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一类人的特征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923507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是一类人的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格是一类人的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格是一类人的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格是一类人的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是一类人的特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案工作的理论基础分析人类活动的数种方法:1 外部评价法:个案工作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社会现象做出的评价2 外部观察法:客观模式:个案工作者消除自身主观心理因素对求助者的外部现象(行为特征)进行客观观察人格模式:个案工作者消除自身主观心理因素对求助者的外部行为和内部人格进行客观观察理解模式:个案工作者限制自身的价值判断通过角色转化理解求助者的外部行为和内部主观状况(要求价值观相似)外部观察法的分析逻辑:首先求助者的问题是什么,通常通过求助者的行为特征和内心动机,接着分析它的人格,人格是一类人的特征,是一种相对静止封闭的概念。第三是问题产生的的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最后是结论外部观察法简单的把人格

2、缺陷、外部环境与求助者的问题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逻辑因果关系,否认了求助者内心的选择和冲突。3. 内部理解法:以理解为手段,在考察他人评价的基础上对个案工作者影响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他人评价对求助者的影响方式和过程。 所谓的客观性只是一种趋向,不断地理解接近求助者。内部理解法首先是确定求助者的感受,并分析他人评价对求助者的影响,理解求助者感受的变化以及动机的冲突。求助者的动机和精神发展1.动机挫折理论:动机包括追求报酬和逃避惩罚(带来愉快感受得的刺激是报酬,带来厌恶的则是惩罚) 当需要的不到满足时, 就会产生挫折,体会各种不满,从而导致侵犯行为。2.动机的冲突理论:把人的动机与外部环境的冲突理

3、解为人内心的冲突,既本我与超我的矛盾,本我的人知能力出现问题,产生消除焦虑的防卫机制。佛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发展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本能冲动的现实选择。3.动机的角色扮演理论:把人的动机建立在人际互动的基础上,只有通过角色扮演求助者的人格才能形成。客我是从他人角度评价自己,主我是对当下环境的德及时反应。两者之间互相转化,互相促进。4.缺失性动机理论:人具有赋予自己意义的能力。由于环境的变化才使丧失了理解生命意义,发挥潜能的能力。5.动机状态分析理论:不再把动机视为求助者的需要冲动,从求助者的状态入手,了解他人评价如何影响求助者的认识考察求助者对自己生活的理解。这是从人和人的关系评价求助者的生活,把它视为不同价值的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这种选择受他人的认识和评价两种因素的影响。焦虑焦虑定义:佛洛伊德认为焦虑是带有害怕的主观感受,焦虑者通常形成防卫机制摆脱、抵制焦虑,结果却是无效的,导致焦虑进一步强化。霍妮认为因该从求助者的角度出发理解在不同群体文化下的焦虑判断标准。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定义焦虑是求助者对生命意义丧失的害怕,而在这种焦虑状态中求助者对自己生活的理解却在下降,生命的意识在丧失。焦虑的含义是指求助者对丧失他人关注的害怕。是他人评价影响求助者动机并阻碍求助者精神发展的动力机制。焦虑的层次:1.基本性焦虑2.否定性焦虑3.吞噬性焦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