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项目概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400698 上传时间:2018-01-2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项目概述 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一章项目概述 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一章项目概述 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一章项目概述 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一章项目概述 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项目概述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项目概述 (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 项目概述一、项目名称酉阳自治县优质脱毒无公害生姜基地建设及加工项目二、项目主管部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局三、项目拟选地址优质生姜基地:酉阳自治县适宜的乡镇加工企业地址:重庆市酉阳自治县龙潭镇工业园区四、项目建设期限2008 年-2010 年五、投资规模及主要投资方向投资规模:建立 3 万优质脱毒生姜基地及年产 7500 吨姜油、姜粉、姜汁/姜片等生姜系列产品的加工企业。主要投资方向为:建立生产姜油、姜粉、姜汁/姜片等生姜系列产品的加工企业,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1、企业加能力:年加工优质生姜原料 4 万吨。2、企业生产能力:加工优质生姜 4 万吨,年产姜油

2、500 吨、姜粉2000 吨、姜汁姜片 5000 吨等生姜系列产品。3、固定资产投入: 3213.75 万元。4、流动资金投入: 2150 万元。5、加工项目总投入: 5363.75 万元。6、年销售收入: 21500 万。27、年总成本费用: 18145.95 万元。8、年利润总额: 3354.05 万元。9、年营业税及附加: 1236.25 万元。10、年净利润: 2117.8 万元11、固定资产周转率:6.69 次。12、总资产周转率: 4.0 次。13、销售利润率: 9.85%14、销售利税率: 15.6%。七、主要建设内容一、基地建设规模1、建立脱毒生姜原原种扩繁基地 50 亩,繁殖

3、脱毒生姜原原种产量 50吨。建立脱毒生姜原种扩繁基地 500 亩,繁殖脱毒生姜种 1000 吨。2、建立生姜标准化生产基地 5000 亩,完善基地排灌设施 ,配套进行无菌处理,推广高产、无公害适用科学技术。3、建立优质脱毒生姜生产基地 3 万亩,实现生优质脱毒生姜 5 万吨。二、加工企业建设规模建设生姜综合深加工生产线,实现年加工优质生姜原料 4 万吨,生产姜油 500 吨、姜粉 2000 吨、姜汁姜片 5000 吨等生姜系列产品。八、社会、生态效益简述一、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使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当地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值。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

4、扩大就业门路。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增3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收、财政增效。 二、 生态效益:该项目将从环境保护出发,加强废水治理,废渣作为工业原料或还田作肥,减少对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第二章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环境资源概况第一节 自然资源条件一、地理位置及范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重庆市东南边陲渝、黔、湘、鄂边区结合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界 于 东 经 10818 25 10919 02 , 北 纬2819 28 2924 18 ,东与湖南省龙山县接壤,南与重庆市秀山县、贵州省松桃县、印江县为邻,西与贵州省沿河县以

5、乌江相隔,北与重庆市黔江区、彭水县、湖北省咸丰县、来凤县连界。县境东西宽 98.80 公里,南北长 119.85 公里,幅员面积 5173 平方公里。最高海拔 1895 米,最低海拔 263 米。全县辖 39 个乡镇,278 个村(居委会) ,2328 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 79 万,居住着土家族、苗族、汉族等 20 个兄弟民族。二、气候资源情况酉阳境内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形气候非常突出。全县总的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而季差大,气候温和而冷暖不均,雨量充沛而分配不匀,云雾多,霜雪少,无霜期长。在季节变化上表现为:春暖湿而多变,夏酷热伴伏旱,秋凉爽、多绵雨,冬干冷、少严寒。境内年平均

6、降雨量 11501550 毫米,降水的四季分布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年平均气温 15.817.0,年平均日照 1131.0 小时,年均相对湿度480%,无霜期 235263 天。三、土地资源情况酉阳自治县境内地貌成层现象明显,地势中部由东北至西南走向较高,东西两侧低。全县现有耕地面积 175.1 万亩,其中田 48.9 万亩,土 126.2万亩。县境内土壤共有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黄壤土、黄棕壤土 5 种类型,其中黄壤土类面积占全县耕地的 52.31%,黄壤性水稻土面积占耕地的 27.03%。四、水资源情况酉阳自治县境内水资源丰沛,在全国为足水带、多水带。全县分为东、西两大水系,酉

7、东为沅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酉水、龙潭河等;酉西系乌江水系,主要河流为阿蓬江、小河、甘龙河等。县内遍布泉点 7000 多处,大小溪河 119 条,大小水库、水塘 469 处,地下水和地表水交替频繁。境内地表径流量为 39.08 亿方,地下水 3.2 亿方,总计当地水资源总量42.28 亿方,加上外来过境水量 75.59 亿方,全县总水量为 117.87 亿方。五、生物资源情况酉阳的自然气候环境非常有利于各种生物生存和繁衍,常见的树种资源 225 种,草资源 82 个种,兽类 33 种,鸟类 149 种,鱼类 45 种等,其中不乏红豆杉、银杏、香果树等珍稀树种和白鹤、大鲵、毛冠鹿等国家保护动物。境内

