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与互动共进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9221116 上传时间:2018-01-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与互动共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与互动共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与互动共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与互动共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与互动共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与互动共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与互动共进科学发展观“ 三位一体”的价值深蕴及当代意义贾英健 王曼科学发展观是关于何为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相处与互动共进的理论,围绕着发展发展这一主题,着眼于解决人类当前在追求发展中遇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问题,阐明了发展着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一关乎发展本体的重要问题,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所阐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互动共进的关系,对于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

2、上述思想是建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社会和自然的历史作用及相互关系的论述这一理解和认识基础之上的。深入理解和揭示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的这种一致关系,是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理解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 ,不仅是指人民这一群体,而且也包括人民之外的所有人,其中的“本”涉及发展的根本问题,提出这一点,是基于人在发展着的世界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深刻理解而确立的。首先,人是世界万物的主体,离开了人及其活动,既不会有自然的人化,也不会有人类社会的不断繁衍和发展,既然如此,在发展问题上就应该将人视为发展的主体,围绕着依靠主体谋发展确立发展理念;其次,人的世界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

3、产物,体现着人的自由本质,既然如此,在发展中就必须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发展的最高目标;再次,人是自然人化和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既然如此,在科学发展中就应该切实做到发展的成果应由全体人分享,尤其应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所谓全面发展,指的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谓协调发展,指的是通过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的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之所以如此,是由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和经济关系决定作用所

4、决定的。既然经济的因素在社会诸因素中起决定作用,那么,在科学发展中,就应该始终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将社会发展建立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基础之上;既然社会是由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因素共同作用推动发展的,这就要求在发展中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而且也要重视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发展,为此,需要确立全面协调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搞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建设、社会进

5、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观,其基本要求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通过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所以如此,是由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地位和对社会的基础作用决定的。既然自然界对于人来说具有优先地位和基础作用,那么,人在科学发展中,就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把对自然界的改造建立在对其的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之上;既然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确立的,那么,按照这一要求,就必需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这种和谐相处、互动共进的关系,切实地保护好自己的生存环境,确保人对自然环境的

6、利用与改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有利、有节;既然环境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突出问题,那么,治理环境问题就应该成为人类共同合作积极应对的问题,这就需要将环境保护和治理纳入全人类的共同义务的高度积极面对,强化环境治理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实现在该问题上的责任共担,共赢共享;既然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关系又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那么,环境问题必然会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这就需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通过不断地进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改革,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以此来更好更快地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

7、续发展。二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统一性出发,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人、自然、社会在其中的统一性,它反映出来的是人、自然、社会的“三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思想。这种思想同以往发展观的最大不同就是,以往的发展观,如自然发展、 “物本”发展、人本发展、持续发展等,虽然观点各异,但都主张某一种因素在发展中的重要性。而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则是人、自然和社会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三位一体”意蕴。首先,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并不是只强调人的唯一性,而是突出人在自然、人、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这样,发展的世界就不仅仅是人的发展问题,而是一个由自然、人、社会所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多形态有机统

8、一的“现实世界” 。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它强调了自然界相对于人和社会的先在性和根源性,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它又强调了发展的世界是一个人化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对于现实社会中的个人来说,构成了其发展的客观前提、发展的承担者或载体。总之,发展着的世界强调的实质上就是自然、人、社会的共同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本这一核心,就是要求人们在发展实践中通过正确处理好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确保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其次,科学发展观还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全面不仅是指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系统发展、整体发展,而且还指把社会看作人用以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实现自我

9、发展的组织方式和整体力量。这既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强调了自然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因此,全面发展指的是自然、人、社会三者都得到发展,这三者之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同样,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强调的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和谐,科学发展观将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基本内涵,就是要人们在发展中把自然、人、社会看作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处理好自然、人、社会以及社会方方面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各种矛盾问题,使发展能够得不断得到提升和延续。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时空两个维度的发展。从空间的维度上来看,人生活在与他人、自然的全面交往之中,离开了与“他者”的和

