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从读者层面浅谈《阿甘正传》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9259504 上传时间:2018-0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从读者层面浅谈《阿甘正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毕业设计(论文)-从读者层面浅谈《阿甘正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毕业设计(论文)-从读者层面浅谈《阿甘正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毕业设计(论文)-从读者层面浅谈《阿甘正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毕业设计(论文)-从读者层面浅谈《阿甘正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从读者层面浅谈《阿甘正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从读者层面浅谈《阿甘正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1 页 共 6 页从读者层面浅谈阿甘正传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13 级 1301 班,陕西汉中)指导教师:摘要本文通过对读者简单的分析,理清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从读者的层面简单分析阿甘正传电影与小说的的异同以及产生异同的主要原因-作者与读者思想观念的差异,同时就创造性读者的身份稍加说明。关键词读者;“隐含读者”;真实读者;阿甘正传一、引言读者是文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曾一度被忽视,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它才最终得到了它早就应得的关注与重视。一个文本,经由人们的阅读,成为文学作品,一代又一代的

2、读者赋予它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没有读者,可以说就没有文学作品。读者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说他复杂是因为每一位读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各种类型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与看法,阿甘正传电影与原著小说之间的差异似乎能较好的说明这一点,原著小说阿甘正传自从被温斯顿.格鲁姆创作问世以来就受到了美国人民的欢迎,因为它既表达了人生的荒诞与不可捉摸,同时又充满各种讽刺暗喻,罗伯特.泽米吉斯将其改编为电影之后,获得了 1995 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导演奖等 6 项大奖,足以说明人们对电影的认同。电影与原著小说它们都同样成功,可是我们知道它们之间是存在差异的,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哪些差异,造成

3、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将结合作品从读者方面简单地谈一谈,在说作品时,先来说一说人们对于读者的研究。二、“隐含读者”与真实读者读者有基于作者方面的“隐含的读者”与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读者,至于其他类型的读者,比如理想读者什么的我们暂且不表,先简单说明这两种 1。对于“隐含的读者”的理解,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歧义,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指的是文本自身就已经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理解可能性加以充分具体化的预想的读者,也就是说首先“隐含的读者”是文本潜在的一种结构,作者事先已经用这种或那种方式设置在文本中了,其次是需要把作者提供的这种文本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我认为把“隐含的读者

4、”理解为一种文本潜在的结 构或作者自己想象的读者也未尝不可。但是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一下美国小说家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隐含作者”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隐含作者”等同于“隐含读者”。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都是作者想让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明白他们想让读者明白的事。布斯认为:“隐含作者”是作者的“第二自我”,是作者自己创作一部作品所选择的东西的总和 1。在一部作品文本的写作过程当中,作者的脑子里始终有一个“隐含的读者”,他的写作过程差不多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向他心中预想的读者(“隐含读者”)叙述交流的过程,因此,“隐含读者”自然而然就蕴于文本之中了。隐藏在作品背后的“隐含作者”

5、在创造文学作品时,当然是符合作者自己的思想规范、审美标准,以自己的方式来 选择、组织素材。所以无论是“隐含读者”还是“隐含作者”他们都是文本信息的发出者,操纵着文本,引导真实的读者往他们的思想规范、价值观、审美标准等上去,使读者进入跟“隐含作者(隐含读者)”理想交流的状态 2。真实读者当然指的就是社会活动中真真实实存在的读者,他们有各自独特的性格、各自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各自的高低不一的学历、读的书籍的多少等等,对于同一部作品,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与独特的见解,所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2 页 共 6 页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实际的日常生活当中,每个人由于成长生活的环境以

6、及自身先天的气质、后天遭遇等的不同,造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同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如果说作者想让一部作品的读者都成为他所预想的读者-“隐含读者”,应该是一件相当困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事,如同两个人亲密如手足,他们之间的语言、动作、交流方式等也仅仅只有他们俩自身明白,其他人就算千方百计的想知道,也仅仅是想象猜测而已,而对于写作文学作品的作者来说,他的这个手足就是他自己,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认同“隐含读者”就等同于“隐含作者”的观点的原因。既然事情的发展不能按照作者所预想的轨道运行,那么一部作品问世,庞大的各类型的读者定会根据自己的见解,或盲人摸象、或画龙点睛,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文

