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MULINK-PID控制策略下的主动悬架系统的动态仿真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9218338 上传时间:2018-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SIMULINK-PID控制策略下的主动悬架系统的动态仿真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基于SIMULINK-PID控制策略下的主动悬架系统的动态仿真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基于SIMULINK-PID控制策略下的主动悬架系统的动态仿真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基于SIMULINK-PID控制策略下的主动悬架系统的动态仿真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基于SIMULINK-PID控制策略下的主动悬架系统的动态仿真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SIMULINK-PID控制策略下的主动悬架系统的动态仿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SIMULINK-PID控制策略下的主动悬架系统的动态仿真(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基于 SIMULINK PID 控制策略下的主动悬架系统的动态仿真摘要: 主动悬架能够根据路面激励主动及时调整和产生所需的悬架控制力,以抑制车身的振动,使悬架处于最优减振状态,以达到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目的。本文主要对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路面模型,以路面位移作为输入激励,建立了 1/4 车辆二自由度主动悬架动力学模型,结合现代控制理论,建立了状态空间方程,研究了主动悬架的 PID 控制,利用MATLAB/SIMULINK 对 PID 控制作用下的主动悬架的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悬架系统的三个性能指标实验结果分析,得出了 PID 主动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关键词:主

2、动悬架;SIMULINK;PID 控制策略Abstract: The active suspension is able to adjust and produce controlling force according to road conditions. So it can restrict vehicle vibration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suspension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ride comfort and handling stability simultaneously. T

3、he paper focuses on studying the control strategy of the active suspension. And the road model was made. It took the displacement as the road input signals and built 2-DOF dynamics model of 1/4 vehicle and State-Space Equations collecting modern control theory based on active suspension. It made res

4、earch on PID control theory and designed the reciprocal controller. It took use of MATLAB/SIMULINK and analyzed the control category active suspension. The experiment results which estimate active suspension character validated the advantage of the active suspension.Key words: Active suspension;SIMU

5、LINK;PID control strategy 0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已普及至世界各个角落,然而人们并不满足于汽车的基本性能,而是对汽车的舒适性及操纵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让汽车更加舒适、安全地行驶,是汽车研究人员未来的重要工作之一 1。悬架系统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车辆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被动悬架只能对特定的激励产生最优响应,不能主动适应路面激励的实时变化。2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车辆性能的提高。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电液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传感器电、液元器件制造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能够根据汽车行驶的路面、工

6、况和载荷等来自动调节自身工作状态的主动悬架。因主动悬架可使汽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达到最佳控制状态,使得汽车主动悬架技术成为当今各大汽车公司和生产厂家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而主动悬架的普遍使用是一个历史的潮流,因此对于主动悬架控制器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1 悬架系统1.1 概述悬架系统是汽车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作用是缓和或消除路面对于车身产生的冲击力及受到冲击后迅速衰减车身的振动。现代汽车的悬架尽管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形式,但是一般都由弹性元件、减震器和导向机构三大主要部分组成。由于传统的被动悬架系统的刚

7、度和阻尼是按经验或优化设计的方法确定的,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其性能是不变的,使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对车辆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方面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悬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产生于 20 世纪50 年代的主动悬架概念阐述了一种行驶在不同的道路条件下而具有不同的弹簧刚度和减震器阻尼的悬架。这种悬架能够大大改善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在提高车辆平顺性和操纵的稳定性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汽车电控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能适应变化的行驶工况的主动悬架系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汽车乘坐舒适性与操纵安全性之间矛盾,代表了悬架系统发展的方向。目前主动悬架根据控

8、制方式,可分为半主动悬架、慢主动悬架和全主动悬架。主动悬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控制策略和执行器的研发两个方面 2。1.2 国内外发展现状1954 年美国 GM 汽车公司首次提出了主动悬架的概念。鉴于主动悬架在理论和试验中的优良表现,世界各国的汽车公司都将其作为重要的研究目标之一。1955 年法国 Citroen 汽车公司研制出一种液压空气悬架系统,可以使汽车具有较好的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但由于制造工序过于复杂,最终未能得到普及。1973 年,D.A.Crosb 和 D.C.Karnopp 首先提出了半主动悬架的概念。与全主动悬架相比,半主动悬架的结构简单、造价较低,在商业应用上早于主动悬架。目

9、前半主动悬3架分为刚度可调式和阻尼可调式两种。刚度可调式半主动悬架可提高汽车行驶的路面友好性,减轻汽车对道路的损伤程度。福特汽车公司的 Continental Mark 车型和丰田公司的LEXSUS(LS400)车型均成功应用了弹簧刚度有极可调的半主动空气悬架。现如今关于阻尼可调式的的半主动悬架研究课题较多,其比较新的技术是采用黏度连续可调的电流变或磁流变液体作为减震液,通过外加电场或磁场实现阻尼无级调节。德尔福公司生产的磁流变减震器已应用于雪弗兰Corvette、凯迪拉克 STS 旅行车等多种车型上。1982 年美国 LOTUS 汽车公司研制出有源主动悬架系统,瑞典 VOVOL 汽车公司在其

