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桃花红杏花白》传唱与传承的分析及思考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9260850 上传时间:2018-01-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桃花红杏花白》传唱与传承的分析及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毕业设计(论文)-《桃花红杏花白》传唱与传承的分析及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毕业设计(论文)-《桃花红杏花白》传唱与传承的分析及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毕业设计(论文)-《桃花红杏花白》传唱与传承的分析及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毕业设计(论文)-《桃花红杏花白》传唱与传承的分析及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桃花红杏花白》传唱与传承的分析及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桃花红杏花白》传唱与传承的分析及思考(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 文 题 目 : 桃 花 红 杏 花 白 传 唱 与 传 承 的 分 析 及 思 考摘 要:由刘麟、王志信创编词曲的桃花红杏花白 ,是当前民族声乐表演与教学领域女高音声部的代表性曲目之一。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活中传承的桃花红杏花白,至少有原始民歌、改编民歌和创编民歌 3 种形态。它们同时存在、深受欢迎、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受人关注的文化现象。究其缘由,其核心或者说艺术之源无疑是山西左权民间音乐悠久的文化传统与浓郁的地方风格,但是,从音乐表演、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由内容到形式的不断创新,是使桃花红杏花白不断保持与相应时代艺术审美相一致,从而永葆艺术魅力、深受大众欢迎与喜爱的根本原因。关键词:桃花红

2、杏花白 ;创作;传承;分析;思考在当今民族声乐领域,甚至在民族传统音乐领域,将桃花红杏花白作为一种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现象予以讨论,似乎并非十分过分。 桃花红杏花白是山西左权民歌开花调#的代表性曲目之一,上个世纪 50 年代,山西民间歌手刘改鱼将它带出太行山、带到北京城,成为经久不衰、传唱至今的中国民歌经典之作;桃花红杏花白是一首具有浓郁山西地方风格的民间歌曲,从刘改鱼、单秀荣到卢秀梅、张也、陈俊华到石占明、阎维文,女歌手演唱它、男歌手演绎它,山西地方性歌手在原生态民歌舞台上表演它,当今国内歌坛具有较大影响的歌唱家在春节歌舞晚会上也演唱它; 桃花红杏花白是一首典型的山西民间歌曲,它既有刘改鱼传承

3、于程计年的独唱形式,也有殷秀梅、戴玉强等歌唱家表演的重唱形式,在音乐表演舞台以及各种合唱比赛中,更可以看到中央民族乐团等团体表演的桃花红杏花白合唱版本;桃花红杏花白不仅仅只是一首声乐作品,同时它还有大提琴演奏的器乐表现形式;1956 年,桃花红杏花白随着它的传承者刘改鱼进入中国音乐专业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从此,这首歌曲被编入中国民歌教材,成为了中国民歌 这一中国音乐专业教育基础课程中的经典曲目,在中国各音乐专业院校和各层次学校、各类型学校的音乐专业学生中代代传唱;桃花红杏花白还是中国民族声乐专业教学中的经典曲目,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这首歌曲成为了多种版本的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中的必

4、选作品,从而使传唱者还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声乐专业后备人员!桃花红杏花白既是音乐表演者传唱的曲目,也是民族音乐理论研究者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着关注的对象,以及音乐创作者热衷运用的重要素材。作为当今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领域女高音声部代表性曲目之一的桃花红杏花白 ,由刘麟、王志信编创词曲。曲作者曾亲自为这首歌曲撰写演唱提示,并强调该曲“是根据两首山西民歌组装及发展而成的” ,表演时“首先要把握好山西民歌的风格、味道” 。因此,对作品予以相应的音乐分析,以了解这首歌曲与原始民歌之间的渊源关系,了解词曲作家在编创过程中所使用的基本技法与艺术追求,并围绕着演唱处理开展二度创作,成为了用恰当的歌唱技术与方法展示

5、地方风格、塑造声音形象,更好地学习、表演王志信创编版桃花红杏花白的重要途径与基本要求。 桃花红杏花白取材于山西左权地区民歌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与开花调会哥哥 。两首“开花调”均为结构短小、主题明确的分节歌,其内容反映了青年男女之间纯朴的爱情。 谱例一、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 (谱例一)中速,四二拍子,仅八小节,旋律为首尾相扣、但中间反向呈菱形并置的上下句结构。虽然上下句都结束在主音 sol(5)上,但上句由中声区开始级进上行,经过一个向上的甩腔后,紧接着从高八度 Do 向下跳进到 Mi,再级进至半终止的低八度主音上;下句则前半个乐句保持中声区的级进进行,进入后半个乐句时又突然出现一个向下的六度跳进至

