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论文: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产业化模式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217846 上传时间:2018-01-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体育场论文: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产业化模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校体育场论文: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产业化模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校体育场论文: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产业化模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校体育场论文: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产业化模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校体育场论文: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产业化模式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体育场论文: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产业化模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体育场论文: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产业化模式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体育场论文: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产业化模式研究摘 要:高校体育场馆是公共体育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营正日益步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本研究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及运营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的产业化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发掘高校体育场馆自身的潜能,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水平,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产业化运营提供理论指导。关键词:体育经济学;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模式1 引言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是全民健身运动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格齐全、设施齐备,担负着本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研、大型活动、各种重要竞赛等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场馆除了满足学校

2、内部师生员工作健身需要以外,还作为社会公共产品一部分,来满足社会其他成员的需要。但是对于多数高校来讲,为保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作,学校要承担绿化费、消防设施费、水电费、清洁费、工人工资等大量支出,体育场馆昂贵的日常维护费用给各高校造成较大压力。只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把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推向市场,才能发挥体育场馆的正真作用,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总之,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进行科学合理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2现状与问题2.1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现有的 850 080 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 558 044 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3、65.6%,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 28 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3.4%,这个比例在庞大的全国大学生数量面前显得太小 1。现阶段我国的高校体育场馆产权的所有权基本上是归各高校自己所有,行政权在体育场馆的配置中起到主导和控制作用, “私有”权进入仅局限于一些局部领域或范围,因此体育场馆产权市场运行基本以“公”权运转为主要形式。体育场馆多数没有真正走出学校管制的计划供给模式2。 “公”的所有权制度和对使用权、经营权的公共垄断和控制,使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产权制度低效运行持续至今。但也有部分高校已开始尝试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建立了体育运动中心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主任由学校党政主管领导担任,具备

4、健全的管理机构,除有中心主任、副主任外,还包括业务部、场馆部、办公室、设备保障部、保安部等。真正实现了将体育场馆作为一个产业来运作,这种运作还是很少高校采用。2.2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缺乏体育场馆管理及器材维修等的相关知识。同时很多高校在场馆的开放时间、服务内容、管理方式上都没有统一的规定,使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相对处于混乱无序状态。由此导致了体育场馆管理和运行模式的不科学,也很难吸引社会上的体育消费,造成配置不合理、保养不利、损耗和浪费较大。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但从学校体育场地整体对

5、外开放情况看,各学校对相关法规贯彻落实不够,应该在执法力度和社会服务意识上进一步加强和提高。3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运作模式的选择高校体育场馆的本质是公益性的,但绝不意味着高校体育场馆不能从事产业化的经营活动,相反必须把它推向商场,才能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主要是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服务,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健身运动场所,为学校各种大型活动提供场地支持。因此,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在完成体育场馆的校内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市场,走企业化道路,拓宽渠道,打造我国新的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产业化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首先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3:1.引入激励性竞争机制,建立产业化的体育

6、场馆公共产权规章制度的模式。2.改变“公有” 、 “公用” 、 “公营”传统范式,努力把使用权和经营权按公共性、外部性做技术性分离,明确使用权和经营权各自的权能。4对策与建议4.1 向社会有偿开放,实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市场化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社会服务,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因而高校对于社会应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高校体育场馆在完成其学校体育的任务以外应直接为社会服务,向社会开放。例如向社会民众提供一些有偿性的服务,其收入用以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维持场馆的运营,改善教学训练环境,满足周边群众对体育活动的需求,缓解社会体育场馆的不足。国务院公共文化

7、体育设施条例中规定: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体育功能逐渐扩大和深化,体育活动不仅是增强体质,还有丰富生活、放松身心、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这也为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也由单一、封闭管理,逐渐向多元化、综合性管理转变5。另外,还要主动积极地引进社会资金,兴办高校体育场馆。社会上有大量的资金等着找项目进行投资,而学校是一个相对稳定,投资有保证的单位,只要学校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让出几年的经营权或使用权就可以得到现成的体育场馆,达到双赢6。4.2 充分培育

8、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发挥其自身造血功能高校具有综合学科优势,各类人才云集荟萃,特别是体育院校或学校的体育系拥有教师、教练、科研和管理人员,他们可以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再者,各高校师生是固定的体育消费群体,他们是社会中高素质的健身人群,在全民健身中能起较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之高校的环境优雅,人文气息浓郁,健身的收费价格也较之社会健身场所低廉,这些高校体育场馆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校体育产业在体育市场竞争中具有极大的优势。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解放思想,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体育产业7。在此基础上,利

9、用社会上体育场馆无法比拟的体育师资优势,在部分项目和时段上开展一定的有偿服务, 如引进大型的体育赛事,举办体育表演、培训、咨询等,逐步形成体育产业,达到自筹建设和维修资金,实现体育场馆软、硬件的良好配套,促进持续发展8。高校体育资源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能够做到“以馆养馆、以体养体”,促进高校体育建设的良性循环,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共享和效率最大化效应。4.3 提升专业人员素质,提高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水平体育运动场地的管理是体育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关系到场馆的服务质量与使用寿命。高校需大力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加强经营管理者的培养,用体育管理和体育经济的科学理论来武装体育场馆管理干部,使他们懂得体育职能、体育发展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律,从复杂的体育市场现象中洞察市场消费者潜在消费意识,积极开拓市场,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1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http:/ 冰,杨双燕.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运行的产业化模式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96-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