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1练习新人教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818584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1练习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1练习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1练习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1练习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1练习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1练习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1练习新人教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 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91 小题,共 0 分)1 ( 2010 年高考浙江文综 14 题) 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 8( 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2 ( 2010年 4月广州市高三二模) 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精耕细作 B 刀耕火种 C 男耕女织 D 铁犁牛耕3 ( 2010 年高考浙江文综 15 题)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 B 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 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4 ( 2010

2、 年 11 月广东五校高三联考 24 题)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 记载为 4 5 倍, 据十三世纪英国的 亨利农书 记载为 3 倍; 而从 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 24 200 倍,麦类则为 44 200 倍。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中国古代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D中国古代的铁犁牛耕技术发达5 ( 2010年 4月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 右边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2 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 先进的纺织技术6 ( 2010 年广东省湛

3、江市高三一模)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过春节” 又称为 “过年” 。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 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 B. 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C. 为了纪念神农氏 D.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7 ( 2010 年 9 月汕头英华外语学校高三月考 16 题) 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 克洛米拉农书 记载为 4 5 倍, 据十三世纪英国的 亨利农书 记载为 3 倍; 而从 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 24 200 倍,麦类则为 44 200 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4、)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D水利灌溉技术先进8 ( 2010 年 5 月北京市东城区二模 12 题)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流域的是( )郑国渠 都江堰 白渠 灵渠A B C D9 ( 2010 年 4 月深圳市宝安区高三调研) 汉书召信臣传载: “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 ”材料证明汉代A用柴火灰做肥料 B以生葱、韭菜为主要蔬菜3 C官府重视蔬菜种植 D掌握冬季温室种植技术10 ( 2010 年 3 月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一次质检 1 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

5、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 牛耕的推广 B 手工业的发展C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 铁器时代的到来11 ( 2010 年 11 月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 1 题)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A铁器时代青铜时代石器时代 B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石器时代C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 D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12 ( 2010 年 10 月广州市东莞五校高三联考 12 题)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 克洛米拉农书 记载为 4 5 倍, 据十三世纪英国的 亨利农书 记载为 3 倍; 而从 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 24 200 倍,麦类则为 44 200

6、倍。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中国古代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D中国古代的铁犁牛耕技术发达13 ( 2010 年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一模)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农用动力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小农经济开始出现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城市的主要功能转为以经济商贸为主A B C D 14 ( 2010 年 11 月山东潍坊市四县高三期中 10 题)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 ,也真实地反映

7、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反映出清代4 A. 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 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D. 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15 ( 2010 年 5 月辽宁省锦州市高三质检 27 题)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在东汉时期逐渐推广到全国,分析下列提供的几种情形,其中直接有利于推动当时“铁犁牛耕”耕作方式普及的因素有( )东汉时, “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被一牛挽犁的耕作方式取代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的不断发展西汉用煤炭作燃料冶铁和东汉时期冶铁鼓风工具得以改进盐铁官营制度的推行,使官营冶铁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A B C D16 (2010 年 9 月广州市东莞五校高三联考 20 题 )有学者

8、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 。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17 ( 2010 年 9 月江西南昌一中高三月考 7 题)明朝海瑞说: “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丘浚说: “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 ”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丘浚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他们都看到了土地

9、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5 A B C D18 ( 2010 年 11 月南安一中高三期中考 8 题)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导致陶煦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根源应该是( )A重农抑商政策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的繁荣19 (辽宁抚顺市六校联合体 2011 届高三一模 4 题)在我国古代, “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 “社”指土地之神, “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

10、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0 ( 2010 年 3 月山东省枣庄市一模 10 题)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 井田制 B 均田制 C 地主土地私有制 D 农民土地私有制21 ( 2010 年 12 月沈阳市级重点协作校高三月考 21 题)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 “ 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 。下列对引文中所说 “ 公田 ” 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

11、耕种22 ( 2010 年 11 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 4 题)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包括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促进了私田的大量开垦加速了旧贵族的分化没落 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加快A B C D23 ( 2010 年 11 月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 14 题)关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表述错误的是:A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是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租佃制涉及物质剥削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两个方面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是唐朝D中国古代农业属于灌溉农业24 ( 2010 年 9 月海南高中新课程测试 3 题)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

12、我公田,遂及6 我私。”反映的是A. 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 井田制趋于瓦解C. 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 土地兼并严重25 (福州市八县 2011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14 题)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 B C D 26 ( 2010 年 11 月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 8 题) “其湖池不流水 , 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 ”引文所指的灌溉工

13、具是27 (2010 年 9 月广州市东莞五校高三联考 22 题 )综观整个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小农经济开始出现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A B C D28 ( 2010 年 9 月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摸底 5 题)白居易的朱陈村说: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是城,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不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该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 ( )A不受政府管辖的自耕农经济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C和谐美

14、好的封建经济 D丰裕富足的商品经济29 ( 2010 年 10 月广东湛江一中高三测试 12 题) 沈氏农书中记载: “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7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30 ( 2010 年 5 月南京市三模 1 题) 吕氏春秋上农载: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 B 社会制度 C 生产能力 D 劳动力短缺31( 2010 年 1

15、1 月郑州市五校高三期中 17 题)“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土地兼并 B重农抑商 C闭关政策 D贫富分化32 ( 2010 年 11 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 28 题)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 ”以下各项对材料和右图理解不正确的是A农具的革新推动了荒地开垦B垦荒活动需要得到政府许可C清朝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D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33 ( 2010 年 11 月湖北武昌区高三调研 6 题) 南宋张孝祥 湖湘以竹车激水诗序 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