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理论的发展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242631 上传时间:2018-01-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8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FDI理论的发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FDI理论的发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FDI理论的发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FDI理论的发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FDI理论的发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FDI理论的发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DI理论的发展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DI 理论的发展研究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在投资领域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 FDI 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对 FDI 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个回顾,并对其中的五个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产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进行了详细的评述,并对最近的 FDI 理论发展进行了探讨,为我国的对外投资活动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支持。一 理论发展演变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有关FDI的研究主要在于试图阐释跨国界企业活动,其代表性研究有:完全规范的资本运动理论,有关FDI区位影响因素的学术研究、对一些行业内部化要求修正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认识,企

2、业跨国界的所有权并非完全是国际卡特尔的替身的评论、FDI至少可以理解为纵横整合的观点。1960 年,海默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首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并经导师金德尔伯格及约翰逊等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于1966年5 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后来经过威尔斯和赫希哲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一般理论时提出了内部化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学者巴克莱、卡森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共同提出来的。巴克莱和卡森在19

3、76年合著的多国企业的未来及1978年合著的国际经营论中,对跨国公司的内部化形成过程的基本条件、成本与收益等问题做了明确的阐述,使人们重新审视内部化概念。1979年,卡森在多国企业的选择中对内部化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拉格曼在在多国企业内部一书中对内部化理论做了更为深刻的探讨,扩大了内部化理论的研究范围。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维农于1966 年5 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后来经过威尔斯和赫希哲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桥大学小岛清教授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又称为边际产业扩张论。二战后到70年代中期

4、,日本理论界流行的事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的对外投资与欧美的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小岛清对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并根据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创立符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60年代以前呈现的那种国际生产格局比较单一,以美国为基地的跨国公司在国际生产中有着重要地位,国际投资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制造业部门和资产密集的初级工业部门,国际生产格局开始呈现出复杂的趋势,很多现象用过去的理论已经无法解释。鉴于这些局限性,英国里丁大学学者约翰-邓宁于1977 年在庆祝俄林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术会议

5、上宣读的著名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中正式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在1981 年著的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又进一步对折衷理论进行了阐述邓宁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以及向国外生产者发放许可证往往是同一企业面临的不同选择,不应将三者割裂开来基于这种考虑,邓宁熔众传统理论之长,建立了一个具有一般性的理论用以系统说明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这个理论被称为折衷理论。 以上五种理论是发达国家FDI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及研究特点的理论,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FDI理论的研究着重于将现有理论形成一个清晰的FDI行为的一般均模型,但现在仍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分析框架和结构形式,20世

6、纪90年代以来,研究的重点仍是内部化理论与一般均衡系统合二为一,强调相关理论的整合,且思路取向基本沿循邓宁于1977年提出的折衷理论。各流派理论有其各自的背景和侧重,但从发展脉络来看,它们又存在着许多联系。二具体内容及分析1.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以产业组织学为基础,认为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美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才能拥有和维持各种垄断优势,取得高于当地企业的垄断利润。企业垄断优势来自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如产品特异性和专利知识产权等,凭借较高的金融信用等级在资本市场上的筹资能力管理技能的优势,规模经济的优势,从而产生低成本经营优势。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一般有技术优势,资

7、本筹集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优势,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以垄断优势理论为基础发展成的理论主要有:(1)核心资产论:企业通过对核心资产的占有形成垄断优势,借以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能获取高额利润;(2)风险分散论:跨国公司可以采用多元化投资布局降低风险,取得较为稳定的利润;(3)寡占反应论(尼克博克,20世纪70年代):垄断程度较高的少数寡头公司具有成批地在同一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现象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不仅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这一研究领域,还突破了从资本流动的角度来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析模式,提出了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此外,他还把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明确的区

8、分开来,使后来更多的学者开始探讨跨国公司的各种行为的内外在原因,以及融资与投资活动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可以说垄断优势理论为后来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一理论也存在有局限性和不足,具体表现在:1.强调的是现有的技术和资金实力,探讨的问题是局部和静态的,并未深入研究企业如何才能具备垄断优势,缺乏动态分析。2.有很强的绝对性,强调的是拥有直接投资的少数寡头垄断,却无法解释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境外投资活动。2.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探讨的事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内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跨国化是企业内部化超

9、越国界的表现,他从中间产品的性质与市场机制的矛盾中来论证内部化的必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可以取得内部优势,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内部化以市场不完全为假设前提,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产业特点因素,区位特定因素,国家特定因素,公司特定因素。市场内部化后可以降低成本,那么内部化后的收益也会相应增加,比如消除了时滞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利用差别价格和技术优势带来的效益,消除了外部市场上的垄断因素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等等。内部化理论从企业国际分工、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和国际生产组织形式等角度来解释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和行为,它还论证了只要内部化后的收益与内部化成本之比大于非内部化企业收

