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陈子昂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822895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陈子昂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陈子昂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陈子昂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陈子昂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陈子昂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陈子昂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陈子昂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陈子昂篇)第 1 页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一)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泪下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论我们登高望远,还是隔海眺望,无论我们满怀事业的雄心壮志,还是感叹人生的短促无奈,这首登幽州台歌总会被我们慷慨地吟咏,同时,还会有一股不可阻遏的豪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思索和博大的历史情怀喷薄而出,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走近登幽州台歌,认识它的作者陈子昂。 作家档案陈子昂:约 659 年 700 年字号: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时代:唐朝籍贯:梓州射洪 (今属四川 )人生活经历: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

2、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开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家大事,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 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当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休养生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 (686 年 ),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 (696年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的生活获得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 (698 年 ),因

3、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对其加以迫害,最终陈子昂冤死狱中。作品: 陈伯玉集 。其中有著名的诗文庆云章、感遇诗三十八首、度荆门望楚、晚次乐乡县、春夜别友人、白帝城怀古、送魏大从军、古意题徐令壁、修竹篇序等。名望: 陈子昂在初唐诗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既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更是一位标举诗歌革新的杰出诗人、文学家。二、成名缘由贡献概述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存诗 100 余首,其诗音节浏亮、风格雄浑,显示出近体诗趋向成熟时期的特色和刚健有力的诗风。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4、。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 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等许多伟大诗人都从中受到启迪。陈子昂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 他的散文虽仍夹杂部分骈偶语句, 但大体上质朴疏朗, 接近先秦两汉古文,改变了唐初绮靡的文风。突出成就新的时代理想不断改变着初唐社会的审美情趣和习尚,成为文学艺术沿革的内在动力;同时,它也有赖于文学艺术的表现和传播, 使之更深入人心, 进而影响一代乃至几代人的精神风貌。 在这两者的交互运动中,抓住某些关键的契合点,新的文学理想就会脱颖而出,推进唐诗高潮的到来。在初唐诗坛上完成了这一文学业绩的,正是陈子昂。评论资料杜甫: “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5、。 ”白居易初授拾遗 : “杜甫陈子昂 ,才名括天地。 ”韩愈荐士 :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陈子昂篇)第 2 页卢藏用陈伯玉文集序 : “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 :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萧颖士: “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正。 ”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 : “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 ”三、作品在线作品概述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

6、,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 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他的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其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作品读思选文一:修竹篇序(节选)【导读】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曾经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正文】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鉴赏指导】在唐

7、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好象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 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 而兴寄都绝”, 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 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 其态度很坚决, 旗帜很鲜明, 号召很有力量。 “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 “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 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风骨

8、”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从当时情况来看,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 才能使诗歌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 由于“初唐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 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 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 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 而且富有实践的价值;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了光明的道路。【读思牵手】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是如何体现他的革新主张的?请举例阐述。【释疑参考】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

9、精神的主要作品。这些诗并不是同时之作, 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 ! 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 深表愤慨。 在从征幽州时所写的“朔风吹海树”一篇中,又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表示深刻的同情。“丁亥岁云暮”一篇更明白地揭发了武后开蜀山取道袭击吐蕃的穷兵黩武的举动。 这些内容都初步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的传统风气。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

10、备(陈子昂篇)第 3 页他对武后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讽刺。 在“圣人不利己”一诗里, 他指责了武后雕制佛像、 建造佛寺, 浪费人力物力的佞佛行为。 在“贵人难得意”一诗里, 他更勇敢地讽刺了武后对待臣下时而信任、 时而杀戮的作风。 从这些现实性很强的诗篇中, 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负和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 这里,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 美人迟暮的意境,婉转蕴藉地表现了出来。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

11、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如:本为贵公子, 平生实爱才。 感到思报国, 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 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感遇诗里也有一些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浓厚的佛老消极思想。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这几首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时候写的。(在下文中专门论述)陈子昂的律诗比较少,但是象度荆门望楚,也是初唐律诗中的佳作:遥遥去巫峡, 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 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 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诗人用气势流畅

12、的笔调, 写出了他初次离蜀途中所见的巴楚壮丽山川。 风格和其他诗人是有所不同的。陈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 他的诗受建安、 正始诗人影响较深。 唐皎然 诗式说:“子昂感遇,其源出于阮公咏怀。”象“兰若生春夏”、“贵人难得意”等比兴托讽的诗篇,以及那些感慨人生祸福无常的诗,的确和阮籍十分相似。此外如燕昭王乃至登幽州台歌等,和阮诗“驾言发魏都”、“独坐空堂上”等诗也有意境相通之处。而“丁亥岁云暮”、“本为贵公子”、 “朔风吹海树”、 “苍苍丁零塞”等边塞诗, 则和建安诗中“梗概而多气”的写时事之作比较接近。他的诗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那些现实主义的作品, 有的叙事慷慨沉痛,

13、有的还兼有政论锋芒。那些偏于抒发理想之作, 有的寄兴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这又是浪漫主义的不同表现。总的来说,他的诗风格虽然并不完全统一, 但是其全部诗作绝没有一点齐梁浮艳的气息,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选文二:登幽州台歌【导读】登幽州台歌,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 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不是这样吗?【正文】登幽州台歌前不

14、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整体感悟】凡读过这首诗的人可能都会觉得它好, 但好在哪里却难说清楚。 一般用来分析诗词的招数, 如情景交融、比喻拟人之类,对这首诗全用不上。它的语言是那么枯槁,它的构思是那么平直,它的表现手法又是那么简单。感情喷涌着,使陈子昂顾不上雕琢和修饰,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就那么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却成为千古之绝唱。其中的奥妙究竟何在呢?要想欣赏这首诗, 还要从读这首诗的感受说起。 欣赏以感受为基础, 没有真切的感受就没有艺术的欣赏。因此,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进而探索作者的用心,不失为艺术欣赏的一条途径。每当我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陈子昂篇)第 4 页们

15、读这首诗的时候, 眼前总仿佛有一位诗人的形象, 他象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 那气概,那神情,有点象屈原,又有点象李白。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 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 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 也为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 这, 就是陈子昂。 于是, 在我们耳边又一次响起了他的喊声: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的不平, 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 是那么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这首诗歌里, 诗人说, 古代那些明君贤士早已逝去, 只留下一些历史的陈迹和佳话供人凭吊追

16、忆, 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即使今后再有那样的英豪出现, 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 从战国以来,天地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 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却是太短暂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 自己的雄才大略来不及施展, 就将匆匆地离开人世。 想到这里, 怎能不怆然涕下呢?诗人的孤独和悲怆, 是那个压抑人才的封建社会造成的。 他的这首浸透着泪水的诗就是对那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读思牵手】这首诗为什么总是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释疑参考】大概是因为这首诗有哲学上更普遍的意义和更大的启发性吧。“古人”和“来者”,不一定只限于指燕昭王和乐毅那样的明君贤臣,也可以在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为“前人”和“后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唱既可以引出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