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导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742992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7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车行》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兵车行》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兵车行》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兵车行》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兵车行》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兵车行》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车行》导学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兵车行导学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2、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并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知识链接】一、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 “ 安史之乱 ” 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 “ 诗史 ” ,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 “ 三吏 ” 、 “ 三别 ” 。2、作者生平( 1)读书游历时期( 712-746)

2、 35 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 746-755) 35-44 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3)陷贼与为官时期( 756-759) 45-48 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 “ 三吏 ” 、 “ 三别 ” 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 759-770) 49 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770 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3、关注民生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3、家书抵万金。春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创作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 (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 (在今青海省境内 ),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 (在青海湖中 )的二千戍卒也2 全军覆没。十载 (7

4、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 (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 ),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 (时任宰相 )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 父母妻子送之, 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 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课前自学】1、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

5、怎样的?2、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3、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4、 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 “ 一头两脚体 ” 。 全诗共三段: 第一段 (即 “ 头 ”)共 6 句 (按乐句计算,下同 ),一韵到底;第二、三段 (即 “ 两脚 ”)各 14 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请你概括各段段意。5、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归纳各层大意,并指出其中的过渡句和前后照应。【课堂探究】一、诗歌内容分析:【片段一】3 1、高宗弘历说“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雨骤至,不可逼视”请做简要分析。2、解

6、说“耶娘妻子走相送”中走的含义3、“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用四个动词,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试作分析。4、诗歌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送别场面的?有什么作用?【片段二】1、 如何理解控诉时“但云”?2、诗人在第二段中怎样具体陈述 “ 点行频 ” 这一诗眼?诗中从 “ 边庭流血成海水 ” 写到 “ 汉家山东二百州 ” 。 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 四十岁还在戍边的 “ 行人 ” 方法有什么不同?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3、“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 “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 ,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片段三】1、 “ 未休关西卒 ” 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

7、租税从何出? ” 与哪一诗句照应?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4 2“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一反常现象暗示着什么?3 文章结尾写到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这里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课后训练】从 军 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 :西京:长安。牙璋:皇帝调兵的信符。凤阙:指皇宫。 龙城:匈奴名城,这里泛指敌人要塞。1、 “铁骑绕龙城”的“绕”好在那里?2、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场面?3、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岁暮(唐)

8、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1、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 2、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兵车行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 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2、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并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知识链接】一、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

9、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 “ 安史之乱 ” 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 “ 诗史 ” ,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 三吏 ” 、 “ 三别 ” 。2、作者生平( 1)读书游历时期( 712-746) 35 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 746-755) 35-44 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杜

10、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 “ 素业 ” 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 “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 ,并相信自己能 “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 “ 野无遗贤 ”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 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 (751)正月, 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

11、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6 ( 3)陷贼与为官时期( 756-759) 45-48 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 “ 三吏 ” 、 “ 三别 ” 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

12、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 由于战乱和饥荒, 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 加之对仕途的失望, 他在乾元二年 ( 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4)漂泊西南时期( 759-770) 49 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3、等, 770 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 “ 杜工部 ” )。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

14、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 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 携家流浪。 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 他后期的诗歌, 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永泰元年( 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

15、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4、创作背景兵车行 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 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 (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 (在今青海省境内 ),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 (在青海湖中 )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 (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 (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 ),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

16、募。杨国忠 (时任宰相 )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 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课前自学】7 1、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 “ 开边 ” 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2、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