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师范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以辽宁师范大学师范生为例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9260888 上传时间:2018-01-2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师范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以辽宁师范大学师范生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毕业论文-师范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以辽宁师范大学师范生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毕业论文-师范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以辽宁师范大学师范生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毕业论文-师范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以辽宁师范大学师范生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毕业论文-师范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以辽宁师范大学师范生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师范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以辽宁师范大学师范生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师范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以辽宁师范大学师范生为例(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范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以辽宁师范大学师范生为例摘要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物质层面的巨大变革,又导致了人们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深层碰撞,进而影响着人们对工作的感受、职业的评价与职业价值取向。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态、生活交往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新兴职业群体、行业门类层出不穷,人们的就业观念、职业价值倾向日渐开放和多元。对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这些变化发展的影响。职业价值取向,是职业选择的指南和方向,是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最为核心的部分。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级人

2、才的主要部分,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且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所以研究大学生就业特别是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是高校、社会的重要课题。如何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又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新时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及实践的关键问题。因此,关注、调查、研究、揭示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问题,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科学的职业价值取向,是解决当前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之举。 本文立足大学生职业选择以及发展实际,在借鉴国内外学者有关价值取向和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

3、用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主要研究方法,将职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教育理论与职业理论相结合,探讨职业价值取向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等方法,阐释价值取向、职业价值取向的内涵,2再运用实证调查等方法分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所呈现的特征以及类型,透析其价值实态。在此基础之上,尝试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长、大学生自身等不同价值主体的横向视角,多维观察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元价值环境,分析探讨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深刻关注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价值冲突与价值选择。本文着重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价值教育与引导进行必要的探索

4、,提出帮助大学生正确自我定位、端正科学职业价值观;思考和厘清高校如何培育大学生科学的职业价值取向,唤醒大学生的主题思维,让其合理定位、学会选择和珍惜自己的选择,并从政府、企业、家庭等的角度,探寻价值导引的条件保障问题。最后,本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分别从职业定位、职业选择、职业目标以及职业发展等四个角度展开对取向的分析,运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学习、经济发展态势的摸索、国家方针政策的解读等,探索其对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未来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职业价值取向;大学生;发展趋势 3目录4第一章 前言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5、,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发展变化,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国家对师范生的分配政策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过渡到现在的“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于职业评价、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选择的总体认识,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职业价值取向,它反映了大学生对职业的基本信念和态度。职业价值观既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极其活跃、极不稳定的部分,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起决定作用。为了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

6、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进行择业,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实现成功就业,从而找到最能发挥自身才能的工作岗位。正如青年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所言:“ 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可能赋予其高贵 、 尊严 ,但同时,也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计划并使他陷入不幸。 ”因此,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 ”1然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不仅是个体自我成长发

7、展的结果,也是大学生所处时代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要求。具体而言,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以探索新型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确立新型职业价值观,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等教育发展、就业制度变革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许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人才流失率高是教师行业面临的困境之一。另据教育部统计,2013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 699 万,比 2012 年增加19 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此大背景下,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亦不乐观。为此,作为准教师群体的师范类大学生,加强其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代大学生作

8、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民主、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而师范类大学生是这个团体中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一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类大学生,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7.5同样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的有力的后备军。师范类大学生要具有渊博知识、远大志向的同时更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作为青年学生,师范类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最具可塑性

9、的时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渐定型,其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观念必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发生一些规律性变化。在经历大学这个人生转折的时期,形成怎样的职业价值取向是摆在师范类大学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日后顺利步入教师工作岗位的前提和保证。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成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优秀师范类大学生。那么,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怎样的呢?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是摆在每个师范类院校和整个中国教育面前的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对师范类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这对师范类院校的管理和教育,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准

10、备综合各种研究取向,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师范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编制一个适合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问卷,并进一步探讨高校对各年级师范生的有益职业教育引导,让师范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发挥引导的价值和个人作用提出教育建议,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点努力。第二部分:研究综述一、关于对价值观的研究(一)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英译为“value” , 价值观是指主体对自身及外界事物的价值定位。在辞海中解释为: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 新编社会主义辞典中解释为“作为哲学概念,它指关于价值的理论体

11、系,是人对世界系统化、理论化的评价意识” 。国内外学者都对价值观作了研究,下面几个定义是比较著名的。 罗克奇(Rokeach,1973)认为,价值观是一种持久性的信念,具体来讲,它指的是个体或社会所偏爱的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而这种偏爱是相对于这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的对立面来讲的 2。霍夫斯特德(Hofsteded,1980)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偏爱某种情形胜过其它情形的普遍倾向。塞普尔(Super,1980 )认为价值观是一个人想要达到的目标,2 Rokeach,M.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73.