10、谐共在,人不可能发展甚至不可能存在。正确处理好自我与“他者” (自然、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存在论和生存论的要求。从时间的维度上,正确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社会和自然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人类必须以大自然为基础来改造自然。人对自然的改造同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人与社会和谐的奠定坚实

11、的基础。人与自然是一种动态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双向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协调、依存,形成和谐共处、相对稳定的动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涉社会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另一方面,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发展。安定有序的社会是对个人、群体的超越和对现实的超越,对社会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具有约束力和规范性。三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深刻意蕴,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发展思想的复兴,而且也是对当代人类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在当代,随着生产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不和谐,出

12、现生态危机、生存危机、价值危机等,严重影响了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与互动共进。首先,人与自然出现了严重的不和谐。现代人类无视自然界对人类的根源性,无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和各种原始协调关系,甚至无视自然规律的存在及其对人类的制约性,人类只是一味追求自身的需要,加速对自然的掠夺,造成了全球化的生态问题。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认识根源上看,它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有关。正是人的这种认识的有限性,大大影响了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外,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充分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创造性活动不完善的结果。从社会根源上看,现代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中,改造自然目

13、的的剩余价值取向也加剧人与自然矛盾。其次,人与社会出现了不和谐。在人类享受着世界的文明成果的时候,也面临了更多的共同的社会问题。其一,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思想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人的意义在于赚钱、消费,他们不停的追逐金钱和财富,物质欲望不断的得到满足,可是面对精神家园的荒芜却显得无能为力,精神世界的衰落造成了价值意义的缺失。其二,人与人关系的冷漠。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了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社会,人们过度强调自由性、自我性和独立性,否定了他人的存在。在虚拟的社会中人们处于高度自由的状态,不用受现实社会规范的制约,不用承担社会角色带来的社会责任。很多人过分追求虚拟化的生存以弥补现实社会的不足和缺憾,社

14、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发生了严重的错位,情感疏远、道德规范弱化,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了危机,人类虽然提出了很多措施,但总是收效甚微,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外在的措施,而是改变文明的整体观念和认识。为此,需要彻底摈弃在发展观上的种种不正确观点,将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提高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的认识上来。既强调自然界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性地位,将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力求以对自然资源的较少耗费换取人的需要的最大程度满足,这也是一个在自然面前争取自由的过程,为了在自然面前争取自由,作为条件和手段,又必须同时消除人际不公,在社

15、会中争取自由。而在自然和社会中实现自由的前提,则是摆脱思想的盲目性,实现意识的自由 1从外在角度要构建现代的宽容价值观。任何思想意识只有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才能外化为行动。所以要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扬弃人类中心、自我中心的思想,1 卢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全国生态文明与环境哲学高层论坛”述评 , 哲学动态2009 年第 8 期。把自然、社会作为自身存在的手段和目的。用宽容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我们把自然界看成不是在人之外,而是在人中,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对环境的保护就是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保护。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更多的是尊重和平等,从“他者”

16、的存在反映自身,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经济的平等还有话语权的平等,是物质追求和精神价值意义追求的相互共进。从内在的角度构建和谐生态系统和和谐社会,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进。一方面,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互利互惠,共生共荣。这就要求人们认识到人和自然、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其实是处在系统关联之中的,决不能割裂他们之间的这种整体性和联系,要考虑自己行为的长远生态后果和可能对自然界造成的危害,将隐患消灭于未然状态之中。另一方面,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环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结合起来。一是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上,既要反对片面的经济观点,也要反对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使经济实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做法,必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逐步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问题。二是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环境保护和开发中的作用。既要不断地发现物质多种多样的用途,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也要使废物资源化,变废为宝,使废物和垃圾的排放达到最小化。最后,建立和谐公正的社会。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个人与社会之间保持的一种良性互动式的发展状态,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