7、本因读者的阅读而成为作品 3,那么对于作品意义的决定权,究竟取决于谁手呢?我们透过阿甘正传电影与原著小说的异同来看一看两个“读者”(“隐含读者”即作者与真实读者)赋予阿甘正传的不尽相同的意义。看看现实生活中的读者对原著小说有哪些不满,他们能超过原作者升华作品吗?三、阿甘正传电影与原著小说的异同就电影阿甘正传与小说原著阿甘正传来说,形式上虽然有很大差别,但在主题内涵上都表达了人生的荒诞与不可捉摸,可是在相同的主题下,小说给人诙谐幽默之感,而电影却透着温情。我想,这可能就是作者的读者-“隐含读者”与真实读者的侧重点不同吧。那么,导演(真实读者)究竟对原著小说做了哪些改变呢?1、 叙事结构的改变叙事

8、结构的不同是电影与小说的首要不同点,电影先倒叙,阿甘收到了珍妮的信,去寻找珍妮,来到珍妮所居住城市,坐在公共汽车站台的长椅上,也许是有感而发吧,他向等车的行人倾诉他的经历,一共四段,换了四个不同的人,通过阿甘的叙述电影给出之前的画面,在见到珍妮和自己的儿子之后故事才开始了正叙的发展。而小说则没有那么复杂,就是通过阿甘的视角,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他的成长以及后来发生在他身上的离奇的人生之旅。虽然电影与小说都是以阿甘的口吻来叙述自己的生平,但电影叙事结构的调整,让人觉得阿甘在经历了一切之后平静的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人一种超然世外感觉。而小说线性的叙述方式,让人觉得阿甘仍然还在故事中,他还没有经历

9、过那些事,并没有超脱而是参与其中。在电影的倒叙结束,从身旁因为他的故事而感动的的老人口中得知珍妮的路线时,这位他生命中唯一的爱人和永恒的朋友,又让他急不可耐的踏上了眼下的人生之路,开始了影片的正叙。这种改变对整个故事而言并没有太大差别,但这种的叙事结构的差异,自然而然使影片具有了一份温情之感。电影这种叙事结构的改变,由作者(“隐含读者”)想告诉我们的诙谐、幽默、离奇、等感觉过度到温情,便是导演(真实读者)对其赋予的新的意义。2、 人物设计的调整除了叙事结构的改变,电影人物设计的调整也是增加其温情感的改变之一。原著小说中人物众多,电影相较于原著小说要少得多,人物在性格、行为上也有很大出入,虽然在

10、原著中可以找到原型,但多数都改变了出场的姿态。如阿甘的妈妈,在小说中,几乎总在委屈啼哭、埋怨,并看不出她对阿甘有什么影响,但是在影片中,她是一位闪耀着母爱光环的伟大母亲,引导着阿甘正确的走向自己的人生旅程直至死去;又如珍妮的形象,影片较于小说要深邃许多,在自身性格与经历、时代的贯穿下,一个具有深深悲剧感的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巴布也不尽然是小说中的巴布;而阿甘,这个在小说中身高两米二的体积庞大的家伙,在影片中虽然身体强健,但绝不给人一种傻大个的形象。其形象的改变直接改变了人们的视觉感触,将一个异于常人的阿甘融入人们的生活,变成一个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3 页 共 6 页与常人无异的阿甘,大大拉

11、近与大家的距离,由此可知,影片并不想在阿甘的身体上做文章,而原著中作者将其描述成那样一个巨人症患者,其自然是有自己的用意。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最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丹中尉,丹中尉的形象是根据小说人物设计杂糅而成的,杂糅之后明显让人感觉到了其性格的发展之路,从一个非常自信的军人,到失去双腿后的自暴自弃,与阿甘相遇之后,通过自己并不经意的行动和思维,最后与上帝讲和,重新面对生活。小说中将其描写得诙谐幽默,电影情节也会令人发笑,而笑完之后却是一种沉重的回味,回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回味人生的沧桑与希望,这种人生的起伏滋味,怎么能不给人一种亲切的味道、一种温暖的情愫呢?3、 故事情节差异故事情节的的不同虽然或

