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932375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6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6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 全国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2016 山西阳泉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答案使用前 绝密 =1、 【答案】C【解析】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设问,此题的陷阱在于设问中偷换概念,问的是“符合文章第一段第二段内容”的选项,因此首先排除 B 项;A 项说法错误, “科学公园”刊登的文章本身就存在错误,所以“再次印证”这说法与原文内容背离;D 项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魏昕宇假曦宜希冀正经带上“生物医学专家”的帽子;所以正确答案为C。2、 【答案】D【解析】LNT 模型其基本假设就是任何剂量的辐射都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不存在一个安全的阈值,辐射剂量越大,危害也越大,辐射防护的目的不是要完全避免

2、辐射危害,而是要尽量减少辐射危害。D 项以偏概全。3、 【答案】A【解析】本题较难,考生易错选 B 项。结合文章倒数第二段可知 B 项说法正确。A 项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指的是“生活在曦宜希冀高山、高原的人,受到的宇宙辐射也要比生活在海边的人多一些。不过这些差别不是很大,不用担心” ,没必要“处处提防” 。(阳泉市语文高考研讨组命题)4.【答案】C【分析】“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根据前后文判断, “救”译为“救援”属于动词词性,“十余”数次,作定语修饰“壁” ,综合可知“壁”应为名词,译为“营垒” ,故 C 选项错误。5.【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3、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名词“楚” “秦” “诸将” “楚兵” “诸侯军” ,动词“击”“观” ,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 。6 【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着重考查了历法。C 项题干中“社为谷神,稷为土神”错误,应该是“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

4、,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7.【答案】 (1)打了胜仗,将领就骄傲,士卒就怠惰,这样的军队一定要吃败仗。如今士卒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担忧啊!(惰:怠惰、懈怠;少:稍微、有些;日: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益:增加、加多。畏:害怕,担忧。各一分,共 5 分)(2)如今秦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卒也会疲惫,我们就利用他们的疲惫;打败了,我们就率领军队擂鼓西进,一定能攻克秦军。 (“罢”通“疲” ,疲劳;“敝”译为“困乏、疲惫” , “西”名词作动词, “向西进军” ;“举”译为“攻克,打败” ,各一分,句意 1 分。共 5 分。 )【分析】第一句中, “惰”译为“怠惰

5、、懈怠” ;“少”译为“稍微、有些” ;“日”译为“一天天地” ,名词作状语;“益”译为“增加、加多” “畏”译为“害怕,担忧” 。第二句中, “罢”通“疲”译为“疲劳” ;“敝”译为“困乏、疲惫” , “西”名词作动词,译为“向西进军” ;“举”译为“攻克,打败” 。【参考译文】项梁到定陶,两次打败秦军,项羽等又杀了李由,更加轻视秦军,显露出骄傲的神态。宋义规谏项梁说:“打了胜仗,将领骄傲,士卒怠惰,这样的军队一定会失败。如今士卒有些怠惰了,秦兵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担忧啊!”项梁不听。宋义出使齐国。在路上遇见了齐国使者高陵君显,问道:“你是要去见武信君吧?依我看,武信君的军队必定要失败。您

6、要是慢点儿走就可以免于身死,如果走快了就会赶上灾难。 ”秦朝果然发动了全部兵力来增援章邯,攻击楚军,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包围了钜鹿,自己的军队驻扎在钜鹿南边,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给他们输送粮草。 齐国使者高陵君显求见楚王说:“宋义曾猜定武信君的军队必定失败,果然败了。在军队没有打仗的时候,就能事先看出失败的征兆,这可以称得上是懂得用兵了。 ”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任次将,范增任末将。其他各路将领都隶属于宋义,号称卿子冠军。抵达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进。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包围在钜鹿城内,我们应该赶快率兵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里面接应,打垮秦军是确定

7、无疑的。 ”宋义说:“并非如此。如今秦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卒也会疲惫,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的疲惫;打不胜,我们就率领部队擂鼓西进,一定能歼灭秦军。 ”又派儿子宋襄去齐国为相,亲自送到无盐,置备酒筵,大会宾客。当时天气寒冷,下着大雨,士卒又冷又饿。项羽对将士说:“我们大家是想齐心合力攻打秦军,他却久久停留不向前进。如今正赶上荒年,百姓贫困,将士们吃的是芋艿掺豆子,军中没有存粮,他竟然置备酒筵,大会宾客,不率领部队渡河去从赵国取得粮食,跟赵合力攻秦,却说利用秦军的疲惫 。凭着强大的秦国攻打赵国,必定是秦国攻占赵国。赵国被攻占,秦国就更加强大,还利用什么秦国的疲惫?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派自己的儿子去