6、全曲的最低音,然后级进上行,在主音上结束。整首歌曲的旋律虽然有两次六度跳进,但乐句之内仍然以六声音阶级进的方式为主,而且每逢下行至主音的时候,都借助 si(7)音将旋律变得更加柔和、圆润,将歌词俏丽、娇美的效果以独特的听觉艺术形式悄然展现开来, “或许就是这首民歌长期以来能如此迷人的奥妙所在”谱例二、开花调会哥哥则为速度稍快的八三拍子民歌,其节奏规整,旋律以级进为主,在一个八度音域范围内流畅行腔、一气呵成,音乐自始至终洋溢出青春的色彩与生命的活力。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每段歌词之后“亲呀亲呀咳呆呀咳呆”重复性衬句,活泼、俏皮,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王志信的桃花红杏花白继承了原始民歌的情歌题材,其主

7、题音调与民歌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和开花调会哥哥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十分明显。比如两首原始民歌的音调都几乎以原貌的状态呈现在旋律之中,特征性的衬词“啊个呀呀呆”和“亲呀亲呀个呆呀个呆”不仅得到了保留,而且旋律也以原样照搬为主,即便出现变化也明显具有原始音调的要素!但是,在歌词内容、歌曲结构、音乐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技法等方面的创造性发展也同样十分明显。 第一部分(A) ,第 16 至 19 小节, 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原曲装新词:谱例三、随后是发展句,第 20 至 31 小节,在原曲调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引伸,为下一段内容暨新音乐主题的进入予以铺垫过渡:谱例四、第二部分(B) ,第 45 至 56 小节,

8、开花调会哥哥原曲装新词谱例五、谱例六、随后的第 57 至 76 小节,是第二部分的发展句:然后的第 77 至 104 小节,再一次以第二主题音调开花调会哥哥原曲装新词:谱例七、第三部分(A ) , 从第 106 到 120 小节,为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的变体再现:谱例八、经过词曲作家巧妙地拆散、改编与重新组合之后,原本简洁、短小且各自独立传承的两首民间小调,发展成为了双主题并置、具有明确三段体曲式结构的中大型声乐作品。其旋律型丰富多样,各部分之间速度、动静、情绪对比强烈,提高了作品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表现,为演唱者提供了展示演唱技巧的空间。 桃花红杏花白全曲共 120 小

9、节,为 ABA三段体曲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其整体风格明朗、抒情,演唱时既要注意音乐形象的表现,同时更要注重地方风格的把握。 前奏+A主题音调 a+a+a+B主题音调 b +b+b+Aa+a 第 1 至 15 小节,由乐队与合唱构成歌曲的前奏部分。第 16 至 31 小节是全曲的第一部分 A,其中第 16 至 19 小节是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旋律的直接引用,但原始民歌第一段的歌词在这里进行了拆散与重组,突出了阿哥在花丛中看阿妹的人物形象。 第 16 小节“桃花来你就红来”中的两个衬字“来” ,在演唱时第一个“来”字要加上波音,这是山西地方语言的风格需要;第二个“来”字虽然是在高音上,但却要轻唱

10、,这是音乐语言的处理需要,其一是它在弱拍上,其二它是衬字要一带而过。演唱者要适当控制,切不可唱得太重。第 18 小节“憨憨的哥哥他看花来呀” ,作曲家根据歌词的需要,在音乐节拍上进行了一些小变化:第一拍由原来的两个八分音符变成切分音,第二拍变为前八后十六分音符,从而加强了旋律的动感,因此,演唱时应处理成顿音;第三、四拍“看花来呀”要气息下叹、字往前送,强调“看”字,这样才能使歌曲中的音乐形象更加生动。第 24 至 31 小节,旋律婉转而抒情,作曲家巧妙地发展了原始民歌音调,塑造了鲜活、清纯、可爱的小阿妹形象。 “花丛里小阿妹”用轻言细语的感觉演唱,需要说明的是, “妹”字要处理成波音;第25

