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春考语文真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966033 上传时间:2017-07-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上海春考语文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上海春考语文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上海春考语文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上海春考语文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上海春考语文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上海春考语文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上海春考语文真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掌门 1 对 1 教育 高中语文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一 阅读 9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4 题。(8 分)人们的生活实践要求彼此交际,相互交流经验、交流思想。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只能利用语言来交际。许多有经验()有知识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用简括凝 、 便于记忆的语言固定下来,编成歌曲、口诀、故事等等,彼此相告,代代相传。这就所谓的是“传说”。 传说是靠口耳相传的。它的基础是人的记忆,但是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传说在被人们相互传述的时候,往往会有所遗漏或添加。因此一个传说,经过若干人的口传以后,可能会变得离原样很远,内容的真实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远古时

2、代,传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现在关于远古时代一鳞半爪的知识,也是靠着这种传说保留下来的。有些最古的著作,例如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当初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1.第段的“( )”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破折号 B.分号 C.顿号 D.逗号2.第段的“”处用字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炼 B.练 C.拣 D.冻3.“鳞半爪”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Ln zho B.ln zhuC.lng zho D. lng zhu4.结合文意,分析第段中的“往往” 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2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57 题。(9 分)诗生于大

3、众,成于大众。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特征生发的前提。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从民歌到诗歌,诗在传诵中存活,在流动中成熟。群众的喜好、相传、加工,是诗歌在文体上独立并成为社会公有之物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便没有诗歌。就一个民族而言,对诗性的感知和确认,是集体的共识,不是单个人及少数人的自我命名。关于诗的最起码的范式、规则的理解也必然是各个民族基于共同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长期积淀而成。诗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术品。由语言结织而成的诗歌文本,渗透着大众的语言经验和文化沉淀。诗歌语言的进步,以大众语言的发展为基础。大众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语言活力,让诗歌的语言繁茂而口。诗性的语言,不在于“

4、生”而在于“熟”,与民众语言贴得越近越好。公认的是,诗人运用现实的、活的语言,诗性效果远胜于旧的、“死”的语言,运用民族的、自然的语言,效果远胜于外来嫁接的和硬造的语言。诗性的语言,天生具有大众化的基因。必须说明,肯定大众对于诗歌、大众化对于诗歌发展的意义,并非否定一些有小众化倾向的诗歌的作用。这些诗歌的意义在于,它们往往追求诗的探索性、先锋性、实验性,在诗歌的风格、形式、语言上另辟蹊径,在为诗歌成长开辟新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可以偏执于小众化、个人化立场。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破坏诗性之根;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斩断诗性之链;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折损诗性之翼。大众对于诗歌有

5、更高的美学期待,所以诗歌需要正视大众,也只有包容和亲近大众,才能对诗歌内部秩序进行重建,激活它的生命力,构建新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模式。保持面向大众的姿态,才能使诗人离开自我立法的虚妄和自我评价的盲目,才能保有对表达形式的变革意愿和敏感性。新诗百年,历经断裂与成长。一个或许不是问题的问题让一些诗人纠结:选择“诗” 还是选择大众?我们的回答是:选择有大众的诗。5.根据上下文,下列词语填入第段“”处恰当的一项是( )。(2 分)A.简洁 B.通俗 C.新鲜 D.含蓄6.指出第段画线句运用的某一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 分)7.联系全文,概述“选择有大众的诗”的理由。(4 分)(三)阅读下文,

6、完成第 811 题。(13 分)边城(节选)沈从文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 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

7、时必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根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时,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 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但是,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

