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理性回归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9284157 上传时间:2018-01-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理性回归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理性回归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理性回归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理性回归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理性回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理性回归(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理性回归丹阳市珥陵中学 王光耀 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也整合了好多年,教师从开始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感性认识,也逐渐回归到理性认识。这是一种教学手段的发展,以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将更加娴熟,更能服务于课堂教学。本人从事了高中数学教学多年,从老教材到新教材再到新课标教材都使用过。本人就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来谈几点看法:一、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发展:(1)幻灯片作为现代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本地学校的教学硬件是“三机一幕”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投影机。电脑还没有普及到办公室,

2、而且是奔2“486”型的,ucdos 操作系统,所以,考卷的打制要用 wps 来完成。在那两年内,学校强调:上课必须使用投影机。那时打印在复印是非常麻烦的事,还有就是可以用钢笔写投影片,自己画图制作。所以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看投影机的使用,并且让学生记录使用次数。不过由于投影片的制作很麻烦,没有手写的快,而且效果也不好,基本上坐在后面的学生就看不清楚了,教师都不怎么愿意去用,还是手写在黑板上比较省事,学生也看的清楚。这是现代教学手段第一次被传统的教学手段打败吧。(2)多媒体教学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上世纪末,学校为了我们更适合基础教育,请了一些专家给我们讲了中学教学的

3、变化,并让我们观摩了一堂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公开课。记得当时老师讲的是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用课件上课,结果一节课 45 分钟,把四节课的容量都讲了下来,教学内容就象放幻灯片的一样过去,老师说:用课件上课就是容量大,而且直观,学生容易接受,但学生的影响不深,还要在以后对学生进行细讲可见,当时对于计算机讲课是件新奇的事,开设对外公开课就必须使用课件,并说容易获奖,你再好的课如果还是一支粉笔、一根教棒打天下的话,就不会获奖。并要我们在以后课堂教学中琢磨怎么使用课件,将帮助我们取得成功,而且可以预知,计算机教学必然取代现在的教学手段。(3)电脑进入课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2002 年

4、学校普及电脑,电脑进入课堂,但开始时,网络还没有进入教室,教师使用的课件需要自己制作,是一个很麻烦的事,一次粗造的课件的制作要用半天的时间,而教师的时间却往往不够用,教师做好“五认真”之余基本没有什么剩余时间了,还得搞科研,晚上也要到班辅导,十点以后结束,那么教师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自己的家庭也没有时间去照顾,所以课件的使用在当时并不平常,只是到了非用不可的时候才去挤时间做课件。04 年之后,网线进入教室,各种课件开始在英特网上出现,而要使用可以到网络中找到,可惜网上资源并不多,所以还要自己制作。06 年之后到现在,网络上的资源多了起来,各种版本的教材、各种软件制作的课件也多了起来,适合的课件

5、也能够找到。这时,信息技术才真正在课堂中普及开来。二、不利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因素: 在实践中,由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刚刚起步,各方面条件还不是十分成熟,在计算机网络、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整合的因素,这些因素成了制约整合的瓶颈。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辅助教学的软件不够系统,精品软件依然缺乏。而大多教师只学过用 PowerPoint 制作课件,对其他课件制作软件不了解,不会从中选择和整合使用,因而所制作的课件的实用性、交互性不够。 (2)市售光盘或网上题库良莠不齐,滥竽充数的为数不少。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试题集锦、试题库、考试中心等所采集的

6、题目未经很好地筛选,常常出现有科学性错误或结构不合理的试卷。 (3)网上交互缺乏即时性,专家在线形同虚设。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与学具有共时性,需要随时交互,才能促使学习产生效能。 (4)网络运行存在安全隐患及速度太慢等问题,也降低了网络学习效能。安全问题是计算辅助教学、网络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的,病毒、黑客对计算机的侵入会导致死机或文件破坏、丢失,甚至系统崩溃,直接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网络速度也会影响教学效率,有时打开一个网页或运行一个程序需要很长时间,而一堂课总共才 40-45 分钟。 (5)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时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不少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对计算机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津津乐

7、道,教学中不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甚至一节课完成过去两节或三节课才能上完的内容。表面上看课堂信息量大,实际上则出现“讲者手忙脚乱、看者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现象,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更高效的“机灌” 。 (6)教学时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些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电脑,然后严格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不加选择、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上课成了执行既定程序,学生是否适应,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计算机操作能否跟上,他们无暇顾及。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整节课只要点点鼠标,讲几句

8、串词就算了事。他们忽视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几个观点:(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是数学教学的唯一。无论哪一个时代,无论哪一门学科,没有固定不变的哪一种模式可以供我们去套用。 “整合”也是如此,它是现阶段信息技术应用数学教学中比较好的一种模式,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只有领会其基本的思想和原则方法,不必过多地去考虑哪一节课是不是“整合课” ,其它的教学模式也是对整合的一种补充,不要以为, “整合”提出了,其它的就全落后了,它们之间不存在完全替代的问题。数学教学同其它教学一样,采取哪一种教学模式方法,要视教育对象、教学内容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而定。(2

9、)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正确处理好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的不仅是超大的信息量、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从学生的认知过程来分析,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往往使数学知识变得更直接,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被计算机替代。不禁使我们担心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形象直观上,产生思维惰性。这恰恰与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相悖。因此, “整合”一定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度,注意时机和时间,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做数学过程中,体验感受数学,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3)

10、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必须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现有课件的设计大多偏离教学使用价值,不符合时代精神。在目前,无论是现成的课件还是自己编制的课件,超量、超限、超时的现象普遍。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迁移” 、 “内化”等有效编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样的课件教学极易导致视、听觉的疲劳,思维训练的不足。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精力承受度,偏离了课件使用的本义,弊大于利。在使用与设计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教轻学的倾向。把主要精力放在课件的外在表现或者计算机的功能展示上,忽视了知识内容的挖掘,忽视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总之,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应看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理性的认知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才是素质教育的出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