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日用消费与大额消费的两期模型研究论文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9216590 上传时间:2018-01-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户日用消费与大额消费的两期模型研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户日用消费与大额消费的两期模型研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户日用消费与大额消费的两期模型研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户日用消费与大额消费的两期模型研究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户日用消费与大额消费的两期模型研究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户日用消费与大额消费的两期模型研究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户日用消费与大额消费的两期模型研究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户日用消费与大额消费的两期模型研究内容摘要论文在农户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两期数学模型,分析了农户家庭在日用品,耐用品,储蓄和生产资料的选择行为机制,以及最优化条件和政策启示。研究发现:预防性储蓄和耐用品消费相互影响,但对投资性消费不构成影响。因此,农户在保证日常消费的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生产性投资,使其达到最优化。在有余额的情况再下对储蓄和耐用品的消费进行合理分配;利率对农户的耐用品消费,预防性储蓄和投资性消费都有影响。因此为农户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 增加农户“剩余资金”的回报率, 在农户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多样化的前提下, 适当提高真实利率,可以最大化农户的效用。【

2、关键词】农户 日用消费 大额消费 模型A Study of Two-period Model Concerning Balance in Rural Households Daily Consumption and Big Expenditure AbstractThe paper has constructed two issues of mathematical models in the peasant household expense and in the income long-term balanced relations foundation, has analyzed the

3、 peasant household family in the daily necessities, the durable goods, the deposit and the producer goods choice behavior mechanism, as well as optimized condition and policy enlightenment. The research discovered: the preventive deposit and the durable goods expend the mutual influence, but expends

4、 to the investment does not constitute the influence. Therefore, the peasant household under the guarantee daily expenses condition, may the primordial consideration productiveness investment, enable it to achieve the optimization. In has the remaining sum situation under to deposit again carries on

5、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with the durable goods expense; The interest rate to peasant households durable goods expense, the preventive deposit and the investment expends influential. Therefore provides many kinds of may supply the choice for the peasa.【Key words】 Rural households;Daily consumption

6、; Big expenditure Model目 录一、引言(1)二、模型综述(2)(一)缓冲储备模型 (2)(二)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模型 (2)(三)预防性储蓄模型 (3)(四)生命周期模型 (4)三、模型构建(4)(一)建模思路 (4)(二)模型假设 (4)(三)模型 (5)(四)模型的解释(7)(1)模型的中心思想 (7)(2)模型的细节解释 (7)(四)结论及政策启示(7)(一)结论 (7)(二)政策启示 (8)参考文献 (8)致谢(9)农户日用消费与大额消费的两期模型研究一、引言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中国是一个“柴米油盐”的时代,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9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了“房

7、子、汽车”时代 。 孙立平曾指出中国的内需问题是 13亿人口的房子、汽车消费问题。中国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也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即汽车、房子、家用电器生产出来是很容易,但要被全社会消费掉,却是个艰难的过程。中国现在有两只脚:生产的脚和消费的脚。生产的脚已跨过一道门槛,而消费的脚却很难跨过这道门槛,因此如何理解家庭的日常消费和大额消费的选择是了解家庭消费行为的关键。部分学者曾对农户的消费的问题作了研究,如在杭斌(2009)的习惯形成下的农户缓冲储备行为在缓冲储备储蓄理论中引入了消费习惯因素, 进行了农户消费数据调查实证分析,证明了如果消费具有惯性, 家庭就会有更高的财富目标,但没有结

8、合农户的消费与收入作进一步的详细研究;在秦雅倩,和周小伟(2009)的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购买策略模型中,研究了耐用品的消费,在“消费者每一时期都面临持币等待或者立即购买决策”的假设条件下, 构建了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购买策略的理论模型,分析出影响农村居民家庭是否购买耐用消费品的主要因素,总结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决策的变化因素,但没有把耐用品的消费和其它用品的消费的关系消费者的收入情况以及考虑在内;在李锐和项海容(2006)的基于两期生命周期模型的农户金融行为的计量分析中研究了生产经营性投资、住房建设和储蓄存款行为的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关系,但没有把生产经营性投资和住房建设随着时间的折旧考虑在内;杭斌和

