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通基础模块上参考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782044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61 大小:23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点通基础模块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一点通基础模块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一点通基础模块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一点通基础模块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一点通基础模块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点通基础模块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点通基础模块上参考答案(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9 语文参考答案第一单元沁园春 长沙课前预习单:三、课文字词1. 给加点的字注音:沁 园春( q n) 橘 子洲( j ) 挥斥方遒 ( qi )怅寥廓 ( ch ng li o ku ?) 沉浮 ( f ) 峥嵘 ( zhyng r ?ng)稠 ( ch?u) 遏 ( a) 漫 江( m n) 舸 ( gt )2. 解释下列词语:漫江:满江。漫,满。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怅, 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寥廓,指广阔的宇宙。沉浮:指事物盛衰、消长。峥嵘:不平凡,不平常。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挥斥方遒:正显得遒劲奔放。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激扬文字:写出

2、激浊扬清的文章。四、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然后自然地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者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五、归纳主题思想该词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 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 对往昔岁月的追忆, 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昂扬的革命斗志、豪迈的革命激情。六、归纳写作特点1.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全词上阕写景,景中寓情,下阕抒情,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情景合一,水乳交融。2. 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形象、准确,富于表现力。课堂探析单活动

3、一:2 朗读上阕 1-3 句声音要深沉、 有力、 稳健, 读出诗人卓然傲立, 一览群芳的风范。 4-10句语调激昂,抑扬顿挫,读出景物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的层次感。 11-12 句要读出胸怀壮志的底气。下阕 1-2 句语速缓慢,感情欢快。 3-9 句要热情洋溢、慷慨激昂,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明快,感情越来越激烈,气势越来越磅礴。 10-12 句要有豪迈、自信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和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气概。活动二:1. 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独”字说明无人做伴; “寒秋”说明已是深秋; “橘子洲”是“立”的地点,立于洲头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 “湘江北去”是

4、作者眼前之景,说明作者向北而立。2. 这几句写景状物生动逼真,层次分明,描绘了一幅山水相映、立体交错、绚丽多姿、雄伟壮阔、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这些景象色彩绚烂,极富生命力;描写角度由远景到近景,由仰视到俯视,由静景到动景。3. 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 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的思想感情。 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 进入了理性的思考, 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这一问写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4. 描述了毛泽东和他的好友们德才兼备、奋发有为、壮志凌云、无私无畏、敢于斗争、气势不凡、胆略超群的热血青年形象。5

5、. 这一设问句表明: 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同时,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活动三:写景角度: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仰视到俯视。精妙之处 遍:写出了红之广染: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翔: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课后检测单一、选择题1 .D 2 .A 3. B 4.D 5.C 6.D 7.C 8.B 9.B 10.B 二、阅读题(一) 1.D 2.D 3.B

6、(二) 1 a都是写美景,抒豪情。上半阕都以写景为主,即景抒情,下半阕以叙事议论为3 主,抒发豪情壮志。b都运用对比手法,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户侯”与“同学少年”的对比, “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与“风流人物”的对比。2同:写壮景写得雄奇伟丽。异: 沁园春长沙 : 湖南 秋景沁园春雪 : 北国 冬景3甲诗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谁主沉浮”的提问作了巧妙的回答,即主宰国家未来命运的将是我们“同学” 。乙诗通过对历代 “豪杰” 的否定, 直接提出真正的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 当然 “今朝”的“风流人物” ,我们也可以当是毛泽东的自况。高考链接:1. 题目是沁园春长沙 。作者是毛

7、泽东。创作于 1925 年。2. 从山上和江中描绘出充满诗情画意、 生机盎然的秋色图。 “万山” 指湘江两岸岳麓山及附近山峰之多; “层林”写树林随山峦层叠。 “红遍” “尽染”写漫山枫树等,经秋霜打过,仿佛人工染红的一样壮美,色彩艳丽。 “漫江碧透” ,写满江清澈、碧绿; “百舸争流”写千帆竞发、争相行驶。“曾”和“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表示从上阕旧地重游的描写,开始转入到对往昔生活的回忆。3. 前后呼应,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 实际上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命运将由谁来承担。“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艺术地回答了那些风华正茂、 英气勃勃,

8、 搏击中流的革命青年,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 必将担当起振兴国家、 民族的重任, 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要点一点通: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等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这与诗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 他有博大的胸襟, 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 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笔下的秋景, 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 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再别康桥课前预习单:二、课文字词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

