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培养本科毕业论文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9218511 上传时间:2018-01-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培养本科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培养本科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培养本科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培养本科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培养本科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培养本科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培养本科毕业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培养【摘 要】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一切有益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很多当代的大学生的缺乏亲社会行为,社会焦虑感增加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降低;“自我中心” 观和一些负面“榜样” 的影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缺失亲社会行为。我们要增加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增加大学生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完整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人格。【关键词】大学生 亲社会行为 培养1 亲社会行为概念分析我们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

2、相支持。亲 社 会 行 为 又 叫 积 极 的 社 会 行 为 , 它 是 指 人 们 表 现 出 来 的 一 些 有 益 的 行为 。 人 们 在 共 同 的 社 会 生 活 中 经 常 会 表 现 出 类 似 这 样 的 行 为 , 比 如 帮 助 、 分享 、 合 作 、 安 慰 、 捐 赠 、 同 情 、 关 心 、 谦 让 、 互 助 等 。 亲 社 会 行 为 是 人 与 人之 间 在 交 往 过 程 中 维 护 良 好 关 系 的 重 要 基 础 , 对 个 体 一 生 的 发 展 意 义 重 大 。例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做出自我

3、牺牲的行为等。亲社会行为包括所有类型的帮助或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而不管助人者的动机是什么。可以说,亲社会行为是一个从最无私的利他行为,到完全受自己利益驱动的助人行为的连续体。大多数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认为,亲社会行为不是本能的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个体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这种行为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婴儿是没有利他行为的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所以,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亦可以进行培养,来提高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的水平。但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很多当代的大学生缺乏亲社会行为,一个典型的表现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大学校园里为灾区或贫困人员募捐时大学生们反映冷淡,有人甚至嘲讽。这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

4、的一个不和谐音符。2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21 据北京晚报2000年的一篇报道:在天津市子牙河西河闸边,为救落水儿童,两名南开大学的大学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又奏响一曲舍已救人的华采乐章。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帮助人的现象,从指路、给老人让座、扶盲人过马路,到与歹徒作斗争等等。社会无时不在提倡助人为乐的行为,教育工作者也在时时教育青少年热心助人。但仅以几个为国家和他人利益而献身的英雄作榜样,会让青少年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不利于助人行为的培养。“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亲社会行为是一个比利他行为更宽泛的概念。利他主义指关心他人的利益

5、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亲社会行为则包括了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甚至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从过去一味强调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转为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乎社会道德标准的优良品德。老师可能都有这种体会: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同伴,又往往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分保护,对他们的社会性教育极度匮乏。总是以孩子是否听话乖驯、学习是否优秀来衡量孩子的成功与否。中国社会很多父母的这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将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缺陷,缺少走向社会所应具备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品德。其实,检验和衡量家庭与学校教育成功与

6、否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学生能否经受住社会生活的检验和选择,能否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人毕竟是社会的人,学生终有一天要独立生存于社会,他们既要有生存的技能,又要有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质。任何社会都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无明文规定的、默契的行为标准,也就是非正式的规范。这些规范规定着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方式,指明哪些行为是被社会接受的、受到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或是受到指责的。亲社会行为有益于社会整体,所以是被接受的、受到鼓励的、并可以得到一定报偿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使他们能有效地参与竞争与合作、善于与人交往、具有较高的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具有利他主义精神和助人行为等

7、,小而言之,这关系到孩子自身的发展与前程;大而言之,关系着中华民族21世纪的命运!2.2 大学生犯罪率逐渐增高,呈现出“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的现状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每年都在增加。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17 +其中盗窃约占七成。大学生的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23 贪图享乐,利己思想浓厚许多大学生缺乏冒险创业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只贪图大城市的优越条件以求享乐不愿回到家乡和小城市。不少大学生只想到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了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做出很多自私自利的事情。24 对于国家大事置

8、之脑后很多大学生不知道九一八是什么日子然而他们却知道情人节,知道愚人节还有圣诞节 这种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冷漠与遗忘行为很是让人痛心,很难想象这种大学生能够为我们的社会能够为我们的国家做出多大的赏献。25 对于社会事件的无动于衷在遇到伤心、感人的事件时,很多大学生不会感动,他们往往无动于衰,表现出冷漠。在大街上遇到乞讨者、求助者。极少数的大学生会给与一些财物上的帮助大部分是冷漠的走开。26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异常行为日益增加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要远远低于同年龄阶段的其它群体,在总体上,大学生有2O 3O 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

9、,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总体的10%.3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原因分析 一些研究发现,儿童很早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最初的亲社会行为伴随具体、确定的奖赏,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为自发自愿、不求外加报酬的亲社会行为,并且亲社会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几率不断增加的。根据这种观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应该会更多的发生,但为什么当今大学生反而会缺失了亲社会行为呢?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造成大学生缺乏亲社会行为的意识主要以下方面造成:31 环境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方式、物质利益日益多样化。加之社会环境的开放化、信息垒球化,国与国之间