12、6此目标或者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者是一种相互联系,或者是一种物资条件。 黄希庭(1994)认为,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损益、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 3。张进辅(2002)认为,价值观是人们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的观念系统。他指出,价值观的基本成份是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价值目标是个体思考、确定并追求的、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目标,是价值观的核心成分;价值手段是个体为达到价值目标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价值评价是个体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作出的判断。三者相互联系,构成了价值观结构的

13、统一整体。 以上各概念分别侧重从信念、目标、倾向、判断标准的角度来分析价值观。斯瓦兹(Schwartz,1992 )提出一个较精确、综合的概念,价值观是令人向往的某种状态(如愉悦) 、对象、目标或行为,而它们又是超越具体情景(不依赖于具体情景而存在的)的,并且可以作为在一系列行为方式中进行判断和选择的标准。(二)价值观的形成1、国外关于价值观形成理论国外关于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五种:(1)弗洛伊德的价值内化说。他认为人的价值观是社会价内化的结果,是以快乐和现实原则的结合为基础,它有赖于人的理智调节作用才能实现.(2)斯金纳的价值外塑说。他认为人的行为受社会文化、生存竞争的价值所控制和塑造

14、,由各种形式的环境(或刺激)强化过程所决定。(3)马斯洛和罗杰斯的内在价值说。他们认为人的心理潜能是人的价值基础,价值有高低的层次,在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满足的条件下,人有追求自然潜能实现和真善美与公正等高级价值成长的内在趋向,健全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普遍的潜能实现。(4)梅的存在价值说。他认为人有向善和向恶发展的两种潜能,两种潜能都可以增强人自身的欲望,我们不能为了抑制恶而扼杀个人欲望本身,那会使善的追求也丧失活力。因此,人的一生旅程表现为一种热情、一种挑战和一种吸引,人的趋向取决于人自身的选择。(5)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进化说。此种观点认为人的知识决定人的情感和意向,知识进化决定社会的进步。当今

15、人类知识的进化将出现更大规模的飞跃,这不仅能促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最深刻的变革,极大的改变人的价值观念。其实他们都3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位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20.7看到了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某个方面:生物基础、外在社会条件基础、内在需要基础、外在行为基础、知识基础。2、国内关于价值观形成理论国内对价值观形成的理论探讨并不很多,但是不同学者都承认价值观一方面受多种外部条件的影响,有其外部导入的客观制约性和潜移默化的潜意识模仿机制;另一方面还要受许多心理条件的制约、有其内部生成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的自我塑造机制;而且这两方面是辨证

16、统一的关系。 4在国内有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的两种叫法,虽二者有一定的差异,但它们所指的价值倾向往往是一致的。但无论如何,职业价值观和择业价值观所反映的基本价值倾向是一致的,这是由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倾向的性质决定的,本研究暂用职业价值观这一名词。对于我国的高师生而言,他们的职业已基本定向为教育工作,他们的职业价值观是指他们的择业观,我们就暂且用职业价值观来称呼。三、价值观的分类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对价值观的内容有过许多探索、分类。 佩里(Perry. R. B, 1926)将价值观区分为 6 类,即认知的、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审美的和宗教的;有人的分类是经济的、道德的、审美的、工艺的、仪式的和社团的。罗克奇(Rokeach, 1973)的将价值观分为“行为方式”与“终极状态”两大类。我国的黄希庭等人(1994)将价值观分为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宗教的、职业的、人际的、婚恋的、自我的、人生的和幸福的 10 种类型,同时指出价值观的基本成分是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孟东方、李志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