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第21篇《河中石兽》ppt课件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95944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第21篇《河中石兽》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重庆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第21篇《河中石兽》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重庆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第21篇《河中石兽》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重庆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第21篇《河中石兽》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重庆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第21篇《河中石兽》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第21篇《河中石兽》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第21篇《河中石兽》ppt课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二十一篇 河中石兽 一、重点词语积累 (1)沧州南一寺 临河干 临 F : 河干 : . (2)山门 圮 于河 圮 : . (3)二石兽 并 沉焉 并 : . (4)阅 十余岁 阅 : . (5)竟 不可得 竟 : . (6)棹 数小舟 棹 : . (7)一讲学家 设帐 寺中 设帐 : . 知识梳理 靠近 河边 倒塌 一起 经过,过了 终于,到底 船桨。这里作动词,划船 讲学,教书 (8)尔辈不能 究 物理 究 : . (9)是非 木杮 木杮 : . (10)湮 于沙上 湮 : . (11)凡 河中失石 凡 F : . (12)必于石下迎水处

2、啮 沙为坎穴 啮 : . (13)遂 反溯流逆上矣 遂 : . (14)如 其言 如 : . (15)但 知其一 但 : . (16)可据理 臆断 欤 臆断 : . 推究 削下的木片 埋没 凡是 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于是 依照 只 主观地判断 2. 通假字 不亦 颠 乎 通 , 意思 。 颠 癫 疯狂 3. 古今异义 (1)求 石兽于水中 古义 : , 今 义 : 。 (2)尔辈不能究 物理 古义 , 今 义 : 。 寻找 设法得到 事物的道理、规律 一种学科 ,物理学 4. 词类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岂能为 暴涨 携之去 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 洪水 水位急剧上升 二、关键句子翻译 1

3、. 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 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能找到。 2. 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 ? 在原地的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了吗? 3. 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 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三、内容探究 1.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 ,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 答 :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寺僧和讲学家只从感性经验出发 ,没有认真地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 ,就盲目地下结论。而老河兵长期与河打交道 ,有较多的实践经验 ,而且他能打破常规思维 ,认真探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以能得出正确的结

4、论。 2. 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 ,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 :讲学家的“笑”是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信 ,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 ,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3. 文中哪一句话揭示了文章说明的道理? 答 :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四、拓展延伸 1. 作者由本篇文章得出了什么结论?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结论 :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 理解 :作者是要引起人们的思考 ,提醒人们考虑事物要全面深入 ,不能一知半解 ,凭主观臆断就妄下结论 。 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

5、法和途径 :不能“ 据理臆断 ” ,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 不能片面地理解 ,而要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 2. 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 ,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再说说对这篇课文的体会。 ( 答 :刻舟求剑 ,盲人摸象。体会 :我们做任何事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自己主观臆断。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深思 ,注意寻求不同事物的特殊规律 ,不要拘泥于一般的道理就主观臆断。 金题演练 一、 (2016预测 )阅读 河中石兽 ,完成 1 4题。(15分 )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 (1)竟 不可得 ( ) (2)湮

6、于沙上 ( ) (3)转转不 已 ( ) (4)但 知其一 ( ) 终于,到底 埋没 停止 只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 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3. 试概括文章中寺僧 、 讲学家 、 老河兵三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 (3分 ) 【 解析 】 解答此题我们要找到文中相关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 阅十余岁 , 僧募金重修 , 求石兽于水中 ” , 时间久远可是寺僧依旧要寻找石兽 , 由此可见寺僧有毅力

7、; “ 以为顺流下矣 ” , 寺僧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寻找石兽 , 由此可见寺僧经验不足 。 第二段中讲学家只是简单根据石兽重不会被冲走 , 认为石兽只是埋在了 泥沙中 , 由此可见讲学家一知半解 , 好为人师;根据 他说话的语气可以看出他自视清高 , 骄傲自满 。 老河兵在把握事物道理的基础上指出石兽在上游 , 由此可见老河兵有实践经验;在众人都未能正确说明道理的时候 , 只有老河兵一个人说清了其中的道理 , 根据 “ 一老河兵闻之 , 又笑曰 ” 可见老河兵的沾沾自喜 。 【 答案 】 寺僧 :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 讲学家 :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 , 自视清高 , 骄傲自满 , 轻视他人 ;

8、老河兵 :有实践经验 , 沾沾自喜 。 4. 请根据对 “ 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 ” 这句话的理解 ,谈谈如何才能不 “ 据理臆断 ” ? (4分 ) 【 解析 】 这句话的意思是 “ 既然这样 , 那么天下的事 , 只知道表面现象 , 却不知道其中深刻的道理的人有很多啊 , 难道 ( 我们 ) 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 ” 由此可知 , 要避免 “ 据理臆断 ” 就必须要明确事物的深刻道理 。 把握了这一点便不难解答此题 。 【答案】 示例 :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都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所以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要具有勇于实践的精神,具体分析,不能拘泥于现有的认识,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