12、多或少也来自于点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但电影也正是在与小说的故事情节差异之中,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同时掺入了众多的感情,一扫小说的荒诞和揭露讽刺意味。在小说中教练语言粗暴、态度恶劣,只管赢球,不管球员们的生活;政府根本在打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却用爱国的幌子诱骗年轻人去越南送死;航天中心升天前居然搞错了要升天的猿猴,航天员们落地后航天中心居然找了四年才找到他们;控制着摔跤比赛胜负的经理人根本不管摔跤手的安危;总统在接见阿甘的时候居然在推销他的手表.小说对于阿甘的人生经历以及和珍妮的爱情也只是表达讽刺的一种方式,并表现不出多少励志与人生的思考,而电影则比小说表达的意义要宽广得多,因此情节也复杂

13、得多。在影片中,阿甘没有了原著的叛逆斗争精神,成为了十分纯洁的形象,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而所有的一切阿甘身上的恶习以及人性化的缺点,都被加在了珍妮身上,当原著小说还想给我们一个独立自主、温柔善良的珍妮时,导演(真实读者)则通过原著中珍妮糟糕的童年,预设到了她的堕落,她没有母亲,相反还有个很坏的父亲,每天酗酒、虐待幼小的珍妮,这样的成长环境注定让她比阿甘以及所有同龄的孩子承受了更多,所以长大后的滥交、拍花花公子杂志、吸毒等恶习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校读书期间,当阿甘在努力的打球时,她在与男友同居;毕业后,当阿甘在越南战场上救助战友时,她为了成为明星在低级的夜总会里

14、裸体弹吉他;当阿甘回国代表美国队参加与中国队的乒乓球赛时,她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毒瘾,差点自杀。她一次又一次的离开阿甘,年轻时也许是不甘于自己的生活如此平淡,她一直想要的生活是阿甘所不能给她的,即使她喜欢阿甘,但是还是没有和他在一起,所以她一次次的离开、直到想安定下来,可是却又发现了更多存在的问题、于是她又离开.时代在她身上烙下深刻的印记,导演这种精心的改变让她的性格更加立体、饱满、深邃,通过这个角色将西方现代社会人性的空虚、迷惘揭开了冰山一角。导演(真实读者)在很多地方都对原著做了修改,像一个展览室,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解剖,3K 党、摇滚、越战、肯尼迪、尼克松、约翰列侬、种族隔离、乒乓外交

15、、水门事件、艾滋病、橄榄球都被包含在里面,俨然一部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但在影片情节的改变中,同时也对人生进行了深刻思考,将友谊、爱情、忠诚、母爱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堪称经典。正是由于这些改变,使得电影与原著小说的基调大不相同,原著小说想要讽刺,而电影想要一部温情而诗意的美国成长史,它告诉我们,人生就像天空中那根轻盈旋转的羽毛,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和不确定性,随时都可能调转方向,随时都可能飘向远方,在完成了一次次的旅程后,总还有许多新的起点等待着你飞翔。影片以阿甘个体命运为切入点,以美国60、70 年代的社会状况为大背景,当时美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危机重重,政

16、府丑闻曝光、种族歧视、反越战情绪高涨、道德严重滑坡、信仰危机、吸毒、性开放、艾滋病蔓延等不良社会现象,给亲少年身心带来迷茫,使之成为“垮掉的一代”。阿甘先天弱智,并且没有腰骨,注定小时要带着绑腿行走,象征他是“垮掉一代”的代表,然而受尽同学耻笑的阿甘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尊严与信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4 页 共 6 页念,带着母亲与童年玩伴珍妮的鼓励,不停地奔跑,勇往直前,一次次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影片用阿甘回忆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他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但导演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阿甘的故事中,而是将真实的美国融入到影片中,做到水火交融,所以,导演借主人公阿甘代表了奋发进取的美国人 乐观、执着、理想、信念、勇往直前、永不言弃.可以说,阿甘就是美国的代表,所以既是一部美国青年奋发进取的成长史,也是一部诗意的美国成长史。导演(真实读者)把一部本应严肃的美国题材得现代史表现得唯美诗意、简单纯净,就如阿甘那清澈的如孩子般的眼睛,带给我们许多飘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