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德育示范校自查报告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9537535 上传时间:2018-01-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报德育示范校自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申报德育示范校自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申报德育示范校自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申报德育示范校自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报德育示范校自查报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申报德育示范校自查报告德育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保障,是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申报德育示范校自查报告。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坚持把创新评价机制贯穿于德育管理的始终,在加大德育常规管理的同时,开展全员参与的社团活动,搭建展示平台,不断探寻德育工作新思路,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每一名学生和谐健康成长。学校基本情况我校是北戴河区唯一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现有8个教学班,占地总面积5293.2,生均面积208;校舍建筑面积为8292,生均面积31.77;运动场面积8400;图书藏量为32230册;计算机数量为125

2、台。教职工86人,其中高级教师18人,中级教师37人,本科及以上学历72人,教学设施齐全,教学环境优美。我校教师队伍相对合理,有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学科教师齐全。大多数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但年轻教师居多,教学热情饱满,经验相对欠缺,市级骨干教师三名。专任教师学历基本符合规定要求。一、创新德育评价机制,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我校一直以来坚持德育为首,科研兴校的理念,全面落实德育工作校长负责制,健全德育管理机构,全身心致力于德育教育,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领导班子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德育规划,开拓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在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同时,加大教师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和德育评价,最大限

3、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教师中只教书不育人或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学校在坚持“抓日常、重养成、讲第 2 页实效”的原则下,将教书育人调整为“育人教书”,旨在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为了适应新形式下教育改革和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挑战,构筑一个养成性德育、情感性德育相统一的德育新模式,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宗旨。从*年开始,在我校初二、初三年级试行学生课堂综合评价,每一位科任教师对每名学生课堂表现给出等级评价,由班主任汇总,每周总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年3月学校引进中国关心下一代协会的pd青少年成长课题,初一、初二的240多名学生全部参与,整改报告申报德育示范校自查报告。从课题的启动

4、仪式、逐人分析测评报告、每一次大组会等,学校都积极筹划,力争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借助于pd课题的开展,我们将学生尝试着进行了分组,为日后的小组评价奠定了基础。为了搞好德育评价,学校于*年组织德育队伍曾先后几次到北京35中、即墨28中、我市的新世纪中学等地学习先进的德育评价方法,回来后大家在实践中研磨,历经几个学期的改进,终于摸索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更适合我们学校实际情况的德育评价体制。去年在实验教师成功实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北三中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合作学习评价方案”,在此基础上,各班针对本班情况制定出针对小组和组员个人的评价办法,每节课都依据标准进行评价,及时汇总评价得分,采取“得分晋级”的

5、方法进行展示和奖励。将学生分成小组,明确组长副组长相关职责,确定组名组训组规。学生对照标准每周开展个人自评和互评,在此基础上实施全员德育导师制度。把每个小组学生分别“落实”到每位导师名下,要求德育导师除了抓好日常教育教学任务外,还要特别关注这一组学生,对他们课上、课下、文明礼仪、仪表第 3 页卫生等在校表现进行全面关注,学生每天对自己及同伴就合作学习、回答问题、善于提问、遵守纪律、勇于质疑等十个方面开展自评和互评,累计积分,重点关注课堂表现。每周五学校统一安排时间进班跟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对学生进行评价。给每个同学建立档案,把他日常的学习生活记录装袋,由德育导师负责档案管理。真实记录他一学期整体表现(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也可以把一份优秀作业,一张小奖状等及时整理,每个学生建立德育手册由德育导师跟踪记录。这对同学们是个激励,更能督促他对自己严格要求,起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每周各班评出一个优秀小组,周一升旗时由校级领导颁发优秀小组胸卡,每月各班评出一个优秀小组,全校进行表彰和奖励,形成了立体多维度多角度的评价与管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