10、益与成本之比,企业就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理论不仅可以解释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也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但同时内部化理论也存在很多方面的缺陷:一是只强调了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未能考虑非生产要素等的影响,二是只强调了国际生产的一般规律,忽略了对垄断组织行为的研究,三是过分强调知识资本内部转移益处,却没对FDI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布的原因作出分析,四是只强调了市场竞争的不完全对投资行为的消极影响,忽略了它对投资的积极作用。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周期理论(佛农1966)把产品周期分为产品创新、产品成熟、产品标准化三个阶段。产品不同阶段选择不同方式和生产区位,其动因即企

11、业到境外直接投资是伴随产品生命周期运动展开的一般认为,它较好地解释了后美国企业向西欧各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动因。但这一理论也有不少缺陷:(1)它是实证研究美国特定时期境外直接投资的产物。并局限于高度创新的制造业等行业不适合解释其他类型的境外直接投资,如在国外原材料产地进行直接投资;(2)产品周期理论无法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现象作出全面而科学的解释,如许多跨国企业一开始就在国外研发,生产和销售新产品,或在国外生产标准化产品或为了适应东道国市场需求而将其原来的产品改进或多样化等;(3)该理论无法解释在国际分工深化条件下的境外直接投资行为。4.比较优势理论小岛清在1979年出版的对外直接投资论中

12、系统的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境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一次进行。本国已经处于或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因此可以扩大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比较成本差异,实现更多的贸易,使两国都受益,形成新的互补格局。该理论提出了产业概念和两国的比较成本差距是对外直接投资基础的论点,但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是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对发达国家的大量投资,二是此理论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投资现象。5.生产折衷理论显而易见,以上各种理论实质上均在解释FDI的某个侧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邓宁尝试将三种理论

13、融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内生产折衷理论,即OLI分析模式。这个理论认为厂商特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国家区位优势三个变量不分主次,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不同组合决定了国际投资活动方式。只有当上述三个条件都得到满足时,投资者才愿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生产折衷理论是目前国际上有关研究跨国公司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它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决定因素,高度的概括性和涵盖性得到了理论界的普遍认同。但生产折衷理论也仍然存在有一些缺陷:一是该理论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与近年来的现实不符,而且该理论几乎综合了其他各种FDI理论,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缺乏独创性;二是该

14、理论是静态分析,没有区别对待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优势这三个因素;三是缺乏对跨国公司管理这一环节的深入研究;四是仍然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所从事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以上我们主要介绍的是西方学者在研究对外直接投资时提出的5种理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比如投资诱发理论,寡占反映理论,核心资产论,动态化比较优势理论等(主要理论发展如表一所示)。理论的发展源于实践的发展和丰富,随着各国跨国投资活动的不断开展和跨国公司影响的进一步扩大,有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有新的发展和创新。三.理论研究的新发展当前的FDI理论在特定范围、特定时期、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某些国家的投资活动,但在世界范围内能够合理阐

15、述和说明所有国家的投资理论显然尚未形成。崔建新认为,东道国政府的作用是FDI理论亟待填补的一个领域,尤其是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格罗斯和贝尔曼提出:如果政府允许市场进行主要经济决策,允许企业独自制定市场行为规则,那么结果一定不是自由市场。因为任何企业都不喜欢竞争,也不喜欢在古典的自由市场中运行。由于存在政府对FDI的干预,FDI理论的核心必须解释一个国家的政府努力改变福利分配而对外来企业设置的不同阻碍和鼓励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跨国公司决定和经营的影响。此外,还必须关注跨国公司对政府政策的影响。崔建新认为,这种理论将三要素纳为一体时出现了逻辑问题,尤其是内部化优势的吸收,所有权变量和区位变量是产

16、生利润的关键因素,内部化难以独自完美地构成FDI理论。突破理论缺陷的关键在于内部化变量恰当定位。将内部化变量作为企业的一个内生变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定位,并提出了OL理论。其核心内容由跨国公司行为和东道国行为两组方程构成,将区位变量和企业所有权变量对FDI的决定作用放在了同等位置,事实上是更强调了区位变量的重要性,由此将东道国在FDI中的作用突出了出来。如果说20 世纪70 年代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两大理论分析前提的趋同和部分研究内容的交叉,那么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则出现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一体化的理论,而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学者们更多地从国际微观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理论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微观层次的企业行为理论和工业组织理论日益与宏观层次的资源禀赋理论和国际分工理论融为一体,如以赫尔普曼克鲁格曼和马库森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学家就试图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进一步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此过程中,中国学者也一直致力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表现为对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