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镇国家级生态镇技术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332762 上传时间:2018-0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镇国家级生态镇技术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某某镇国家级生态镇技术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某某镇国家级生态镇技术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某某镇国家级生态镇技术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某某镇国家级生态镇技术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某某镇国家级生态镇技术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镇国家级生态镇技术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临邑县*镇国家级生态镇技术报告一、基本情况(一)概况1、自然概况*镇位于临邑县北部,居临邑、陵县、宁津、乐陵、商河五县市交界处,距周边县市均在 35 公里以上。省道 315 线贯穿全境,距济南遥墙国际机场 68 公里,离天津黄骅港口 78 公里,距德龙烟铁路林子站 20 公里,距京福高速辅线济乐高速公路入口 25 公里,境内公路成网,四通八达,是南到济南,北通京津,东进滨州,西达德州的重要交通枢纽。全镇总面积 144.32 平方公里,辖 26 个社区,133 个行政村,总人口 6.3 万人。近年来,*镇紧紧抓住临邑县实施“五区三镇”发展规划的机遇,科学决策,率先发展,全力建设县域北部工贸繁荣

2、的区域经济中心,取得一定成效。先后被授予第二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山东省小城镇建设中心镇、山东省环境优美镇镇、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镇镇等荣誉称号。2、社会经济*镇是一个农业强镇,建有占地220亩的苗木示范基地。占地1230亩的良种繁育和杂粮种植示范基地。主要以镇农技站为依托,以全国种粮大户魏德东土地流转模式为典型建设,集良种繁育、加工、销售和苗木、杂粮立体种植为一体。设有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基地。今年,十亩攻关田、百亩攻关田和万亩示范田小麦单产分别达到685.13公斤/亩、654.4公斤/亩、622.2公斤/亩。十亩攻关田玉米单产达到了1025

3、.5公斤,亩均节本增效200多元。2009年全镇实2现财政收入18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全镇经济实多年位居全县前列。(二)经济发展状况近年来全镇上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造纸、化工、木材加工、机械加工、有机生物肥、新型材料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规模企业达 20 家。个体工商户 600多户。2009 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 182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600元,全镇经济实多年位居全县前列。镇政府通过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结合我镇实际,种植业重点发展冬暖式大棚菜、拱棚韭菜、早春黄瓜及秋延迟蔬菜。养殖业已发展肉鸡、蛋鸭和生猪养殖为主,

4、任庙肉鸭养殖小区、茄李生猪养殖小区、河沟陈蛋鸡养殖小区等规模养殖场25 处,新增养殖大户 200 余家,被评为德州市畜牧工作先进乡镇,保证了我镇及周边蔬菜的运输和销售。(三)城镇基建情况按照*镇总体规划,坚持“农民向镇驻地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种植大户和合作社集中”的原则,把城镇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聘请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镇驻地规划了包括西关、东关社区在内的龙泉片区。一期工程总投资 5亿元,占地 775 亩,主要建设东关、西关两个社区并居点、商贸市场街区、明清公园等。目前,大西关、小西关、南关、东关、蔺家等 5 个村 856 户已完成拆迁,拆迁房屋 6558 间。两

5、个社区居民区已全面开工建设,建设 5 层居民楼 14 栋,建筑面积 58000 平方米,可回迁农户 860 户。同时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等服务设施8000 平方米,高标准建设道路、公园、供排水、电力管网、供热、燃气、绿化亮化等公共设施,预计明年可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届时将真正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让群众享受到3城市人的生活,同时,也将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吸引力,实现城镇和社区建设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真正使合村建区工作在全镇实现统筹,进而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二、具体实施(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一是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

6、镇长任副组长,党政班子成员以及城建、农委、林业、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创建活动的领导和调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建活动的具体协调、调度工作。二是按照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目标要求,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各项目标具体化,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并将每一项目标落实责任分解细化,具体到个人。三是定期召开调度会议,由各部门汇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四是把创建活动经费放在突出位置优先考虑,保证了活动经费的落实。此外,还先后多次组织人员参观学习外地创建生态乡镇的经验做法,推动创建工作的开展。(二)全民参与,共同创建。创建国家级

