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29746865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思考题1)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

2、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岗位流动加快。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

3、重要性,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又要教育、引导、支持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国家主人翁观念,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

4、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思考题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他们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即使成为私营企业主的那部分人,虽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但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民族资产阶级。,(1)新的社会阶层构成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

5、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2)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第一,经济体制改革是其产生的制度基础。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3)新的社会阶层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推动了经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增加了国家税收。第二,安排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第三,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1)在全社

6、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3)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4)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繁荣,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7、成败和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个重要条件。,2、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的统一,坚持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1)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2)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3)统一战

8、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1、内容。它包括两个联盟:一是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下的联盟,由大陆范围内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组成,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二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的联盟,它广泛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2、基本任务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

9、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及保持自身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自由。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经济、文化的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1)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其特点: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复杂性。(2)党的宗

10、教政策及其依据。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我国制定宗教政策的依据:宗教产生、存在、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用行政手段去消灭它或发展它);宗教信仰主要是思想问题;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应当享受的一项民主权利;宗教信仰问题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3)正确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区分宗教与迷信,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反对邪教。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不得干预国家的司法、行政、教育;不得利用宗教信仰自由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必须明确指出,共产党员是不能信仰任何宗教的。,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中国人民解

11、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人民军队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其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人民军队具有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3、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性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对内打击敌对势力和分子,如新疆分子的分裂活动。区分人民警察与人民军队的职能分工。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

12、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第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1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要求加强人民军队建设 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速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第一、革命化始终处首位,决定着军队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同时为我实现我军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二、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第三、正规化是现代化和革命化的必然要

13、求。,2、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我国国防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巩固国防,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国都不谋求世界或地区范围内的霸权,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军备竞赛,更不会发动战争去侵略别的国家。,第一、军事战略是指导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的基本依据,积极防御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战略方针,根本性国策。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去侵略人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第二、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从根本上讲,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我国国防政策(就是对外防御的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巩固国防,抵御外敌入侵,

14、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第三,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第四、新形势下,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现代条件下,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高技术局部战争提上议程,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形态。,3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是解决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第三,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三、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作出了“三

15、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三个提供”即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一个发挥”是指我军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信息化正在成为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各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作为新世纪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我们要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1、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2、关键在于人才建设。高

16、素质的复合型指挥人才、智囊型参谋人才和专家型科技人才。3、改革我军体制编制,使之更趋合理。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指挥灵便的方向努力,要有利于加强集中统一领导,有利军队的教育训练和管理,有利于未来作战的需要。4、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式发展,走跨越式发展道路。5、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论述题:为什么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依靠力量?【分析提示】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本动力,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的社会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全心全意的依靠工人阶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农民群众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局。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和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