8、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被上去,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看样子不成材,巴掌大叶子,味道蛮好,送人也很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9、。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近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8.文中的“边城”有虚实两层含义,它实指边远小城,虚指 。(2 分)9.对第段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用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人物活动的环境B.描述由远及近,给人一种动态的画面感C.以质朴的语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D.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突显出老人的性格10.对第段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是人物塑造中的细节描写B.通过侧面描写烘托老人形象C.是对渡溪的人的心理描写D.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10、11.上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老人“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请概括并加以分析。(5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2-14 题。(16 分)(1)近年来,“山寨”一词异军突起,很快席卷全国。对山寨现象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2)反对的一方认为:山寨行为就是仿冒、造假、盗版、侵权,会破坏创新者的权利,无助于中国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无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3)支持的一方认为:多数山寨产品并不违反现行法律,山寨产品受到社会广泛欢迎,说明它能适应中国广大下层消费者的需要,有存在的合理性。(4)应当特别注意的是,上述观点和见解,都是以承认现行秩序、规则乃至法律的正当性为前提的,但是,这个前提

11、是可以讨论的。(5)不可否认,当今世界现行的许多有关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规则、法律等,大多是西方强国依据其道德、价值、利益制定的。这些规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逐渐形成的。实际上,这些规则并不都是绝对正确的。在某种意义上,“山寨”就是不承认这些规则,要打破这些规则,所以,预设立场地认为现行秩序不可破坏,现有规则一切正确,恐怕失之偏颇。(6)西方国家往往能够轻易地压低物质生产的产值,而提升无形资产的价值,依靠技术、设计、品牌、标准大赚其钱,这是与全球化时代文化、影响力、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等强势软实力相辅相成的。发达国家依靠其控制的强势媒体,在全球化时代,能将其

12、产品与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国家的城市和乡村,依靠其影视、网络、体育、服饰等文化消费,不断在全世界复制同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不断吸引和诱惑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使其对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趋之若鹜。这就是今天不尽合理的现实,也正是“山寨”的经济、文化与社会背景。(7)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必去争议这种经济、文化与社会现实合理不合理,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可能不理会一切现有的秩序和规则,在中国实行“山寨”规则呢?不行!这既无道德基础,也无现实可能。从道德基础来说,我们不能说这些规则完全就是保护强者、保护先来者的利益,这些规则是在不断的制度演进与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这些规则本身,也具有重要的保护创造

13、、鼓励创新的积极意义,符合人类的普遍价值。从现实可行性来说,如果排斥这些通行的规则,我们就会自闭于世界,就无法与世界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12 请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6 分)13、第(5)段,作者认为“现有规则”“并不都是绝对正确的”,第(7)段又认为要打破这些规则,在中国实行“山寨”规则,“既无道德基础,也无现实可能”,作者的论述是否严谨?请结合文本加以评价。(5 分)14、依据上文,推断作者对待“现有规则”的态度。(5 分)(五)研究下文,完成 15-16 题(8 分)某研究小组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请了 5 名男生,每人都接受了两轮实验。第一轮是使用闹钟叫醒,第二轮是意识到起床时间自发醒来

14、。每轮实验连续四天,实验中每人每天只睡五个小时,醒后立刻对他们进行测试,让他们根据提示的数字按下相应的按钮,以比较他们的清醒程度。研究人员发现,在连续睡眠不足的第四天,5 人测试的反应时间第二轮比第一轮平均短 12%。该研究小组得出结论:这证明了在自发醒来的情况下,受试者的清醒程度更高。15、为上文拟一个标题。(2 分)16、为了使结论更科学,研究小组想从实验对象和实验过程两方面做一些改进。请为该小组提三条建议。(6 分)(六)按要求完成第 17 题(6 分)17 写出能证明“柔可以克刚”这一观点的两个论据。(6 分)(七) 默写。(5 分)(1) ,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2)千岩万转路

15、不定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幕遮)(4)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5) ,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1921 题。(7 分)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注簪樱:古代官吏的冠饰,代指显贵。扬州:地名,当时为南宋抗金前线。19.“相见欢”是这篇作品的 。(1 分)20.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清秋” 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一句,以乐景写哀情。C.“倩悲风” 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D.“吹泪过扬州” 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21.画线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3 分)(九)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4 题。(10 分)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