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335174 上传时间:2018-01-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真实”等范畴时,我们知道这是 19世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学理论;当我们讲到” 文学党性”,” 两种文化”,”革命镜子”等范畴时,我们知道这是 20 世纪初期列宁的文学理论;当我们讲到” 工农兵方向”,“普及与提高”,”政治与艺术”等范畴时,我们知道这是 2O 世纪中期毛泽东的文学理论.这些理论范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点,尽管这些范畴是当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里程碑式的成果,并且在今天还有着重要意义,但它毕竟属于历史,不能体现今天的时代特色.而”全球化”,”现代性”,“文化批判”,”非物质生产” 等范畴才是属于 2l 世纪的,将

2、其引入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时代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范畴的扩展有利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范畴是构成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内容,任何理论体系的发展与丰富,总是伴随着范畴的变化与扩展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范畴的变动史与扩展史.20 世纪以来,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流派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特点,实践经验,生活需要,提出了许多新的文学理论范畴,对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作出了独特的贡献.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如果完全沿用 20 世

3、纪以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范畴,既不能有效地解释和引导当代的文学实践,也不能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说,扩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范畴,既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主动适应现实状况的需要,又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发展和丰富的需要.【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摘自文学评论2010 年第 5 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我们的文学,文化事业的整体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起着其他文学批评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那么,改革开放 3O 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境况究竟如何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相关思考

4、与探究:第一,对文学批评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现状的基本判断;第二,导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陷入困境的主要根源;第三,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现状,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思路与可能路径.尽管这种思考与探索只是尝试性的,但希望抛砖引玉,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与重视.-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将新中国成立至 2009 年的文学批评分为前后两个 30 年.从文学批评格局看,如果说前 3O 年的文学批评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就是文学批评,两者是等同的,那么后 30 年即改革开放 30年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整个批评格局中的位置就发生了显着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

5、学批评经历了从 ”一”到”多”的历史性变革.尽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文学批评这个大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但它毕竟只是其中的一员,还有诸如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等等.第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思想理论来源也经历了从”一” 到” 多”的历史性变革.如果将前 30 年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称为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其思想理论主要来源于俄苏文论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那么后 30 年的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除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外,还有异彩纷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或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其思想理论主要来源于欧美文论.后 30 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境

6、况,大体而言第一,1970 年代末至 1984 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辉煌岁月,对文学理论的建设与文学创作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通过对”现实主义”,”莎士比亚化”,”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等经典作家批评理论的阐发,基本肃清了极左文艺观念,文艺政策等在批评领域的恶劣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本来面目.此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诸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也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第二,1985 年之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后殖民等各种新潮批评景象涌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被视为”僵化”,”过时”的批评方法不再受人

7、“青睐”,从而形成了其他批评流派的”热”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冷”这一强烈反差.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独语” 到中后期的”失语”这样一个态势.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后期的”失语” 并不意味着它在文学批评领域无声无息,而是说在其他批评理论的众声喧哗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声音过于微弱,这与它自身的批评担当极不相称.第三,从马克思主义研究阵营看,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实践之间也存在着强烈反差.这种反差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的”炙热”与批评实践的”冰冷”. 具体而言,新华文摘-2010l23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值得称道的理论成果,但在

8、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面鲜有引人瞩目的成果.如果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分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批评理论,以列宁等为代表的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三个方面,那么前两者的”冰冷”与后者的” 炙热” 也形成了强烈反差.令人高兴的是,最近一段时期,国内一些学者已在努力改变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这种状况,加强了对经典作家文学批评理论文本的细读,通过重新思考与诠释经典作家的文学批评理论,继而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需要发问的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与文学格局中真的就过时了吗?真的难以适用于当今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而应被抛弃吗?问题的症

9、结究竟在哪里?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和文学批评实践处于某种疏离乃至对立之中,构成了本不应有的某种悖论.这种对立与悖论具体体现为:一方面,如萨特所言 :”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是处于童年时代:它才!ilN 开始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 ,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从在世纪之交千年思想家的评选中,马克思位居榜首;从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西方世界出现“马克思热”等方面,可以感知到马克思的思想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另一方面,正如萨米尔?阿明所说:” 抛弃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今天的时尚.为了方便这种抛弃,人们首先把马

