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建“自主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探索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9819793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6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勾建“自主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勾建“自主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勾建“自主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勾建“自主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探索(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韵赣赫 构建“自主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探索 三明市实验小学 张 忆 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 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校之一,我校承担了省级课题试点:积极探索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其 核心理念就是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 习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自身参与,主动探索来获取知识,掌握技 能与方法。 在平常教学中,我们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为切入点,深刻理 会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把握数学学科的特点,尝试构建了小学 数学“自主创新性学习”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即:激趣促学,发现 问题质疑促思,提出

2、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自主运 用,实现迁移拓展延伸,自主创新。那课堂中如何运用这种模 式,让学生充分自主创新学习,从而实现高效课堂呢?下面就结合 认识人民币这一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A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激趣促学,发现问题 自主创新性学习,要求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 中,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因此教 学伊始,教师要先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 景之中,使学生处于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 习,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 一上课,教师就出示三幅生活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 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学生很快都能发现图中的小朋友在买东西。 我继续

3、追问:买东西要用到什么?钱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哪些 地方还会用到钱?学生都有和父母一起购物的经历,熟悉的生活 场景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使用人民币的 经历,调动积极的认知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受 到数学就在身边,感知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就有进一步 认识人民币的强烈欲望。 二、质疑促思,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质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 现。自主创新性学习就是要求教师能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保持 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要求教师也要善于巧妙设疑, 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

4、中,要从儿童的好 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 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在教学“人民币的单位”这个环节时,通过例1、例2的教 学,大部分学生对“认识人民币”有了感性认识,知道可以从人民 币的数字、大小、颜色、图案等方面来判断它的而值。但还有少 部分学生尚未真正理解,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 如:(1)1分、1角、1元的硬币上的数字都是“1”,这时不仅要看 数字,还要看什么才能准确判断?(2)1元硬币和l圆纸币为什 么数字后面的文字单位书写不一样?(3)l元和l角之间有什么 关系呢?这样自然引出人民币的单位,使学生明

5、白人民币的单位 很重要,同时也为学习“元、角、分的进率”埋下伏笔。学生善于 提出问题,也就能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自主探究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 索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自主创新性学习要求教师充分发挥 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 空问,并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做到善于引导,积极调控。促进 学生在教师指导F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使学生形成自 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元、角、分的进率”这一环节时,教师创设了乘坐“无 人售票车”该如何投币这个每个学生都体验过的生活情境,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课前

6、教师给每桌学生都准备了一些1元、l角和 5角的硬币,一元的票价有几种投币方法呢?让同桌俩人互相合 作,动手拿一拿。学生学习的兴致都很高涨,通过动手操作,得 出了四种方法:1个1元的硬币、1O个1角的硬币、2个5角的 硬币、5个1角和1个5角的硬币。教师把学生合作探究出的这 些方法都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启发学生梳理自己 的意见,看看,谁说得最准确、哪组说得最完整。这样让每个 同学都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自己的努力下发现人民币 单位之间的联系,真正理解并掌握1元:1O角的十进关系。当学 生认识了1元与10角的关系后,再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迁 移认识角与分的进率,完成对元、角、分单

7、位的全面认识,使课堂 充满了浓浓的“数学味”,让他们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拓展延伸,自主创新 拓展延伸就是教师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创造机会给每 学生习作评价的几点思考 闽侯县白沙中心小学 张秋香 ,I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我觉得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 八学中的难点,而习作评价则是难上加难,令很多语文教师 头疼。因为习作评价范围广,没有规定的细致标准,评价形式方 法多样。F面笔者就针对小学生习作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适“人”评价,体现人文陛 1发展一一切学生,一视同仁。每一篇习作都是学生的“沤心 力作”,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显性表现,包涵着学生的隐 性心灵。教师面对全体学生

8、的习作,都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客观地评价,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为学生想一想,而不是把主观 情感带到习作评价中去。如:有的老师喜欢学习好,平时表现好 的学生,对这些学生的习作尤为关注,在习作评价时对他们优 待。而平时调皮捣蛋,常常惹老师生气的学生,当老师面对他们 的习作时,爱理不理的,随便批改。有的学困生习作字迹潦草, 语句不通顺,不用标点符号等,老师有时因为费时、评改困难,就 会把他们的习作丢之一旁,连看也不看。这就造成了好的学生受 到老师的优待越来越喜欢写作,而学困生则认为,反正老师都不 管我,我写不写作文,改不改作文也无所谓,久而久之他们对作 文失去了兴趣,失去了信心,干脆不改也不写。因

9、此,教师要关 注每一位学生,对待每一篇习作都要一视同仁,珍惜每一个学生 的劳动成果,认真负责地做好习作评价工作。 2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 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表达 真情实感”,学生必定真实叙述,实话实说。比如,我班上有位女 生写的习作坏毛病的爸爸: 我有一个坏毛病的爸爸,他有两个孩子,最大的是我漫 琳,最小的是弟弟漫杰。 他的坏毛病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也数不完。例如:偏疼弟 弟,对我理也不理,重男轻女;不遵守诺言;脾气暴躁;爱抽烟, 爱打麻将等等。我讨厌他,不想跟他说一句话,我恨他。 这位学生的习作完全是实话实说,真情流露,字里

10、行间流露 出对爸爸种种坏毛病的不满,甚至有点儿恨爸爸。这样有关学生 隐私和人格等问题的习作,就不宜在大众面前评议。应该单独找 她口头评价,既要肯定她习作的“真”,又要对她做思想道德方面 的引导,这样使她在同学面前避免尴尬。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 生,又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 3评语提倡建议式,具有激励性。著名教育家第斯多德曾 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 舞。”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而建议式具 有激励性的评语正是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体现。在学生的作 文评语中,我总喜欢用上“好吗 建议你”“你觉得如何”等建议 性的字眼,就好像和学生在面对面地聊天,学生就

11、会感受到教师 的亲切,乐于接受教师的评语,师生的心灵也会由此靠得更紧。 有一年笔者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学,遇到这样一位男生,他聪明伶 俐,就是很怕写作文,每次作文都写不到三百字。在他的作文 我害怕作文中,我给他批下这样的评语:“作文只不过是只纸 老虎,你头脑聪明,记忆力强,只要你多看看课外书,进行有意识 的积累,不久你肯定会战胜它的。不过先把你的作文从三百字增 加到三百五十字,你能做到吗?”我没料到的是,他居然在我的 个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 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节课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模拟购物的环节:文具店的文 具价格分别是尺子8角、橡皮4角、铅笔5角、练习

12、本1元。为了 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假如 你的爸爸给你一张1元的人民币,你打算买哪样文具?买完后有 没有剩下的钱?l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是哪几样?“给 你l元 找回2角、5角或6角”,猜猜我是买了哪样文具?只 有1元钱,要买尺予和橡皮,还差多少钱?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 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功能,体会元与 角的进率和元角之间的换算关系,经历富有深度的思维训练过 程,不仅加深对人民币知识的认识,而且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去解决生 活实际问题,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实际生 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探索新模式的教学中,我深深感觉到:教师是学生活动的 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到认识知 识的全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 学习、自主探究的情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励学生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 力,从而真正达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责任编辑:陈志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