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与教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966127 上传时间:2017-07-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0-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90-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90-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90-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90-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与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0-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0-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与教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与教育(技术学院 李安英)摘 要 本文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出现的依赖心理、逃避心理、焦虑心理、寄托心理、猎奇心理、抑郁心理、孤独心理等一些不良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如何教育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成瘾 心理特点一、 前言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 1。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第 16 次互联网报告,截止2005 年 6 月 30 日,中国内地网民总数超过 1 亿,其中,大学生的上网比例比较高,达到 95%左右。1999 年美国心理学年会报告指出,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的比例约为 6%。研究

2、发现,网络成瘾高发人群多处在 2030 岁、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大学生尤为网络成瘾易感人群(Davis RA ,2001) 2。钱铭怡(2001) 3对北京 12 所高校近 500 名大学生的抽测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网络成瘾者占 6.4%。林絢晖和阎巩固(2001) 4调查发现,大学生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者占 9.6%。王立皓和童辉杰(2003) 5网络成瘾者在大学生中的比例是3.6%。梁宁建等人的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 14.95%6。据有关资料显示 7,在校大学生中,网络的使用率为 94.45%。网络成瘾者狂热沉迷于电脑,往往会导致个体社会、心理功能伤害,对大学生的认知方式、角

3、色认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现在出现了不少大学生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进而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据上海某高校的调查,因上网成瘾逃课而成绩未达到学习守则的要求而被要求留级、试读或退学的学生在一个学期中竟达到 35 名,占留级、试读或退学的比例高达 48%。大学生网络成瘾已引起高校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网络成瘾行为与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抑郁、焦虑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明显者,容易上网成瘾。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大多探讨网络成瘾的消极后果,个体网络成瘾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策略,较少涉及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及

4、特点。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因素、特点及教育策略,这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二、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点需要满足理论认为,个体具有一些特定的需要和动机,个体的行为正是为满足这些需要而发生的。大学生随着自主性的增强,自我认同也越来越明确,他们求新求异的特点也促使他们去探索由互联网联系起来的新鲜而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 8。阿姆斯壮(Armstrong)认为网络成瘾主要有以下几个常见的类型: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网络游戏成瘾;信息超载;网络强迫行为。我们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成瘾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交际成瘾的学生中。为什么青少年特别是

5、大学生会成为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呢?这除了大学生们具备丰富的网络知识外,还与他们的心理特点有关。青少年期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断乳期” , “疾风怒涛时期” ,他们正处于生理不断发育和心理趋向成熟的特殊阶段,他们的身体发育出现了剧烈变化,并以一定的方式影响着心理发展,从而呈现一些显著的心理发展特点。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有多方面的因素,有社会的因素,有家庭的因素,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大学生网络成瘾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起因,恋爱受挫、考试不顺、父母离异等等都可以成为诱因。但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却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依赖心理。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

6、紧张状态,人际交往常常遇障碍与困惑,对性也缺乏一种科学的认识,导致青年学生处于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苦恼期,精神长期受压抑,于是上网聊天、交友、网恋成为他们获得宣泄和理解的最好方式。由于网络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多方面的需求(如人际交往、自我实现、游戏等等) ,容易使得大学生对网络形成依赖。网络依赖会导致诸如考试失败不理想、学习负担重、就业压力等与学业有关的生活事件,当学业出现问题时,外界环境如学校和家长会对大学生施加压力,大学生会因此更渴望在网络中寻找慰藉 9。生活事件会促使个体寻求相应的应对方式,网络就是大学生比较好的应付工具。网络成瘾大学生当陷入网络以后,会觉得网络有极大的吸引力,会身不由己地去接触

7、网络,而且接触越久就会产生越大的依赖性,最后发展变成一种强迫性的行为 10。上网成为成瘾者主要的心理需要,当无法上网时,会体验到强烈渴求,甚至产生烦躁和不安的情绪及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上网后情况好转。上网在其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注意和兴趣单一,并指向网络,工作、学习动机减弱,生活质量下降。2逃避心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特定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扮演有社会期望和要求,对其行为产生约束。再加上中国大多数家庭忽视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需求,从而导致现实中孩子不愿意与人交流。有的同学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造成同学关系紧张;有的同学由于大学中的激烈竞争,使得他们丧失了原

8、先的优势地位,造成心理上的落差;有的同学对现实生活不满;再加上大学生普遍面临来自学业、生活、竞争等各方面的压力,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大学生又不愿意向同学、父母倾诉,而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正好适应了大学生内心的需要,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网络便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抛掉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随心所欲地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 “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Davis RA(2001)的研究也显示,导致网络成瘾的因素可能是逃避某种不良感觉和获取某种需要,由于逃避无助、抑郁和焦虑并在网上寻找慰藉,使得网络成瘾症状产生,而这反过来又加重了包括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等心理

9、问题。因为互联网的匿名性,网络成瘾青少年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去抑制性” ,他能在网络上作为一个完全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我”而存在,网络成为他们的“避风港” 。麻爱华和王相立(2005) 11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并较多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应对方式。研究发现,抑郁、逃避现实的人群可能更容易沉溺于互联网 12。3焦虑心理。焦虑指的是大学生在学业、就业、生活、竞争等各种心理压力下所产生的一种不踏实、失落感、危机感和迷惘感。它表现为:焦躁、忧虑、烦恼、困惑、恐惧、紧张、惴惴不安;为小小的得失耿耿于怀,为尚未来临的困难担忧不已;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莫名其妙的威胁等等。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高

