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名人故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781811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名人故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篇一:中国现代名人成长故事1. 毛泽东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 对一些马列、 哲学方面的书籍, 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 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

2、,一篇文章, 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 杠、 点等各种符号, 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 他还提倡 “古为今用” , 非常重视历史经验。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2. 马克思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 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 都加以摘要, 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3.

3、鲁迅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 “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 “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 对看不懂的地方, 他认为 “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 “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

4、,总可成一学者。 ”4. 诸葛亮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 。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5. 爱因斯坦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11 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 12 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 13 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6.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

5、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篇二:现代名人励志故事 - 夏落整理现代名人励志故事夏落 整理内容均来自于网络成功的过程,是曲折的的。其实世间上有许多的成功,都是经过了不断地阻碍才能获得的。面对困难,不退缩,不放弃,在遇到困难的时刻,坚持便是进步。有多少让我们艳羡的人,他们人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中的曲折有时候更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让我们一起从那些成功人士的身上学习那些坚韧不拔的精神吧!从他们的身上学习

6、。走向成功的道路。零、 莫言莫言辍学之后,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他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他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他,都是他的传人,他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他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莫言自述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

7、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 我母亲是小脚, 跑不快, 被捉住, 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

8、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 “我是一个老人, 你们吃饺子, 却让我吃红薯干, 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 “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 一人一小碗, 连半饱都吃不了; 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 ”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文革中莫言因偷生产队萝卜,被罚跪在毛泽东像前请罪】十二岁那年,莫言因拔了生产队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爷爷说: “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 “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

9、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 苟且偷安。 莫言回忆小时候向老师告密一位同学在参观苦难展览时没有哭,导致那位同学获得警告处分。多年后他忏悔悟到一个道理: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关于宽恕的故事 - 莫言小时候跟随母亲去地里捡麦穗, 被守麦田的人捉住, 搧了母亲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多年后, 那个看守麦田的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逢, 对方已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莫言冲上去想报仇,母亲拉住了他,平静地说: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

10、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流泪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 只是轻轻地说: “儿子, 你让娘丢了脸。 ” 一、 邓亚萍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在她的运动生涯中, 她总共夺得了 18 枚世界冠军奖牌。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 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二、 欧尔布里在巴黎举办的一场大型音乐会上,人们正如痴如

11、醉地倾听着名的小提琴家欧尔布里美妙绝伦的演奏。突然,正全神贯注的布里心一颤它发现小提琴的一根弦断了。但迟疑没有超过两秒,他便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继续面带微笑地一曲接一曲地演奏。观众们和布里一起沉浸在那些优美的旋律当中,整场音乐会非常成功。终场时, 欧尔 布里兴奋地高高举起小提琴谢幕, 那根断掉的琴弦在半空中很醒目地飘荡着。全场观众惊讶而钦佩地报以更为热烈的掌声,向这位处变不惊、技艺高超的音乐家致以深深的敬意。面对记者的“何以能够保持如此镇定”的提问,欧尔布里一脸轻松道: “其实那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断了一根琴弦,我还可以用剩下的琴弦继续演奏啊。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许多遭受不幸的人生,依然可以是

12、美丽无憾的。 ”布里睿智的回答与他卓然的表演一样精彩 “只不过是断了一根琴弦” , 向世人传递的是从容,是乐观,是洒脱,是心头不肯失落的信念,是命运在握的强者充满自信的宣言,是坦然前行的智者面对岁月中那些风雷电雨自豪的回应。三、 何飞鹏著名财经记者何飞鹏曾有一段非常特殊的经历,就是在 3 个月之内,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记者,变成一个对所有财经政策、商场动态、产业知识都了如指掌的老记者。1978 年,中国台湾的工商时报创刊,何飞鹏成为新记者,没有任何经验。当时,竞争对手经济日报已创刊 10 多年。在采访过程中,受访对象三言两语, 经济日报的记者已了然于心,何飞鹏却因为知识缺乏,经常抓瞎,痛苦不堪

13、。面对这种情况,他想出一种最笨的方法,就是每天把经济日报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不只是内容,还包括广告。这是一个无聊、无趣、痛苦的过程。报纸上印着大量的人名、公司名、产业名、产品名,再加上数字、专业知识、专有名词第一个星期,他看懂不到一半。怎么办?看三遍,先背下来再说。这个极笨的方法,效果却极佳。过了一个月,何飞鹏大致把当时商界主要的人名、公司名、产业名都弄清楚了, 也大致掌握了当时正在发生的焦点事件。 等到 工商时报 正式创刊时,他所了解的经济基本知识和社会动态,与经济日报的老记者已不分上下。他只用 3 个月追赶老记者 10 年工作经验的方法,就是勤奋工作。四、 林肇泽林肇泽是一个地地道道

14、的农民,但他却在不断创造“神话” :他 45 岁开始自学绘画,无师自通,短短几年时间,其炭精画作品在国内外“走红” ;他到过 100 多所大专院校,开办讲座;如今虽年逾古稀,但壮志不减,立誓把自己创作的励志歌曲在全国唱响。林肇泽今年已经 72 岁。 1957 年,年仅 17 岁的他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放弃了升学的机会,在家务农。他曾拉过船、抬过石头,还干过两年灶匠、 8 年木工、 5 年机修工一次偶然的出差机会,林肇泽接触到了绘画。1985 年,林肇泽出差路过自贡,看见街边画摊上有人画炭精像,被深深吸引。回到南充后,他买了大量专业书籍, 潜心研究。 刚开始学画时, 因为市面上买不到专门绘制炭精

15、画的画笔,林肇泽就琢磨着做画笔。把毛笔涂上胶水,等自然风干后,用剪刀剪出大大小小的笔尖。没有大面积涂抹阴影的材料,他就在空笔杆里面塞上棉花,做成涂抹工具,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改进自己的绘画工具。他无师自通,却很快创造出奇迹: 1989 年,林肇泽带着他的作品肖像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个体劳动者“光彩杯”书画摄影展,并获得了省级三等奖,中央电视台还播放了肖像的特写。 2000 年,四川民间艺术协会授予他“一级民间艺术家(炭精画) ”证书。随后,他在南充市街头摆起了画摊,专为别人画像,这一画就是 8 年。 (短文学网 )林肇泽在巡回讲学和演讲中, 从来不收讲

16、义费。 他和家人花费的车旅费、 资料费、 房租费等,将近 20 万元, 全部是自费。 他不仅把摆摊画画挣的钱全部用光了, 而且连子女给他的生活费也几乎耗尽。 如今, 他和老伴依然生活在祖辈留下的小青瓦房里, 几间小青瓦房又破又潮湿,与周边村民的“小洋楼”形成巨大反差。在他家里,简单的几样家具还是二三十年前的“老古董” ,他的书桌也是两口木箱重叠而成,他的当家衣服还是在 10 多年前别人送给他的。五、 杨佳她是一位漂亮而又富有才华的女孩。她 15 岁考上大学; 19 岁成为大学教师: 22 岁考入中科院研究生班; 24 岁在中科院教研究生。接着,她恋爱、结婚、生子。一切都顺风顺水,处处布满了鲜花和掌声。 可是, 在她 29 岁那年, 上帝却突然关闭了那条通往幸福的大门, 一下子把她推入到黑暗的深渊里。她的视神经发生了病变,双目失明。与光明一同失去的,还有她的丈夫和孩子。她要学习盲文,她要回到自己的知识领域里去。可是,这一年,她已经 30 岁。 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