9、 云彩 ( y n cai ) 清荇 ( x ng ) 榆荫 ( y?n) 浮藻 ( z o)笙箫 ( shyng xi o) 沉淀 ( di n) 漫溯 ( s) 河畔 ( p n)2. 解释下列词语:招摇:摇动的样子。榆荫:榆树在阳光的照射下所投射出的阴影。漫溯:很随意地向着水中某个目标前进。漫,指没有限制,没有约束,随意的意思。溯,是逆流而上的意思。斑斓:指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三、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写作思路全诗共 7 节,可分为三部分。第 1 节为第一部分。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第 2-6 节为第二部分。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第 7 节为第三部分。 以两个“悄悄的”与首

10、节回环对应, 表现了对康桥看似潇洒实则眷恋的深厚情感。四、试归纳主题思想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通过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清幽旖旎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厚情感。五、试归纳写作特点1. 语言洗练而清丽。词语色彩丰富柔美。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绘画美。2. 具有音乐和建筑的形式美。全诗分七节,每节四行,大都是每行三顿,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的节奏感;诗的排行参差错落而又有规律,富有建筑的韵律美。3. 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课堂探析单活动一:朗读时首节的三个“轻轻的”在深情舒缓的节奏中还要略有变化。 首个“轻轻的”是一种告别, 用舒缓的语气表达难舍

11、之情; 第二个“轻轻的”稍显跳跃, 以表达对旧地重游的期盼; 第三个“轻轻的”以深沉的语气表达离别时深深的依恋。 尾节第一个“悄悄的”宜深沉舒缓依恋; 第二个“悄悄的”宜舒缓中略含回忆之味。 第二节写的是康河的明丽柔美, 选取了“金柳”“新娘”等意象,可处理成重音, 以表现康河的形态美、色彩美;“荡漾”用拖声处理, 以突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第三节突出的是康河的明净和自由自在, 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要满含深情,以舒缓的节奏朗读。第四节是转折点,要以慢声送出。第五节,把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推向高潮。因此语调要上扬。第六节是情感的过渡。朗读时要满含离别、不舍,以深沉、缓慢的语调读出。活

12、动二:5 1.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 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2. 例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 只能悄悄欣赏, 默默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 ,表现了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3. 例: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用的手法是比喻,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活动三:

13、第 1 节, 连用三个“轻轻的”, 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 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 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 2 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 3 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第 4 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 5 节, 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 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 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第 6 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第

14、 7 节,跟开头呼应。 “不带走一片云彩”,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 节奏相同, 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表现出看似潇洒实则眷恋的情绪。活动四:1. “轻轻”、 “悄悄”这些叠词的运用, 舒缓语气, 使诗句有轻盈的弹跳感, 富有音韵美,表达恋恋不舍的深情。2. 不能。第一节说“我走了”, “作别西天的云彩”,是为引出下文难分难舍的离情, 欲走还留。 作者用“作别西边的云彩”一句, 让西天的彩霞给了我们一个印象, 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一笔绚丽的色彩, 所有景色都是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第七节说“我走了”, “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说作者欲留还走,终于离开。这是一

15、段完整的离别的过程,所以一、七节不能调换位置。活动五:6 意象美:金柳比喻新娘依恋 青荇拟人招摇眷恋意境美: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勾画出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绘画美:彩虹比喻梦想惆怅建筑美: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音乐美: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课后检测单一、选择题1.B 2.D 3.A 4.A 5.D 6.D 7.D 8.D. 二、阅读题(一) 1.D 2.C 3.C (二) 1.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暗喻的手法, 表达了他对康桥美景的喜爱之情, 对河畔金柳的赞美之情, 也表达了惜别之情, 同时用这样的手法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 温润可人。2. 因为在作者看来, 沉默是最好

16、的离别方式, 如果放声歌唱, 就会破坏康河的宁静氛围,而且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的沉默无言,又胜过许多情语。3. 该诗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清幽旖旎的画面, 而且融情入景, 倾注了诗人故地重游时眷恋、 珍惜而又略带忧郁的感情。 在形式上的首尾回环呼应, 更加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深厚感情。全诗体现了作者“诗美”的主张,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特征。拓展延伸单诗的意象为少女和水莲花。诗的伊始,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 “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两个并列的意象完美地重叠在一起, 是人?是花?抑或花亦人, 人亦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 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 接下来, 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 能感受到少女浓得化不开的情意。 “蜜甜的忧愁”当是全诗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