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788551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作者:文玫? 导论? 大、中型厂商在地理上的集中程度? 历史比较? 中国工业区域化和聚集的决定因素? 政策含义和结束语导论? 厂商的选址和工业的区域分布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率含义? 解释的模型 豪泰林( Hotelling )模型:在产业组织理论中被用来研究厂商间选址上的竞争 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解释工业在地域上的集中? 纵向联系模型对工业在地域上集中的解释 “后向连接”效应:为节省运费,上游厂家会选择在有许多下游厂家的地方进行生产 “前向连接” 效应: 许多上游厂家聚于一地将有利于附近的下游厂家, 因为在这种情形下, 那些下游厂家能够通过节省运输费用、 运用中间产

2、品之间的替代以及得益于更激烈的上游厂家间的竞争,而更便宜地获得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 下游中间投入的比例越高,上、下游厂商处于一地的好处就越大 工业聚集最可能在中等的运输费用水平上发生? 假设不同区域的人口规模、 消费偏好和生产技术都一样, 且劳动力在区域间缺乏流动性,当贸易成本很高时, 每个区域都将自给自足, 同时生产农产品和制造业产品; 随着贸易成本的逐渐下降, 两个区域开始交换; 当贸易成本达到某个中等水平时, 制造商就可能聚集到一个地区并出口制造品到另一地区以换取农产品。? 由于假设事前两个地区是一样的, 聚集就可能在其中的任何一个地区发生。 但在现实中,如果其中一个地区由于某种原因而有较

3、大的制造业部门,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下, 前述的纵向连接效应将使该地区吸引到更多的制造商而成为制造业中心? 在区域劳动力供给不变的前提下, 工业中心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会推动该地区工资的上涨, 而贸易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会使由工资上升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上升超过厂商同处一地时对交易费用的节省, 制造商开始把工厂迁往工资低的周边区域。 工业集中度和贸易成本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视为以贸易成本为横轴、工业集中度为纵轴的一条倒 U 字型曲线? 我国的实践 解放前夕,众多历史事件和经济选择使制造厂商大都位于沿海地区 19491978 年,工业厂商的选址并非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厂商在区域选择

4、上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研究思路 运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考查中国工业是否在区域上进行了重新定位, 并考察是否存在工业聚集现象 在什么程度上制造业变得更为集中了,集中在什么地方及其诱导因素 当前工业分布的态势对工业和区域进一步发展的含义大、中型厂商在地理上的集中程度? 用基尼系数计算各制造业在地理上的集中程度 基尼系数常用来度量收入不平等及生产在地理上的集中程度 计算公式 一个工业在区域间的分布越均匀, 该工业的基尼系数就越小, 当所有省份在一个工业中所占的份额都相等时,该工业的基尼系数就为 0。如果一个工业完全集中在一个省份,该工业的基尼系数就接近于 1 ? 计算各区域

5、各工业部门在全国所占的比重所用的指标是增加值和总产值 关于用增加值还是总产值存在争议: 喜欢用增加值的人说, 由于产值中所含的要素投入和中间投入可以是从别的省份或国家进口来的,它并不反映该地区对一个行业的真实贡献,所以用增加值计算更能说明问题; 喜欢用总产值的人则说, 厂商地理位置的选择通常已考虑了中间投入的运输费用并与其生产规模紧密相关。 而总产值能更好地反映生产规模, 所以用总产值更合适 本文中的计算选择用增加值或总产值,主要取决于有什么样的数据? 计算结果显示 大、 中型制造厂商在地理分布上是高度区域化的。 几乎所有的三位数工业的基尼系数都大于 0.5,并有 1/3 工业的基尼系数大于

6、0.8 大绝大多数工业中,占有最大份额的省份都是沿海省份 一些工业的地理分布状况与标准的 Hechscher-Ohlin 模型的预测结果一致,一些高度地方化的产业是自然资源或土地密集型工业 许多相对“落脚自由”的产业都集中在沿海地区,绝大多数基尼系数在 0.75 以上的产业都集中在沿海地区。 “落脚自由”的产业是指除了资源密集型产业或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外的其他产业 有一些各地对其产品都有较大需求且产品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在地理上相对分散, 它们的基尼系数多在 0.58 以下,如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谷物和饲料加工业、水泥制造业、印刷业、棉纺业和化肥制造业 同为“落脚自由”的产业在沿海地区也相对集

7、中:? 竹、藤、棕、草制品业、竹、藤家具制造业、游艺器材制造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塑料包装箱及容器制造业、 医疗器械制造业、 渔具及渔具材料制造业、 软饮料制造业都聚集到广东省? 文化用品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合成纤维制造业和钟表制造业集中于上海? 制茶业、木制品业和丝绢纺织业主要分布于浙江省? 其他烟草加工业和工艺美术品制造业集中在山东省? 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和其他纺织业分布在江苏省历史比较 -1 历史比较 -2 中国工业区域化和聚集的决定因素? 经济改革、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工业区域化 经济改革? 农业改革是在全国同时进行? 工业改革是通过 1980 年在广东和福建设

8、立 4 个经济特区进行的,经济特区享有一系列优惠政策? 1987 年到 1988 年间采取的沿海开放发展战略促进了中国的出口, 并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到 4 个经济特区和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 财政预算的地方化也使优先发展的沿海地区能够获得较多的工业投资? 结果是,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大幅度上升 区域的比较优势? 广东:区位优势 接近外资源地: 80 年代后期和 90 年代早期的外商投资多来自香港、 台湾和澳门等大中华地区 接近市场:而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也多经香港出口到其他亚洲国家和世界各地 容易获取香港新产品信息 这样, 临近国际大市场和较易获得新技术的优势,