8、目前农业有害生物种类 259 种,农作物害虫“天敌”资源193 种。全县主要农作物种类有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薯、小麦、油菜、柑桔、烟草、黄豆、花生、荞麦、蔬菜等,近年来青蒿、白术、魔芋、生姜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5一、社会经济状况酉阳自治县系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经济条件差,财政十分困难。全县 2007 年地区生产总值 27.6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9.4:22.5:38.1,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5.6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4.9 亿元,财政收入 2.4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80 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 525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2

9、354 元。二、基础设施建设状况酉阳西靠乌江,渝怀铁路、国道 319、326 线及建设中的渝湘(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其它主要出境干道铜李路(重庆酉阳到贵州沿河) 、酉兴路(重庆酉阳到湖北来凤) 、龚彭路(酉阳龚滩到重庆彭水) 、渤桂路(重庆酉阳到湖南龙山)等已经或正在按二、三级道路进行硬化改造。县城距渝怀铁路火车站 30 公里,距乌江码头 80 公里。目前县内电力装机容量 13 万千瓦,与重庆市和国家电网并网输供电。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基站基本覆盖全县。截止 2007 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6.88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8.0 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 6105 户。县域内已全面启动“

10、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 “酉阳自治县政务网” , “酉阳自治县农业信息网”等 10 多家网站已开通运行。第三章 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第一节 项目提出的背景酉阳县地处重庆市东南边陲渝、黔、湘、鄂边区结合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东与湖南省龙山县接壤,南与重庆市秀山县、贵州省松桃县、印江县为邻,西与贵州省沿河县以乌江相隔,北与重庆市黔江区、彭水县、湖北省咸丰县、来凤县连界。县境东西宽 98.80 公里,南北长 119.85 公6里,幅员面积 5173 平方公里。最高海拔 1895 米,最低海拔 263 米。全县39 个乡镇,278 个村,2328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75 万,居住着土家族、苗族、

11、汉族等 20 个兄弟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酉阳县委、政府紧紧围绕“五大总体要求、四大目标定位、三大发展战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上,提出以“特色农产品吸引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订单农业” ,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2001 年,由市政府研究室牵头,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和西南农业大学共同组成调研组对我县生态经济的发展问题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查研究,研究报告中指出:“酉阳真正有特色的农产品是生姜、 薇菜 、魔芋三个产品,能够形成产业的

12、只有生姜和魔芋” , “大力发展生姜为重点的绿色食品,不失为现实而有希望的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绿色环保、保健美容等消费理念,已不断成为人们的追求。生姜既可为菜,也可调味,更可入药,备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生姜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佐料,是餐厅、宾馆必备的主要调味品。酉阳种植生姜,气候条件适宜,品质优良,种植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知名度高,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和市场前景。依托酉阳的生姜资源优势,建立优质无公害生姜基地,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加强对生姜进行深加工开发,生产优质无公害绿色食品姜片、姜汁、姜油等生姜系列产品,必将受到国际国内市场欢迎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必将产生

13、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7一、有利于生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边陲,处于渝、黔、湘、鄂边区的结合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全县现有耕地面积 175.1 万亩,其中田48.9 万亩,土 126.2 万亩。境内海拔 2631895 米,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形气候非常突出。当地气候、环境、土质等自然条件适宜生姜的种植生长。生姜作为特色产业在我县种植历史悠久,特别是在龙潭镇、麻旺镇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县委、县政府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提出发展我县优质农特产品的战略思想,根据市场需要及本地的自

14、然条件,要求把生姜作为发展我县优质农特产品的重要产业来抓,2007 年全县生姜种植面积达 2.0 万亩,产量已经突破了5 万吨。近年来,由于我县种植的生姜产品主要是向外销售板姜初级产品,现阶段县加工企业对生姜资源的加工消化能力有限,致使对生姜的收购趋于饱和,仅是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大贱卖,还常常受到各种打压。因此,引进龙头加工企业对生姜进行深加工,将有效推动我县特色农业生姜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县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使贫困山区人民早日摆脱贫困。二、有利于农民增收、企业增收、财政增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2007 年酉阳地区生产总值 27.6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2.4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

15、支配收入 7880 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2354 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发达地区非常滞后。生姜作为酉阳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种植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充分利用我县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以特色农产品吸引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思路,引进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优质8生姜基地,建立生姜系列产品的加工企业,实施优质生姜产业化经营。优质生姜生产基地为加工企业提供稳定、质优、足量的原料,加工企业带动基地的发展,实现基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工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增收、财政增税。对促进酉阳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有利于农村剩余劳

16、动力就地转移通过实施优质生姜基地建设及加工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以脱毒生姜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依托龙头企业,连接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利于打破山区农民的封闭意识、传统意识,树立开放意识,使广大劳动者素质得以不断提高。通过实施这一项目,还可以就地转移、消化当地部分剩余劳动力,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仅优质生姜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每年可以就地消化、转移 5000 个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优质无公害生姜基地,可以改变项目区的种植结构;脱毒无公害生姜基地是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从而达到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从而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