10、要求使他们需要通过宣泄来及时减轻现实生活中的压抑情绪,而网络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一方面,网络使大学生充分展现了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交流情感的空间,和网友们可以尽情的沟通,享受着无拘无束的愉悦,而且网络还给他们造就了一个宣泄情绪、放纵冲动的场所。王立皓、童辉杰(2003)发现,网络成瘾水平和个体社会交往焦虑显著相关。周涛对湖南四所大学的调查发现,社交焦虑越严重的学生网络成瘾的倾向越高。其解释为具有社交焦虑的学生一般缺乏自信,回避现实,而网络的虚拟社区能够提供给他们进行深层次交流的空间,有利于他们的精神慰藉,增强其自信心。吴汉荣(2004)的研究也发现,焦虑心理

11、较强、对专业不满意的大学生及男生往往更多感受到来自网络的吸引。焦虑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自信心及网络对个体的吸引力而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 134寄托心理。大学生对网络的迷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对“理想”生活空间的追求 14,特别是对于那些自信心不够的人,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人,他们可以在这里寻求寄托,解除苦闷,倾诉心声,获得情感需求的满足。Lynette(2000)等人的研究表明自尊是网络成瘾一个较好的指标。互联网络凭借其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渗透性强、多媒体、无形化等优势,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乃至择业的重要方式和载体。一方面互联网络上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交往

12、方式的虚拟性和人机对话而非人际交往的特点,对于处于个体社会化关键时期,相对缺乏社会生活的现实经验、人际交往的实际能力、大量信息的处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鉴别能力的大学生,尤其是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在他们看来,上网就是生活,网络世界就是“理想”的现实世界,只有在网络中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和缺陷才不会被别人知道,才不会被别人嘲笑,才会真正“无忧无虑的生活” 。5猎奇心理。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对各方面的信息都有极强的求知欲,他们喜欢关注新事物、接受新事物,而网络中很多新奇的东西刺激了大学生的好奇心,不论好坏,对心理尚不成熟的大学生都构成诱惑。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色情成瘾就属于这种

13、情况。目前大部分的网络游戏都是根据人们好奇冒险的心理特点设计的,场面惊险刺激,游戏一关接着一关,引着玩家继续玩下去,要想“通关” ,就得连续“奋战” 。在虚拟世界的信息刺激下,网络游戏玩家会感受到在现实世界体会不到的快感,随着乐趣不断增强,就会欲罢不能,久而久之成瘾。同时,大学生的性生理发展已日臻成熟,生理机能的发展自然会产生性的冲动和欲望以及心理的需求,但因缺乏科学性教育的引导,他们不能从有效途径接受科学的性知识和心理调节的方法,盲目的寻求感官刺激和猎奇的感觉,补偿生活中的平淡,满足心理生理的需求。由于监管不到位,目前互联网上的色情信息极其泛滥,因此一些具有猎奇心理的大学生由于自控力差,或为

14、满足那些日常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性需要,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也常常抱着好奇心去看,结果沉溺于网络上的色情内容,包括色情文字、图片、电影和色情聊天及而难以自拔 15。6抑郁心理。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一个人在某种动机的驱使下,所要达到的目标遇到障碍而又无法克服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历一些坎坷,碰到一些挫折是难免的。然而有些大学生一旦遇到挫折或遭遇消极性生活事件如失恋、失亲等,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可能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表现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了无生趣、丧失信心。若他(她)的社会支持系统关心不够,没有及时干预的话,有的大学生就到网上去寻求安慰

15、和支持。梁宁建(2006)等人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和生活事件相关显著,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者遭受到更多的消极事件,在遭遇这些消极事件时,社会支持的缺乏以及较少主动利用社会支持,可能是造成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 16。孟令芳(2004)的缺陷人格理论认为:网络成瘾与人格因素有关,是否沉溺,更取决于沉溺者自身的某些人格特质 17。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匹兹褒大学的研究都显示网络成瘾患者往往具有以下人格特点:喜欢独处,敏感,抑郁,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网络成瘾青少年焦虑和抑郁障碍较为明显(罗康玲,蒙华庆,付一笑,2005)Young 用在线调查法结果显示成瘾者为轻度至中度的抑郁,推测抑郁

16、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一个主要因素。Kraut 也认为网络的使用与个体抑郁、孤独和受到打击高度相关。7孤独心理。孤独导致网络交流成瘾。孤独是指孤单寂寞已被社会遗弃的消极心态。孤独的人更容易被网络所吸引。过度使用网络是因为网络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网络和多种多样的在线交流形式。孤独的人会被网络中一些具有交互作用的社会活动所吸引,这些活动可提供归属感、友谊和交流的机会。这种观点与 Shapiro 提出的模型相一致 18。许多大学生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通过 OICQ 等聊天工具、网站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而不能自拔,将网络上的朋友看得比现实生活中的亲人和朋友更重要,追求网络浪漫经历,包括“网恋” 。8补偿心理。补偿是指遇到了挫折以后,通过别的事物把因挫折带来的损失,从内心体验一直到行为给予补偿过来。网络满足了大学生自尊感的寻求。在网络游戏中,游戏的高技巧性、复杂性使游戏者产生他在现实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力量感和自尊感,还可以宣泄人们潜在的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