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历年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217842 上传时间:2018-01-22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历年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历年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历年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历年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历年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历年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历年试题(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 2011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提出“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教育的基本责任是在准备 50 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 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 ”的教育家是( )A.博比特 B.泰勒C.查特斯 D.哈普罗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A.儿童与课程 B.怎样编制课程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课程3.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2、A.布鲁纳 B.麦克尼尔C.施瓦布 D.派纳4.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教育著作是( )A.教学的艺术 B.大教学论C.实验教学论 D.教育学讲授纲要5.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A.福禄贝尔 B.奥苏贝尔C.斯金纳 D.裴斯泰洛齐6.“发展性教学论” 、 “发现教学论” 、 “范例教学论”这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共同理论基础是( )A.认知理论 B.建构主义理论C.情感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7.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学习对事物分门别类的一种能力,这种学习属于( )A.辨别学习 B.问题解决学习C.规则学习 D.概念学习8.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

3、念和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面积计算,这种学习类型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9.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普遍性目标”取向的特点是( )A.普遍性、规范性、模糊性 B.学术性、专门性、规范性C.学术性、普遍性、基本性 D.基本性、专门性、理解性10.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取向属于( )A.表现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 D.生成性目标取向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这种观点是(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C

4、.调和论 D.超越论1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在教学方法类型上属于( )A.提示型 B.复合型C.自主型 D.共同解决问题型13.赫尔巴特提出的关于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A.复习 B.训练C.探究 D.方法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 D.有意义机械学习15.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A.普遍主义 B.实践理性C.唯科学主义 D.解放理性16.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A.顺序性 B.整合性C.连续性 D.逻辑性17.经验自然主义的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

5、.使人成为“自然人”B.个人经验与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18.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中, “设计”的核心是( )A.个体已有的经验 B.做中学C.自愿的活动 D.交互作用19.20 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 )A.实用主义 B.自然主义C.人本主义 D.改造主义20.提出“附带学习”概念的学者是( )A.杜威 B.克伯屈C.杰克逊 D.阿普尔21.“隐性课程是学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它是发挥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 。这一观点属于( )A.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6、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D.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22.人们为了弥补班级授课组织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对班级授课组织提出了一系列补充措施。其中,比较有效的是( )A.留级制度B.降低学力水准C.能力分组D.“班级授课组织内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23.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 )A.课程评价 B.课程标准C.教学活动 D.课程采用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结果的是( )A.形成性评价 B.质的评价C.效果评价 D.内在评价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三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A.测

7、验或测量 B.判断C.心理建构 D.描述26.我们通常所称的“传统评价模式”是指(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27.在课程研究领域, “课程开发范式”把课程视为( )A.师生经验 B.符号表征C.学校材料 D.学校文化28.中国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之争、择校问题、民办教育与私立学校问题等)大都反映了( )A.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望 B.人们对提高教育地位的渴望C.人们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渴望 D.人们对受教育权利的追求29.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是( )A.学习材料、教师与学生、合作、意义 B.文本材料、情境、交往

8、、意义C.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D.教学主体、情境、合作、意义建构30.建构主义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31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32简述课程选择的含义及其基本取向。33.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课程的理想范例并不多,为

9、什么?34.简述课程与教学过程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35.“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三、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24 分)36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37.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 16 分)38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误区。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 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 学生分组讨论,不 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笔者曾观摩了一些全国性的

10、语文教学大比武活动,参 赛选 手共上了 14 节课,其中有 11 节课都采用了分组讨论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下 课堂教学的 流弊。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 问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以 为 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 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笔者曾统计过,某个老师上公开课从开始一直 问到底,总共设计了 60 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谈谈如何把握教学方法的实质,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全国 2010 年 7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1、1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 1918 年出版的( )A.怎样编制课程 B.课程C.课程编制 D.理解课程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 )A.潜在课程论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C.现代课程论 D.实践:课程的语言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 )A.教师 B.学生C.教材 D.环境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

12、论确立的标志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C.教育论 D.教育漫话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 ,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 ”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A.教学的教育性 B.教学的直观性C.教学的循序渐进 D.教学的因材施教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 。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 )A.古德莱德 B.艾斯纳C.斯腾豪斯 D.奥利瓦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

13、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C.并列学习 D.结合学习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 )A.发现式学习 B.讲解式教学C.合作学习 D.自主式学习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 )A.一般发展 B.

14、特殊发展C.全面发展 D.个性发展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的目标是( )A.创造性发展 B.潜能的发挥C.人格的完善 D.自我实现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C.解放理性 D.工具理性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显示C.展示 D.口述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 )A.奥苏贝尔 B.赞科夫C.布鲁纳 D.皮特斯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

15、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这就是( )A.课程要素 B.课程组织C.课程结构 D.课程目标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 )A.连续性 B.顺序性C.整合性 D.螺旋性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种课程类型称为( )A.要素课程 B.综合课程C.经验课程 D.学科课程19.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20.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 )A.道尔顿计划 B.文纳特卡计划C.先行计划 D.凯勒计划21.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 )A.课程计划 B.课程变革C.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22.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