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三里湾》创作背景和人物塑造土地革命胜利后,封建经济制度被推翻,在我国广大的农村迅速掀起了一场农村互助合作化运动这场运动持续几十年之长,对我国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在这段时期内,以农村合作化为题材, 反映这场运动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的农村生活题材小说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夜占有重要的位置,如赵树理的《三里湾》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长篇小说《三里湾》描写了模范村三里湾在农村合作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一、《三里湾》创作的背景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正处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广大农村的生产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土地革命后试行的农业互助组进入过渡时期后生产积极性明显下降,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改变这一现状、有效促进生产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作家们也都到各种社会主义工业或农业建设的业务中,跟着大家摸索经验1951 年春天, 赵树理前往老解放区太行山了解农村工作如何转变, 摸索经验 在革命由新民主主义性转变为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性质的时候, 他发现了阻碍当地农村工作的几个重要原因:第一、在战争时期,群众是从消灭战争威胁和改善自己的生活上与党结合起来的,对于社会主义前途的宣传接受的不够深刻(下级干部因为战时任务繁重,在这方面宣传得也不够) ,所以一到战争结束了便产生革命已经成功的思想。
第二、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互助组织,原是从克服战争破坏的困难和克服初分得土地、生产条件不足的困难的情况下组织起来的,而这时候两种困难都已经克服了,有少数人并且取得向富农发展的条件了;同时在好多年中已把“互助”这一初级组织形式中可能增产的优越条件发挥得差不多了,如果不再增加更能提高生产的新内容,大家便对组织起来不感兴趣了第三、基层干部因为没有见过比互助组更高的生产组织形式(像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样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在这时候,全国只有书目很少的若干个,而且都离这地区很远) ,都觉着这一时期的生产比战争时期更难领导当然,这些现象的存在并不仅限于太行山区 1952 年,赵树理来到山西省平顺县川底村,前后共住了七个多月,亲身领导了参与了当地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在这些亲身实践和在山西长治专区试办十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赵树理写作出了这部农业生产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三里湾》 二、《三里湾》中的范登高和王金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同于一般小说中主要描写“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间的冲突与斗争, 《三里湾》中塑造的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 “中间人物”和“先进人物” 在赵树理的作品里, “中间人物”一般是指 “优缺点的农村干部和落后的农民” , 小说中的村长范登高, 党员袁天成, 中农 “糊涂涂” 、“常有理” 、 “铁算盘” 、 “惹不起”等人都属于这一类人。
农民作为小生产者,思想上具有倾向发展资本主义的一面 而正是这一种思想阻碍着农村合作化的开展, 这种思想侵蚀着一部分的社员、一部分的青年,甚至是一部分的党员为了批评这种倾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赵树理着重描写- 2 - 了村长范登高范登高,外号叫“翻得高” ,作为党员、三里湾的村长在经济上走的却是资本主义道路,他热衷于故宫跑买卖,在支部做扩社动员的时候,以维护党的“自愿原则”为借口,反对扩社工作的开展,却是怕别人都参加合作社后,自己不得不参加在菊英分家的问题上,他以让菊英这个进步分子留在马多寿家做些工作,主张糊涂事糊涂了表面上是劝一劝大家好好过日子,只求没事就好,但实际上是他知道菊英要分出来一定入社,保不定也会影响糊涂涂入社,所以才找些理由来让他们维持现状在政治上,他是满脑子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在大会向大家检讨时还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还是站在群众的头上当老爷” 与这些“中间人物”对应的是王金生、王玉生、王玉梅、范灵芝、王满喜这些先进的人物,特别是党支书王金生与范登高两个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办社的工作中显示出高尚的品质、丰富的智慧和耐心细致的作风,写着“高、大、好、剥、拆、公、畜、欠、配、合”等奇怪字眼的笔记本充分的反映了他热心于工作。
王金生的形象原形就是现实生活中在农村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些好党员他们都是不脱离生产的人员,但是能够把领导工作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生产放在第二位,经常为了会议、为了计划、为了解决个别问题 ,, 而废寝忘食他们的文化程度一般都不甚高,但是对人对事都能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作出非常实际的具体对策千头万绪的事情碰在一个时期,在他们是见惯了的,可以分开轻重缓急一件一件处理正因为农村中到处有这样一些好党员,才把推广农村生产合作社形成一种全国性的运动小说中不仅比较了范登高与王金生这两个形象,范灵芝与马有冀,王宝全家与马多寿家,都形成了一个先进人物与中间人物,先进家庭与中间家庭的对比而范登高与王金生这些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农村合作化时期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真实的存在着,可以说,每一个农村都有一位“翻得高”和王金生,都有那么几个“王宝全家”和“马多寿家” 三、旧的多新的少,有多少写多少赵树理自己提出在他的作品中存在“重事轻人、旧的多新的少、有多少写多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三里湾》中同样出现了就第二条“旧的多新的少”来看,虽然赵树理着力塑造了一批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但却都略显单薄,如王金生只是一心为公,坚持党性。
通过初中毕业生范灵芝正面、 侧面描写王玉生的聪明能干和热情无私 范灵芝作为一个掌握一定文化的知识青年,朝气蓬勃,积极上进 “一阵风”王满喜“在自己的利益上不算细账——在别人认为值不得贴上整功夫去闹的事, 在满喜为了气不平也可以不收秋也可以不过年” 这些先进人物的大公无私,一心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农村合作化运动,个人性格上几乎不存在缺点但也正是过于完美使得人物缺乏真实感和生活性,性格单一,偏向于概念化了在对于可以称得上落后人物的“糊涂涂” 、 “常有理” 、 “能不够” 、 “翻得高”等人的形象却都血肉丰满、栩栩如生马多寿一家是小说中刻画最为生动的家庭,马多寿和他老婆、大儿子、大儿媳都住在一起这四个人都有外号:马多寿叫“糊涂涂” ,他老婆叫“常有理” ,他的儿子马有余叫“铁算盘” ,大儿媳叫“惹不起” 有人把这四个人的外号连起来念,好像三字经——“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 简单的绰号在读者的脑海中立刻就能够浮现这四个人的形象特别是“惹不起”和满喜吵架、撒泼那一场面的描写,语言简单凝练,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将“惹不起”这个愚昧自私、蛮狠撒泼的农村妇女形象刻画的活灵活现这样两种形象描写的不同效果使得读者深刻记住的却是农村合作化运动中的落后分子, 他们形象的亮点多少掩盖了先进人物的光芒,使得小说批评“中间人物”为了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而阻碍农村合作化运动进行的力度减小,矛盾不够突出,问题不够尖锐。
而对于一般小说中强烈批评的反面描写,如地主、富农在农村中的坏作用,在《三里湾》中则完全没有出现“反面人物” 赵树理后期作品主要是突出老一辈农民的精神品格,教诲青年一代,孙犁说他这阶段的作品“多少失去了当年青春泼辣的力量” 赵树理小说特征之一是回答现实问题,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 《三里湾》最早于 1955 年在《人民文学》第一至四期连载,同年 5 月由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作为第一部描写农村- 3 - 合作化的小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小说中描写的人与事取材于作家亲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 为我国农村合作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并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方法赵树理: 《 写作前后》 , 1955 年 10 月 4 日, 《赵树理文集第四卷》黄修己: 《赵树理评传》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陈荒煤等: 《赵树理研究文集》 (上卷)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6. 赵树理: 《 写作前后》 , 1955 年 10 月 4 日, 《赵树理文集第四卷》赵树理《赵树理小说全集》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7. 见《三里湾》第六章“马家院”孙犁: 《谈赵树理》 , 1979 年 1 月 4 日《天津日报》-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