11、小节中的“戴”字也要作相同处理。第 26 小节“好风采”中的“风”字,要作加上小三度倚音的处理,来强化山乡小阿妹清纯且略带羞涩的人物形象。 第二部分 B 为第 32 至 105 小节。从伴奏织体而言,实际上从29 小节就已经进入第二部分,但从歌词和旋律来分析,第 29 至 31小节还是第一部分的延续,因此在这里音乐是重叠的。整个 B 段是快板,三拍子节奏,有强烈的动感和舞蹈性,在与前段音乐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为第三部分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演唱时,一定要注意气息的把握与控制,不能因为快速的舞蹈性动感而使声音失去气息的支撑,或使发声位置提高而导致音色发干发白。与第一部分音乐的创作手法

12、一样,作曲家在第 45 至 56 小节、77 至 88 小节同样保留了原始民歌开花调会哥哥的旋律音调。演唱 45 至 56 小节时, “扔” 、 “声” 、 “哥” 、 “呆”等四个字,要加入甩腔,在继承山西左权地区民歌演唱浓郁地方性的同时,赋予歌曲以强烈的时尚性,刻画活泼、开朗的音乐形象。演唱时要注意甩腔的合理运用,时值短而富有弹性,不能唱得太生硬,要依字行腔,根据山西方言的念白语调来润腔,既不能太肤浅、白而无味,又不能太泼辣、使蛮劲。要调整好气息,在保持歌唱管道畅通的前提下,小腹轻轻用力,将字打在上口盖上。 第 57 至 76 小节,作曲家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拓展了音域,旋律的幅度

13、也有所伸展,歌词部分也添加了新的内容,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符合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演唱“迎亲的锣鼓咚咚咚敲起来”时, “锣”字八度音的大跳要保持歌唱的“u”通道不变形,气息平稳;“鼓”字由弱渐强,气息下叹推动声音。 “咚咚咚”原词节奏型为 xxx ,但在演唱二度创作时,笔者认为可以适当改变节奏型而处理成咚咚咚咚,使节奏更为密集,并作跳音处理,惟妙惟肖地模仿鼓点的声音。在“敲”字后作停顿一拍处理,形成冲击力,然后在一吐为快的动力中,唱出“起来” 。 第 77 至 88 小节,旋律再次出现开花调会哥哥的原始音调,演唱时,也要在“山” 、 “花” 、 “窗” 、 “呆”等四个字上加甩腔。 第

14、89 至 105 小节共四个乐句,作曲家把欢快、紧凑的音乐向舒展、高昂发展,为歌唱者提供了展示声音的平台,同时为第三部分的进入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这四个乐句的歌词,只有一个衬字“啊” ,歌唱者要通过这四句层层推进的感叹,表现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演唱时,第一句渐强、第二句渐弱、第三句保持大致均衡的强度、第四句则作意味深长的渐弱处理。声音无论渐强、还是渐弱,都要保持气息的平稳流动和咬字位置的统一,避免将韵母“a”唱成“e” 。第三部分 106 至 120 小节,是全曲的高潮。与第一、第二部分创作手法不同的是,作曲家不再直接引用民歌原始音调,而是变化再现 A 段主题,采用波浪式的旋律线条

15、,伴奏织体由快速的分解和弦和密集型柱式和弦构成,为音乐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曲调由 A 段的徵调式改为宫调式,然后再回到徵调式。整段音区都在高音区徘徊,有利于演唱者歌唱技术的发挥。因此,在宽广激情地演唱时,应打开牙关、字往前送,声音集中在眉心处。同时,在波浪起伏的旋律中,要保持歌唱位置的统一,上挂下叹、气息饱满、吐字清晰,既要避免将呼吸的支点提高而出现挤压声音的现象,也要防止因为是歌曲的高潮而情不自禁地将每个乐句都做强处理。 其中,第 106 至 113 小节重复 A 段歌词,但随着旋律的变化演唱时也要作相应的改变。 “桃花你就红激情响亮, 杏花你就白则要内心激动稍弱, 漫山遍野向阳开断开似弹拨乐。 ”从第 114 小节起,声音转为柔美的唱歌,但还是要保持高位置咬字,仿佛已陶醉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 “红雨飞”的“飞”字,和“暖风来”的“来”字,要作波音处理。结束句渐慢,旋律最高音(a2)上“呀”字的演唱,要有控制,形成甜美的声音效果。最后的“呆”字,也要加波音,构成意味深长、连贯舒展、渐行渐远但又余韵不断、绕梁三日的声音画面。 在当今舞台上, 桃花红 杏花白存在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也相应存在原始民歌、重新编配以及刘麟王志信创编词曲等不同版本与多种形态。参考文献1 乔建中. 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 .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39.2 李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