10、的各种思潮相互渗透相互冲擅,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社会要担负起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责任。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引起注意的要素之一是“交际网络”,他特别强调电视的价值功能,认为电视是影响人的注意的最重要因素。电视、广播、电脑网络及报刊杂志的宣传,一定要防范攻击行为,尤其是凶杀与色情行为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社会这个大环境在培育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上肩负着重大责任,而家长、学校和舆论还应承担起监督的责任,大家共同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全社会自上而下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亲社会行为的宣传和教育,成人为孩子做出榜样,为青少年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生存大环境。32 大学生本

11、身的发展特点大学生多处在青年时期,心理还不完全成熟,思想易于反复,加上价值观念的变革存在着多层次并存的取向,因而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思想状况呈现出复杂的态势。这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人生取向出现偏差。他们对学校传统的道德教育产生困惑和疑虑,从而缺乏亲社会的意识与行为。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堵养其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已迫在眉睫。33 社会焦虑感增加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降低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的社会,人们时时处于竞争的环境之中。大学生也不例外,甚至他们还需要面对竞争更加激烈的未来社会。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就业形势也赋予了大学生巨大的压力。巨大的压力使得大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对社会的疏离:

12、自己的事都管不过来,哪还有心思顾及别人。因而大学生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淡,导致亲社会行为缺失。34 “自我中心”观导致亲社会行为的缺失从年龄的构成来看,当代大学生一般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很多大学生从小承受了太多的关爱,却没有学会关爱别人。往往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他人,不具备关心他人的能力。凡事从自己的利益着想,很少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得失。这种“自我中心”观在青少年中的出现会大大降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35 负面“榜样” 的影响社会上一些想不劳而获的人装成求助者,利用人们的助人心理从中获利,他们假装遭遇不幸向社会、他人求助。致

13、使有些人助人以后一再发现上当受骗,严重地挫伤了这些人的助人行为的积极性。这种观点也极大的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另外,在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厂家、商家在“免费服务”、“大赠送”、“大减价” 等美丽的招牌下设下连环骗局,致使人们在大量日常生活实践中,发现社会上大量的“利他”行为都带有利己的目的,因此对送上门的“好事”总抱有怀疑态度和戒备心理。这样就强化了人们对“利他”行为的怀疑心理和排斥态度。从而导致对他人的利他行为采取怀疑态度。4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41 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结果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个体的利他行为有着显著的正相关,

14、其中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质量对个体的利他行为的影响比亲子关系的质量更为突出。儿童的合作、友善与亲社会行为和同伴接受性成正相关,而攻击与破坏行为则导致同伴拒绝。高亲社会性的儿童更有可能在班级里被同伴接受。同伴关系的质量也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关。在教师对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评价中。同伴关系良好的学生显示了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对人际不信任负效用显著也表明。同伴关系不好的人往往人际不信任度高,待人冷漠、无情。不信任他人而同伴关系良好者,人际信任度高。同伴关系在亲社会行为和人际信任之间起着纽带的作用。亲社会行为和人际信任都作用于同伴关系。而同伴关系的好坏则进一步支配着个人的亲社会行为和人际信任。因此,

15、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大学生参加一些健康的社团,平时组织一些热烈的集体活动,让大学生能够与其它的学生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引导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大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使他们走出自我的小世界。与他人有建设性的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提高对交往的认识,掌握交往的技巧。再者,要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发展解决人际交往冲突的技能。冲突解决的过程也是人际交往的过程,双方合作协商,做出有利于共同利益的亲社会决策。在这一过程中,双方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认识自己与他人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增强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境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

16、仅具有直接的引发作用,而且还具有间接的信息作用。 人在心情好的时候更愿意帮助他人,而情绪的偏离和失控则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情绪胜任力是在引发情绪的社会互动情境中自我效能的展现。 积极培养大学生对自己情绪的知觉,对他人情绪的识别和体验,自我调节处理厌恶和悲伤等消极情绪,控制并接纳自己的情绪以提高情绪胜任力,与他人积极互动情感,促进他们的亲社会行为。42 弘扬亲社会模范,强化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学习理论强调强化和模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在有利于发展亲社会行为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学习、直接训练、奖惩等方法,能把体现亲社会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和信念内化,即把个人利他主义和助人行为内化成一种道德义务感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在突发事件中,一个乐于助人的旁观者会起到社会模范的作用,其他旁观者也可能会参与到助人行为中。让大学生经常接触现实生活或媒体里的模范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强其利他动机,引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重视社会赞许性对助人行为的激发作用,建立客观有效的亲社会行为评价体系,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