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754864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 建立一个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对经济大国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升 ,在此背景下 ,在中国大陆建立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呼声日益高涨。 文章在阐述国际金融中心产生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 ,分析了当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几点战略性建议。关键字: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 制约因素 建议国际金融中心是指国际金融业务和交易行为高度集中在某一地区进行。 国际金融中心最直接的功能是提供融资与投资场所 ,由此演化出其他基本功能 ,如国际范围的金融价格发现、经济信息聚散、资金清算、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创新及传播功能等。将这些

2、功能概括起来 ,国际金融中心就是世界资源配置枢纽。从世界经济历史发展来看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 国际竞争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由于上海在 20世纪 30年代曾是当时远东乃至亚太地区声名显赫的国际金融中心 ,加上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上海经济金融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讨论中 ,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上海。此外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格局、世界金融市场格局带来巨大冲击 ,发展中国家有望在这次冲击中获得更多关注 ,国际金融中心的漂移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2009 年 4月国务院出台的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

3、运中心的意见 正是要抓住金融动荡导致的全球金融版图变化这一历史性机遇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一、国际金融中心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一 )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国际金融中心的出现是一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一国经济实力的展现。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重大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纽约、苏黎世的崛起与伦敦并列成为世界三大国际金融市场。由于战后英国经济的衰退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金供应者 ,美元成为各国储备货币和重要的国际结算货币 ,国际资本的信贷和筹措大多集中在纽约 ,使其成为西方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

4、苏黎世的自由外汇交易和黄金交易也非常活跃 ,以至成为当时世界三大国际金融市场之一。第二阶段 ,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和扩展。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美国国际收支出现了持续的巨额逆差 ,美元信用动摇 ,结果欧洲美元、亚洲美元市场相继出现 ,并且迅速发展起来。其中伦敦成为规模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 ,并实现了信贷交易的国际化 ,为金融中心国际化扩散创造了重要条件。此后 ,国际金融市场广泛扩散到巴黎、法兰克福、布鲁塞尔、东京、米兰、卢森堡、新加坡和香港。第三阶段 ,发展中国家金融中心建立 ,并且向国际金融市场方向发展。拉丁美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逐步兴起 ,拥有丰富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

5、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性金融市场。总结这些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经验看出 ,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大体有两种:一是大国模式 ,即凭借足够大的内需推动大而全的金融体系全面发展 ,如纽约、伦敦和风光一时的东京。金融中心的形成依赖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 ,包括大规模的经济腹地、快速增长的贸易和内需。另一种是小国模式 ,即专注发展有专业优势的金融业务 ,以建立超越本国经济实力的金融地位 ,如瑞士苏黎世和新加坡。(二 )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从以上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看,作为一个重要或有影响的国际金融中心 ,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与环境 ,包括政局相对稳定、

6、没有外汇管制或管制比较松动、货币信用制度比较发达、金融机构比较集中且有一定规模和效率、交通和通讯便捷等等 ,都是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的条件。其中 ,最基本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 : 第一 ,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发达的经济水平及广阔的市场前景。所在国或地区的政治稳定性将影响到人们对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务的安全性的判断 ,从而影响到其融资与贷款能力 ,影响金融积聚过程的连续性。高度发展的经济水平、广阔的市场前景是金融积聚的重要因素 ,当地经济的规模、增长速度以及潜力意味着不断增长的产品和资金的需求 ,意味着日益频繁的资本输出或输入 ,往往对外国金融机构选址决定产生重大影响。第二 ,有完善的市场结构 ,相对

7、开放、自由的市场体系 ,以及一定规模的金融市场。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包括各种类型的金融市场 ,如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票据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等。完善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发挥金融中心的规模经济与积聚效应 ,扩大金融中心的辐射深度与广度。其次 ,开放、自由的市场体系对国外金融机构而言 ,意味着较低的进入成本 ,因而能够使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流动与积聚 ,使金融中心更具吸引力。第三 ,有健全的金融体制。 所谓健全的金融体制是指 : ( 1) 具有完善的法律体系 ,即根据国际规则 ,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的规则 ,参考本地、 本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和实施体现国际

8、化、公正化的金融法律、法规、制度 ,并使之与发达的金融中心接轨。( 2)建立系统、严明、高效并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及经济监督机制。金融中心即使有了健全的金融法令 ,也会因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与之相配合而漏洞百出 ,甚至衰败失落。( 3)形成灵活、高效的货币调控体系。对于形成什么样的货币调控体系 ,各国货币当局看法不一。但总的看来 ,成功的做法是依据市场供求关系而不是依据政府的行政目标建立相应的货币调控体系。 ( 4) 建立能够充分、合理、公平竞争的商业银行体系和证券公司体系 ,从而可以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第四 ,有能够凝聚一流国际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和机制。 金融行业特别依赖人的创造性的劳动

9、 ,国际金融中心的活力和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特别是金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人才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要流向边际产出最多的城市 ,人才机制直接影响着人才这一要素的成本与收益 , 因此 , 人才机制是影响人才流向的首要因素。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上海已成为金融市场体系相对齐全、 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集聚、 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国内金融中心, 形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基本框架, 但对照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和与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相比, 仍存在很大差距, 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一)国民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不高上海的国民经济发展的绝对水平仍然偏低 ,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不够。