9、使得出口产品的生产为了在技术、 设计和质量上符合国际标准而区域化于广东省; 一些主要为国内市场提供产品的行业也区域化于广东省? 上海、浙江、江苏和山东:生产方面的历史优势和已有的销售渠道 上海的高等教育和高密度办公区, 使得生产文化用品、 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和钟表集中于上海 80 年代早期,中国曾引进化学纤维生产流水线到上海和江苏,使上海和江苏在相关产业上保持比较优势 浙江省的茶叶、红木家具具有历史优势 山东省的工艺美术制品和其他烟草加工业有比较优势? 中国工业区域化的决定因素? 新经济地理的观点? 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可以促进工业聚集和工业的重新定位? 厂商选择市场大的地区进行生产? 市场在厂商

10、多的区域更大? 高度集中的生产导致生产中心区域对工人的需求上升, 在劳动力有限流动的情形下, 该区域的人口和工资就可能会上升, 当更多的人移居该地区时, 由于地区内的运输费用往往比跨地区费用低,如果运输费用的节省较可观,就会造成所谓的“交易集聚”? 但是随着工资、 租金和利息的上升, 生产成本也在上升。 当生产成本的上升超过交易费用的节省时,一部分厂商就开始向边缘地区迁移? 对新经济地理学观点能否解释中国工业集聚的统计检验? 假设 1:工业区域化于市场大的地区? 给定人均收入并假定所有消费者有相同的消费偏好, 一种产品的市场的大小将取决于该产品的定义、生产该产品所用的技术以及人们对不同产品的消

11、费偏好?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如果不同地区的人对所有产品的偏好是相同的, 且所有的工业品都可以在不同的地区购买, 只是不同地区在每一产品上的交易和运输费用有异, 则地区市场的大小与该地区的人均收入正相关?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人口多的区域的工业品市场大? 在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文献中,区域市场是随着交易和运输条件内生的。因此,假设 1的成立意味着一个地区在全国工业增加值中的份额将与该地区的人均收入、 人口规模和交易、运输条件所产生的集中(分散)效应正(负)相关? 假设 2:市场在工业集中的区域更大? 一个有较多工业集中分布的区域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相对高? “市场 (区域购买力) 在工业集中的区

12、域更大” 意味着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占有高份额的区域应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也占有高份额? 亚当 .斯密指出,一个区域的市场在交通和运输网存在时,可以通过与别的地区进行贸易或出口到其他国家而扩大。因此,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一个区域出口潜力越大,该区域在工业增加值中的份额就可能越大。由于 1995 年前外商的直接投资有出口导向,区域的出口潜力与外商直接投资额有正相关。 外商直接投资多的区域在工业增加值中的份额就可能大? 假设 3:低交易成本和运输费用有助于工业集中于该地区? 区域间的低运输费用鼓励工业散布于不同的地区, 在所研究时段的中国, 贸易费用下降的总效应是鼓励工业集中的? 获取不同地区的

13、单位交易和运输费用非常困难。 如果城市有相对好的立法系统、 通讯和运输网络等基础设施, 一个有更多城市的省份就可能有较高的交易和运输效率。 那么,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下, 假设 3 的成立就意味着该区域的高交易和运输效率会使它在工业增加值中占有更高份额? 自 80 年代以来,中国修建了许多高速公路,一个区域内高速公路的里程数的增加即可降低区域内的运输费用, 也可降低该地域与其他地区间的运输费用。 所以一个区域内铺设高速公路里程数的上升可能有助于, 也可能不利于制造业集中在此地区, 其结果将取决于运输费用下降的集中效应占上风, 还是分散效应占上风。 如果区域间运输费用的下降使集中的效应占上风,

14、 或区域内交易和运输费用的下降占上风, 则该区域在工业增加值中的份额就会上升? 假设 4:工业中心内较高的工资和价格水平对厂商在区域间的选址没有显著影响? 由于劳动力的流动还受到户口的限制, 我们观察到改革期间工业集中地区的工资和物价水平比边缘地区高。 尽管如此, 在劳动力有限流动的情形下, 多数二位数产业在地理上还是变得更集中了。 所以区域间的工资和物价水平的差异还没有显著到抵消厂商聚集的好处, 所以还未对工业的区域化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联立方程的建立? 检验结果证明新经济地理理论可以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工业集聚;假设 3 和假设 4得到证明意味着中国在 1993 年前后依然位于倒 U 型

15、曲线的左边,也就是说,交易和运输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可能进一步促进工业的集聚, 而区域间的工资和价格水平的差异还没有大到促使制造业厂商在区域上分散政策含义和结束语? 中国工业在地理上是聚集的, 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政策使广东、 江苏、 山东等省份成为众多制造业的中心? 由于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与区域工业总产值的强相关性, 制造业的区域化就伴随着普遍观察到的区域收入的不平等? 九五以来, 中国政府致力于缩小地区间差别, 给西部地区以政策优惠, 但本文的研究表明, 一个区域在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也是与区域市场规模正相关的, 并且, 进一步降低交易和运输费用似乎会促进工业在地域上的集中。 给西部地区优惠政策未必能起到沿海开放的作用? 尽管劳动力和资金在中国不是完全自由流动的, 工业中心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和高工资还没有明显地阻止工业的集中。 而增加要素流动性的有关政策, 如放弃户籍管理制度, 有可能进一步导致工业的集中和区域收入的不平等? 由于降低区域间的交易和运输费用有助于工业的分散, 降低区域间的贸易壁垒可能对降低区域间的收入差异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