8、齐国为相,谋取私利,这不是国家真正的贤良之臣。”项羽斩下了他的头,出来向军中发令说:“宋义和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处死他。 ”这时候,将领们都畏服项羽。于是大家一起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追到齐国杀了宋义的儿子。楚怀王无奈,让项羽作了上将军。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援救巨鹿。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大败秦军,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

9、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8. “雨一蓑”表现出洒脱与对山水的迷恋,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答对一点给 2分,6 分)9手法: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 “触景生情” ) (写“借物抒怀” “托物言志”不给分) ,由景及理;借助自然界景观的描述 ,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 对比(写“对照” 、“呼应

10、”不给分) ,昨夜夜黑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之景与今朝两岸青山绿树、充满生机形成对比。 (答对一种手法给 1 分, 共 2 分) 本诗哲理示例 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哲理示例 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有逆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观书有感 (其一)哲理示例: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答对不同点给 2 分 ,有分析给 1 分,共 3 分)10.【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长风破浪会

11、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每空 1 分,共 6 分,写错字该空不得分)11. (1)D;E;B(2)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每点 2 分)(3)淳朴善良。得知儿子杀人的消息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小时候给八路军伤病员往山洞里送过饭。爱子情深。老太太在警察和村长走后为顶子躲藏做了诸多准备。深明大义。在儿子因杀人后变得心理扭曲、

12、口出狂言、有可能走上极端时,毅然挂上了红辣椒,举报了自己的儿子。 (每点 2 分)(4)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在思想情感上,这样结尾寄托了作者对平凡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光辉的赞美,流露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关爱情怀。 (每点 2 分)【解析】1、试题分析:D 给 3 分,E 给 2 分,B 给 1 分。A 项“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

13、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B 项环境描写的作用,不能暗示老太太的苦痛难受的心情。C 项“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 ,于文无据。2、试题分析:文本从第三人称的角度,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展现人物性格特征。3、试题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任务的言行体现。老太太得知儿子杀人的消息后, “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 ,默默地承受着这一恶耗;心里盘算着把儿子藏在哪里,如何给他准备吃食等,以为善良、爱子的母亲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但当老太太

14、听到儿子几近疯狂言语后,她明白儿子走向了极端,老太太又毅然举报了儿子,体现了老太太的深明大义。4、试题分析:回答文本中某句话的作用时,可从意义和结构两方面作答。意义即语句的字面和深层含义。老太太挂起那串红辣椒,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的形象,老太太由“想着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这样的转变是人物可亲可信,这样结尾引人深思。同时,在结构上,情节突转,吸引读者,引发深思,同时也深化主题。12、 (1)D(3 分)C(2 分)E(1 分)(2) (6 分)第一段概括了郑哲敏院士的主要成就和获得的荣誉,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誉和敬佩之情;总领下文,重点突出郑哲敏在爆炸力学奠基和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发展组织方面

15、的贡献;照应标题,点出题目的双关意义,郑哲敏在力学研究上的确“给力” 。(每点 2 分,共 6 分)(3) (6 分)是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提出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建立爆炸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在爆炸筑堤、水下爆炸、 “瓦斯突出”的机理等爆炸力学应用领域取得重要成果。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参与和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力学学科及相关科学规划;在材料力学研究中,郑哲敏提出来硬度表征标度理论;促进中国力学界与国际力学界的交融。 (每点 3 分,要有概括及适当具体的分析;只分析不概括最多 4 分)(4)观点一:郑哲敏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崇高的使命感。留学美国,学成归国,跟随导师

16、钱学森大力发展中国力学,为中国力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根据国家需要,曾从事地震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后又选择高速高压塑性动力学研究方向,并拉开爆炸力学研究序幕。总体把握中国力学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倡导、组织和参与热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材料力学行为、 灾害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或领域的建立与发展。观点二:他始终保持科研的热情和秉承“自由探索”的精神。他把“自由探索”的精神看作是现代科学精神的精髓,也作为一种人生目标,在力学研究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的经历就是实践了这种精神。科学需要耐心,要力戒浮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此才在力学研究领域中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始终保持科研的热情,耄耋之年的郑哲敏还活跃在科研一线。(评分标准:任选一个方面作答。观点鲜明得 2 分;理由充分得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解析】(1)试题分析:A 说法太绝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