10、车上安装了实验性的 LOTUS 主动悬架系统。1986 年日本TOYOTA 汽车公司研发了能分别对阻尼和刚度进行三级调节的空气悬架,1989 年 TOYOTA 装置了真正意义上的主动油气悬架系统 2。现在世界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在中高端汽车上装备有主动悬架,如德国 Audi Q7 和保时捷 Cayenne 装备的空气悬架系统,美国 Cadillac XTS 装备的 MRC 主动电磁感应悬挂系统等 3。我国对主动悬架的研究是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才开始的,其中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等高校在半主动悬架、主动悬架方面展开研究,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4。由于我国对主动悬架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11、并且是在做一些探讨性的工作,所以对主动悬架的理论研究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我国实现主动悬架在车体上的出现可以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为以后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可以起到一个参考。基于此,本文对主动悬控制策略和主动力的 PID 执行器做了理论方面的探讨和研究。2 主动悬架系统力学建模2.1 悬架系统性能评价指标汽车悬架的主要作用是保证车辆具有较好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对于车辆悬架系统而言,其性能好坏可用车身垂直加速度、悬架动挠度和车轮动载荷来衡量。车身垂向加速度是这三项指标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它直接关系到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好坏;悬架动挠度则表示悬架压缩的程度,通过这项指标可以看出所设计悬架是否满足其刚

12、性要求。车轮动载荷则体现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附着能力,它主要影响到汽车的操纵稳定性。2.2 路面模型的理论分析悬架系统的输入是对路面激励的响应,所以建立路面扰动激励模型是研究汽车动态响应及其控制策略和执行器的基础,它属于整个悬架建模及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可以用路面功率谱密度来描述。当把汽车近似作为线性系统处理后,得到了输入的路面不平度功率谱以及车辆系统的频响函数,就可以求出各响应物理量的功率谱,用来分析振动系统参数对各响应物理量的影响和评价平顺性。2.2.1 路面不平度及其功率谱路面不平度是一个复杂的随机过程 5-6,通常把路面相对于基准平面的高度 ,沿道路走向长度q

13、I 的变化 q(I),称为路面纵断面曲线或不平度函数,如图 2.1 所示。图 2.1 路面不平度曲线根据 GB7031865车辆振动输入路面平度表示 ,路面功率谱密度 可采用如下的()拟合表达式:(2-1)()=(0)(0) 式中: 为空间频率,表示每米长度中包含的波数,单位为 ; 1为参考空间频率, ;0 0=0.11为参考空间频率的路面功率谱密度值,称为路面不平度系数,单位为 ;(0) 21W 为频率指数,为双对数坐标上斜线的斜率,取值由路面功率谱的频率结构确定。本文中取 W=2。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还可以用路面速度功率谱密度和路面加速度功率谱密度描述,它们与位移功率谱的关系如下:(2-2

14、) ()=(2)2()(2-3) ()=(2)4() 5将 W=2 代入式(2-1)中,求得 ,将 代入式(2-2)中,则() ()(2-4)()=(20)2(0)从式(2-4)可以看出,此时路面速度功率谱幅值在整个频率范围内为一常数,仅与 即不平(0)度系数有关,所以用路面速度功率谱来分析计算使得问题变得更为方便。2.2.2 空间功率谱与时间功率谱之间的相互转化用路面功率谱密度 描述路面的统计特性,仅与路面距离和表面粗糙度有关,而与车速和时()间无关,空间谱函数描述路面特性具有唯一性。但在分析来自不平路面的激励在悬架上产生的动态特性响应时,要用到的路面不平度函数 q(L )。要考虑汽车的行驶

15、速度 。把空间谱函数(=)转化为时间频谱函数 ,转化关系如下:() ()(2-5) ()=1()若车辆以一定车速 驶过空间频率为 n 的路面时,输入的时间频率 f 为: f= n (2-6)当 W=2 时,将式(2-1)和式(2-6)代入到式(2-15) 中得到路面的时间功率谱密度可表示为:(2-7) ()=(0)02(2)式中, 为车速,单位为 ; 为时间频率,单位为 HZ。该式即为空间谱密度与时间谱密度的转化关系。在时间频域内,不平度垂直速度的谱密度 (单位为 )和加速度的谱密度 (单位为() 2 ()与位移谱密度 的关系式为:32 ()(2-8) ()=(2 )2()(2-9) ()=(2)4()将式(2-7 )分别代入式(2-8)和式(2-9)中得到: (2-10)()=42(0)02随机路面模型的建立一般有两种方法,即由一高斯白噪声通过积分器产生或由一高斯白噪声通过成形滤波器产生。上述随机路面的频域表达模型与实际情况仍有不符之处,现在常用的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