10、 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一定发展水平是金融中心的决定性因素 ,上海目前经济发展虽然达到了一定水平 ,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 GDP高居全国之首 ,但与香港、新加坡等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明显不够。 2008 年,上海的 GDP水平已达到香港的 3 /4, 但人均 GDP 只有香港的 1 /3 。从国际化程度来看 ,截止到 2008 年底 ,在新加坡营业的 6000 家跨国公司中 ,大约有 60% 的公司已经设立了地区总部 ;香港也近有 1300 家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 ,而上海到 2008 年年底入驻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仅 223 家。从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例

11、来看 ,纽约、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总量的比例都在 15% 以上 ,而 2008 年末 ,这一比例在上海仅为 10% , 远低于国际金融中心水平。(二)市场准入和经营环境偏紧,对外开放度不高上海的金融管制程度很高 ,外资金融机构很难进来 ,进来后开展业务也不太自由。 从上市公司中外国公司的比例来看 ,截止到 2008 年年底 ,伦敦的这一比例为 19. 87% , 纽约为 13. 8% , 香港为 0. 7% , 上海则没有一家。从全球跨境贷款占比来看 ,伦敦为 20% , 纽约为 9% ,东京为 7% , 上海不仅没有 ,而且跨地区贷款都不行。同时,我国金融业税收制度存在着

12、税制不够合理、税率偏高、税负偏重和税收覆盖面偏窄的问题,这也极大地削减了上海对外资机构的吸引力。(三)金融机构的积聚度不够按照有些学者的观点 ,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才可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日外汇交易额达到 100 亿美元 ,外资银行至少 100 家 ,外资非银行中介机构至少 200 家 ,总的海外银行贷款至少达到 200 亿美元左右 ,被至少 200 家外资公司或银行机构选为地区总部所在地。与成熟的金融中心相比 ,上海的金融机构积聚度不够 ,特别是外国金融机构数日和金融中介、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与质量上差距明显。伦敦包括金融城、金丝雀码头 (CanaryWharf) 和伦敦西共 5平方公里范围内有

13、超过 3000 家的金融机构 ,纽约包括曼哈顿的核心金融区也有超过 3000 家的金融机构 ,东京核心金融区的金融机构超过了 2000 家 ,上海陆家嘴 1. 7 平方公里核心金融区内只有 800 多家金融机构。 从外汇交易额来看 ,目前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日均外汇交易额为 6000 多亿美元 ,纽约也有 3000 多多亿美元 ,而上海目前的外汇日平均交易额只有 100 亿美元 ,刚达到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步标准。(四)法律制度未达到国际化水平目前 ,中国的法律制度未与国际接轨 ,在财务信息披露、债权保护、交易制度、公司法、金融犯罪等方面与国际通行的规定有较大差距 ,导致外国机构、人员进入上海存在壁

14、垒 ,增加了其成本 ,减少了其便利程度 ,降低了上海的吸引力和积聚金融资源及金融人才的能力。(五)人才国际化水平差距大虽然上海金融人才的密度在全国来说是数字相对较高 ,但对照国际金融中心目标 ,差距是明显的。人才国际化总体水平很低 ,特别是缺少国际通用型人才 ,如懂得国际惯例、熟悉 WTO 条例的高级经营管理、金融、保险人才及注册会计师、注册设计师等。一般而言 ,要成为国际性金融大城市 ,必须要有 10% 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产业。比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纽约 ,拥有 77 万金融人才 ,香港的数字是 35万。 截止到 2008 年年底 ,上海金融机构就业人口约 20 万人 ,仅占当地 1700

15、万人口中的 l. 17% , 人才缺口约在 100 万 150 万人。 而上海要引进金融人才不仅面临国内城市的竞争 ,还面临着因税负较高而对海外金融人才缺乏足够吸引力的问题。三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些建议(一)整合“长三角”资源 ,加大腹地支持和对腹地的辐射力国际经验表明 ,一个国际大都市的背后往往有城市群的支撑 ,如纽约、 东京、巴黎等都是如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离不开广阔的经济腹地支持。上海必须立足于国内特别是“长三角”经济发展 ,着力增强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在全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分量 ,这个地区的经济越发展 ,就会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越

16、坚实的基础 ,这是由长三角地区经济能量本身所决定的。此外 ,金融合作还将提升整个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的能力和金融服务能力 ,这也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力量。(二)营造良好的金融监管环境有效的金融监管能提升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促进市场繁荣并维护市场信心。作为一个逐渐兴起的金融中心 ,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也要把提高监管艺术、 改善监管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从伦敦、 纽约的金融监管经验来看, 对于上海完善金融监管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第一, 增强监管协作 ,适时改革监管体系。 可以在上海市金融服务办牵头在陆家嘴金融城组建 “上海市金融监管合作委员会” , 通过该委员会强化金融服务办在上海市各金融监管机构(上海银监局、 上海证监局和上海保监局 )之间的协调作用 ,完善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机制 ,增强监管协作。 第二,提高监管艺术 ,发挥市场和行业的作用。 根据伦敦的做法 ,上海可以先行先试 ,由传统的监管机构包揽一切责任的做法向激励被监管者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的转变 ;同时在国家层面上也应扩大各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