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驯服飓风”的哲学反思(上)——认识的本质与规律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29529959 上传时间:2018-01-2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讲“驯服飓风”的哲学反思(上)——认识的本质与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八讲“驯服飓风”的哲学反思(上)——认识的本质与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八讲“驯服飓风”的哲学反思(上)——认识的本质与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八讲“驯服飓风”的哲学反思(上)——认识的本质与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八讲“驯服飓风”的哲学反思(上)——认识的本质与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讲“驯服飓风”的哲学反思(上)——认识的本质与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讲“驯服飓风”的哲学反思(上)——认识的本质与规律(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八讲 “驯服飓风”的哲学反思(上) 认识的本质与规律,2,本讲内容,观看影片驯服飓风(约30分钟)关于实践的理论(36)关于认识的本质(714)关于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528),3,实践的定义、特点与形式,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4,如何理解实践决定认识?,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单选题(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位未来学家说:

2、“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战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6,案例:王阳明观竹的故事,王阳明像,为了领略儒家“格物致知”的说教,王阳明叫朋友钱某坐在他的书斋亭前去“格竹”,一连“格”了三天,非但没有“格”出什么“道理”来,反倒“格”出了一场大病。,7,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主体和客体,要研究人类认识,首先必须弄清楚认识的对象是什么以及认识者是什么。这就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 “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马克思,卡尔马克思,8,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

3、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与的人,他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什么是主体?,9,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领域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什么是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10,什么是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11,能动的反映:摹写与创造的统一,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即人的认识决不是对

4、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而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12,辨析题(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对于下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这表明,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鸭兔图,13,答案要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主体决定的。,14

5、,类似的例子,你看到了什么?,两根红线有长短区别吗?,15,象棋发明者的要求为何不能兑现?,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4颗麦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8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全部放满。国王觉得这个要求微不足道,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结果64格还远没有放完,需要的麦粒数已经超出了全国的产量。据统计,若要满足发明者的要求,需要4626174068165504246颗小麦。这是全世界两千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小麦的总和。 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感性认识是

6、有局限的。没有人能直接觉察到这个数字的巨大性,只有借助于抽象的数字运算,即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到。因此,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如康德所言:“悟性不能直观,感官不能思维,惟有二者联合,始能发生知识。”,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18,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19,天

7、空绝配第谷与开普勒,丹麦第谷(15461601),德开普勒(15711630),他们师徒二人,一个有极强的观测力,但数学能力不足;一个视力几乎为零,但有很高的数学能力。如果他们不走到一起,以己之长,补彼之短,那么,现在的天空可能还是一片黑暗。,20,案例:丁玲的“合理想象”(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

8、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21,案例(续),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 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

9、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22,问题:,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 事物有何启示?,23,答案要点,(1)丁玲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她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四是她从已有的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她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4分) (2)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10、2分)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2分)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2分),2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必要性:认识的目的、功能以及实践的本质决定了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重要性: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25,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26,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

11、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27,光的本质:认识是一个曲折发展过程,人类首先把光视为粒子,认为光线是由从光源发射出来的弹性小球组成的、按力学定律以一定速度在真空或介质内高速直线飞行的微粒流。牛顿是赞成微粒说的典型代表。由于牛顿的特殊地位,整个18世纪都是“微粒说”占上风。随着研究的发展,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等人指出,光的本质不是微粒,而是在某种特殊的弹性媒质中传播的机械波,从而提出了著名的光的“波动说”。到19世纪,光的“波动说”取代“微粒说”占据统治地位。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的新观点,后来,科学家在试验中验证和发展了爱因斯坦的思想,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28,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本质有个展开和暴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从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限制。,29,思考题,结合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谈谈你对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一规律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