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汉语语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780848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87 大小:48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汉语语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中国古代汉语语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中国古代汉语语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中国古代汉语语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中国古代汉语语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汉语语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汉语语法(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汉语语法第 1 页 共 87 页第一章 词 类 活 用一 概 说(一) 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组合、聚合关系) ,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 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 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 能单独回答问题 (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现代汉语 (寥黄本) :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 、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

2、、连、语气。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 ,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 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 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二) “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 ,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 ( 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 1924)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 ( 1922)反对

3、马建忠 (1845 1900) 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 “致动” 、 “意动” 两个术语, 成为 “词类活用” 说的首倡者。 王力 古代汉语 ( 1962) :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 但是, 在上古汉语里, 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 由于仿古的习惯, 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 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 “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三)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包含了“使动用法” 、 “意动用法

4、” 、 “名词用如动词”三类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此外, “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的使用也非常普遍,为方便起见,姑列于该目之下。二 使 动 用 法(一)什么是使动用法也叫“致动用法” ,它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式的内容,具有“主语古代汉语语法第 2 页 共 87 页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动词、形容词、名词都有使动用法。由于它们原来的词性不同,作使动用的时候,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也不完全相同。(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分两种情况,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可以带受事宾语, 但在用为使动时, 不是动作施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产生这个动词所代表的

5、动作行为。如:( 1)其从犬廿?禽又狼?殷契粹编九二四片 (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详论)( 2)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 3)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 4)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 5)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国语周语下( 6)故不如先斗秦赵。史记项羽本纪( 7)吴王濞反,欲从闽越,闽越未肯行。汉书东越列传( 8) (天汉)四年春正月, (汉武帝)朝诸侯于甘泉宫。汉书武帝纪( 9)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宋玉风赋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使用较少( “从、食”常见

6、) ,但有时很不容易辨认。只能借助上下文义进行揣摩。试比较:( 1)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于掌。孟子公孙丑下( 2)孟子将朝王。同上( 3)欲因此时降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4)涉间(人名)不降楚。史记项羽本纪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里大量出现。它们一般容易辨认,因为它们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往往就是使动用法。如:( 1)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尸于楚,以求知罃。(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3)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4)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也。汉书韩信传( 5)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汉书袁术传( 6)杜元凯乃复连榻坐客。世说新语方正( 7)妇

7、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世说新语贤媛( 8)贤者举而上之。墨子尚贤中( 9)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告子上古代汉语语法第 3 页 共 87 页省略宾语的情况:( 1)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魏其武安列传(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并带宾语,表示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 1)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 2)晋侯谓庆政曰: “寇深矣,若之何?”对曰: “君实深

8、之,可若何?”僖公十五( 3)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 ”论语子路( 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5)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兵法谋攻( 6)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蔺列传(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8)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论语子路( 9)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四)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并带宾语,表示在主语的指使下,宾语成为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或使宾语产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名词的使动用法相对少见,活用的名词一般是普通名词,偶也有方位

9、名词或专有名词。如:( 1)宋人请猛获于卫, , 亦请南宫万于陈, , 宋人皆醢之。左传庄公十二年( 2)乘势,则哀公臣仲尼。韩非子五蠹( 3)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5)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小雅信南山( 6)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左传成公二年( 7)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 8) (齐欲救代,对魏王说)故王不如东苏子(代) ,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 9)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公子光派专诸刺王僚 ( 10)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南宋初降金被古代汉语语法第 4 页 共 87 页立为傀儡皇帝

10、 三 意动用法(一)什么是意动用法:名词或形容词放在名词或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构成动宾关系, 表达 “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看成什么来对待” (有人建议列为“处动” )的意思。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种意动用法。(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表示当事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1)王吉兹卜。甲骨卜辞( 2)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易经蛊卦( 3)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左传哀公七年( 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5) , 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国语鲁语下( 6)晋文公适薨,未葬。先

11、轸言于襄公曰: “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 ”襄公曰: “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先轸曰:“不吊吾丧,不忧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 ”( 7)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 8)藤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史记淮阴侯列传( 9)太子迟之,疑其悔改。史记刺客列传( 10)人生贵得适意尔。世说新语识鉴(三)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 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 或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 1)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经小雅白驹( 2)窃窃然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岂杓人哉?庄子庚桑楚( 3)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

12、僖公八年( 4)华元曰: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左传宣公十四年( 5)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襄十一( 6)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7)秦,形胜之国也,带山阻河,悬隔千里。汉书高帝纪下( 8)依渤海,墙泰山,堑大河。杜牧燕将录( 9)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 10)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柳宗元封建论古代汉语语法第 5 页 共 87 页(四)意动和使动的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使动是“使宾语怎样” ;意动是“认为宾语怎样” 。使动句叙述的是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是主观认识或主

13、观感觉,不一定是事实。试比较:( 1)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4)齐君弱吾君,归弗来矣。左传昭公十二年四 名 词 用 如 动 词指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 频率较使动意动为高 (认识有发展) 。包括普通名词和方位名词活用两类。如:(一)普通名词活用:( 1)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2) (子谓公冶长: “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 )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3)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4)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5)孟尝

14、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6)鄂侯争之急,辩之疾,故脯鄂侯。战国策赵策三( 7)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8)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9)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10)用讫再火,令药熔。活板有些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读音改变,如“衣” 、 “王” 。(二)方位名词活用:( 1)子墨子不听,遂北。墨子贵义( 2)平原君乃置酒, , 前,为鲁连寿。战国策赵策( 3)沛公引军过而西。史记高祖本纪( 4)吾亦欲东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5)狼不敢前。聊斋志异狼五 名 词 作 状 语现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借助跟介词的结合,构成介宾短语才能做状语。如: “我们在教室上

15、课。 ”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作状语。另外,少数能表示动作方式手段的普通名词也可直接做某些动词的状语, 如 “集体购票” 、 “电话联系” 、“笑脸迎人” 、 “公费留学” 、 “现金支付”等。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却是名古代汉语语法第 6 页 共 87 页词的基本功能之一, 也是古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有的语法著作称之为 “名词用如副词” ,不当)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 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还具有较浓重的修辞色彩,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一 表示时间处所方位:(一)表时间(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同上值得注意的是,由名词充任的时间状语有时不是单纯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而是表达更为复杂的意义。A 表条件方式:(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2)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 3)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庄子庚桑楚B 表频繁发生:( 1)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