7、生态乡镇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工业、城建、农委、林业、财政、经管等多个部门。围绕创建工作,全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共同创建的良好局面。一是采取召开动员会、调度会、现场办公会和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定期讨论解决创建活动中遇到的难题。二是在主要街道、居民区、重要路口等醒目位置制作悬挂了大幅宣传标语,深入宣传创建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全社会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广泛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村” 、 “十星级文明户” 、 “文明一条街”等活动,促进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的开展。四是定期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绿化自己的家园。镇妇联连续多年开展“绿色庭院” 、

8、 “秀美村庄”创4建活动。团委在广大团员青年中间广泛开展了“青年绿化林” 、 “青春、绿色、家园”等活动,将创建生态乡镇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五是加强环境执法部门的建设力度,配备专职人员,坚决制止乱砍乱伐、焚烧秸秆、环境污染等各种影响环境建设的行为发生。(三)长远规划,科学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2009 年 5 月份开始,聘请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重 新 编 制 了 *镇 总 体 规 划 , 并 于 2010 年 1月 通 过 了 专 家 评 审 。 新 的 总 体 规 划 对 *镇 进 行 了 科 学 定 位 。 总体 目 标 是 : 县 域 北 部

9、的 门 户 城 镇 , 以 精 细 化 工 、 轻 工 制 造 、 文化 旅 游 为 主 的 具 有 地 方 特 色 的 历 史 文 化 名 镇 。 规划镇域产业结构分为综合经济区、工贸聚集区、生态农业观光区、旅游农业观光区、畜牧养殖经济区、农业产业经济区六个产业区。由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的龙泉片区已全面开工建设。其中东关、西关社区居民楼、富丽花园小区、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正在紧张建设。商贸城地质勘察已经完成,明清公园已完成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开工建设。给排水、电力、供暖(运用地源热泵技术) 、“两横四纵”六条道路等配套设施正在积极筹划建设。龙泉片区的开发建设,将有力地提升*镇

10、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商贸重镇形象已呼之欲出。在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环境。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新挖旱涝两用渠 30 千米,新建和修复桥涵120 余座,改良农田土壤 8 万亩,新建农田林网 1 万亩,植树 260 多万株。(四)科学措施,合理治污。实施了城镇污水管网处理工程和居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处理工程。对于城镇生活污水,我镇投资 405多万元,完成了正平大街、315 省道的街道两侧污水排水管道铺设,城镇生活污水经街道两侧的格栅池、沉淀池的初步处理后排入城镇污水管

11、网,然后经人工湿地处理后排入农灌沟河。对于村庄的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进入污水预处理站(沉淀、过滤) ,预处理之后进入人工潜流(垂直流)湿地和表流人工湿地处理,目前,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82%。对于垃圾处理,我们以镇为责任主体,坚持每周开展一次集中整治活动,对积存垃圾、乱堆乱放、卫生死角进行整治清理。全镇 133 个行政村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统一清运,明确专业垃圾收集运输人员;完善日常保洁工作规范,制定垃圾清扫清运作业规范,明确保洁人员职责,划分保洁区域,明确区域责任人、监督人及其工作职责。各行政村指定一名村干部专抓环境卫生,固定 1-3 名清洁管理员以村界为责任范围做好长期保洁。目前镇区生活垃

12、圾处理率达 98%以上,主干道清扫率达 100%。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达到 92%。同时,镇政府设立了专职环境保护员,负责对辖区内规划的实施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对发现有违反规定者,及时制止,予以处罚,并将各项规章、制度、检查记录以及处罚进行建档处理,使环境保护工作有据可查,促进环保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快国家级生态镇镇建设,事关我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是我镇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国家级生态镇镇创建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全面开展各项环境治理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力争使全镇人民生存环境质量行到逐步提高,实现安居乐业,社会、经济、环境同步发展。 6二 0 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