10、克思主义归结为苏联的表现样式,然后指责它犯有解释的滥杀.所谓解释的滥杀,是指这样一种在决定论框架内解释现实的倾向,该决定论框架使得每一事件不仅能够被解释,而且是资本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或许应该受到这种指责.但以此来2010I23?新华文摘衡量马克思本人,也对他进行指责,那显然是不公平的.”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观念,文学理论认知层面的”不可超越性” 与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事实上的”被抛性”形成了某种对立与悖论,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困境的出现._.造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困境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比如,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历史的原因主要是指前 30 年文学批评活动中的一些

11、不良批评现象如”打棍子”,”戴帽子”等,给相当一部分文学研究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创伤记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敬而远之”.现实的原因主要是指,改革开放后,各种新理论,新批评纷至沓来,为众多的文学研究者尤其是从事文学批评活动的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批评主体选择批评理论,批评方法的自由度,自主性大大加强.但是,这些都不是导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陷入困境主要的,根本的原因.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创新能力不足与文学批评的实践品格被严重弱化,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才是问题的症结与根本所在.(一)批评理论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之所以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受两种认识偏差的影响

12、.认识偏差之一在于,未能充分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文本本身的重要性,典范性,未能从批评理论这一视角对其进行认真探究,提炼与总结,而将探究的重心放置于根据其基本哲学理论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唯物史观,意识形态等理论问题,来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诸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批评,文化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等等.以往的种种研究确实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文本给予了诸多的理论解读与分析,也提出了诸多富有新意的理论洞见,但是,这种解读与分析不是从批评理论这一视角切入,而是从文学理论,创作原则等视角进行思考与探究的,比如,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现实主义理论等.认识偏差之二在于,未能将马克

13、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进行严格区分.我们丝毫不否认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与有机整体性,但是以往的研究确实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只关注两者之间的共通性,而对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注意不够,甚至在对共通性的解读过程中,还存在用后者推断前者的情况.比如,即使同为经典作家的批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毛泽东的文学批评理论就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再比如,从批评原则与批评视角看,马克思,恩格斯就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存在着显着差异.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其内涵十分丰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和研究.但

14、是,在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历史中,马克思,恩格斯丰富的批评思想被单一化,片面化,狭隘化,其批评理论及其批评自身蕴含的多维向度等可以进一步拓展的多种可能性受制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语境,因而未能得到切实的理论阐发与批评实践.具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理论被”马克思主义化”了,正如马克思曾声称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也不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换言之,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实践在之后的阐释过程中,被极端单一化即过于政治化,阶级化,倾向化,这样的阐释是极其片面的,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误读”.如果我们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文本,悬搁既往的”马克思主

15、义文学批评”的思维定式与认知模式,通过细读文本就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实践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令人惊异的新的批评空间.在这一批评空间内,首要的不是批评的政治之维,意识形态之维,而是审美之维,形式之维;不是将政治性,倾向性与文学性,审美性完全割裂,截然对立,而是将两者辩证统一,有机融合;不是根据抽象观念演绎而成的空同言辞与概念语言,而是立足于具体作家,作品,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学语境,进而指出问题之所在的透辟分析与精当之论.马克思,恩格斯将唯物史观的历史意识灌注在其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无论是对作家还是对作品的评论,始终都从现实的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出发,始终从人类生活的各种错综复杂

16、的具体社会关系而非抽象的观念出发.在他们看来,”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 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 T 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反对从抽象的人的观点评价歌德,反对将歌德非历史化,政治化,主张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与文化格局中来理解歌德,把握歌德.作家歌德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正是特定社会现实的折射:”歌德在德国文学中的出现是由这个历史结构安排好了的”,”歌德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当时的德国社会的态度是带有两重性的.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 ,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