9、申春兰(2005)的中国农户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实证研究中研究了在自适应预期和持久收入假说的框架下, 估计了农户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是在农户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和以上国内学者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建立两期数学模型分析了居民家庭在日用品,耐用品,储蓄和生产资料的选择行为机制,以及最优化条件和相应的政策启示。二、模型综述(一)缓冲储备农户是通过增加财富积累来防范风险的,并且家庭实际财富的改变也取决于收入风险和收入的变化。但由于消费偏好具有惯性,农户不得不保持更高的储蓄率, 以便平滑消费的增长, 并且其财富或消费对收入风险和收入的反应是迟缓的。最早把习惯因素引入消费函数的Duesen

10、berry( 1949), Deaton( 1991) 和Carroll( 1992, 1997) 提出的缓冲储备( buffer- stock) 储蓄理论格外引人注目, 仍然是不完善的。在本模型中杭斌对习惯形成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是以效用函数为基础的。然而, 跨期最优消费决策是十分复杂,在跨期效用最大化条件下, 即使不考虑习惯形成, 用常相对风险厌恶效用函数(CRRA) 也无法求得消费或财富关于不确定性的封闭解, 故转而求其数值解或其它近似解( 如估计对数线性欧拉方程) ; 用常绝对风险厌恶效用函数( CARA) 虽然可以求出封闭解, 但该效用函数在理论上有明显缺陷: 它不排除出现负的消费水平,

11、 并且假定富人和穷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一样强烈。而习惯形成假设下的效用函数在时间上是不可分离的, 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求解的难度。但如果以Carroll 和Samwick( 1997, 1998) 的经验公式为基础, 则模型提出的基本假设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部分调整模型来示。模型的核心是缓冲储备储蓄理论, 然后在其经验公式中引入习惯因素, 最后利用1992- 2005 年中国25 个省份的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进而回答“过去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对农户当前消费有多大影响”,“习惯形成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了边际消费倾向”, 以及“习惯形成在多大程度上减弱了收入不确定性对消费的负效应”等重要问题。模型指

12、出影响习惯形成下的效用函数的因素有习惯形成参数,个体效应di(即地区差异对消费的影响),时间偏好率,相对风险厌恶系数,利率R,收入增长率G,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变动率,预期实际收入的增长率,习惯存量ht。习惯形成和收入不确定性都是影响中国农户消费行为的重要解释变量; 习惯形成参数越大, 边际消费倾向就越低, 即习惯形成下的消费行为类似于谨慎导致的消费行为; 较高的储蓄率增强了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 消费的惯性越强, 收入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就越小;不包含习惯形成因素的缓冲储备模型严重低估了农户的谨慎和耐心。这是因为, 如果消费具有惯性, 家庭就会有更高的财富目标。(二)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模

13、型建立在消费者每隔一时期都面临着持币等待或立即购买决策的假设条件下。由于耐用消费品具有“投资不可逆性”和“线性调整成本性” ,所以消费者的购买和调整决策将遵循(S,s)规则,即家庭在时刻拥有的“耐用品存量(K it) ”与其“目标存量(K it*) ”之比的对数 Zit=log(Kit/Kit*)是一个随机过程,存在 Zit的上界 U和 L,当 Zit【L,U】时不做调整,一旦达到下界(或上界) ,消费者即作出购买(或变卖)的决策,将存量调整到目标值 Z*= ln(Kit/Kit*)=0模型的核心是消费者在每期做是否购买的决定时,会考虑到此耐用消费品在可使用年限内带来的效用总和,以及如果选择不

14、购买,持有货币带来的效用,比较两种情况下农民效用的不同,从而做出是否购买的决定。模型指出影响立即购买效用函数的因素有效用参数 a(效用变化率)和 b(其它影响因素如商品偏好等)的大小,对当前享乐的偏好 P,家庭人口数 N 和耐用品使用年限L。影响持币等待效用函数的因素耐用消费品的价格 P 的大小,基期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0的大小,收入增长率 的大小。当某一时期选择立即购买策略带来的效用大于持币等待的效用时选择立即购买,反之则选择持币等待。(三)预防性储蓄模型的建立在自适应预期和持久收入假说的条件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应把预防性储蓄的概念定义为由潜在的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储蓄。大多数西方学者应用的预防性储蓄模型都属于对理性预期生命周期假说(RELCH) 的拓展,戴与之相比维森( Davidson) 等人于 1978 年提出的误差修正机制(Error Correction Mechanism, 简称为 ECM)比较接近中国的实际,ECM 最显著的特点是 区分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过程,更注重提高模型的模拟能力和预测精度,更具备灵活性, 可以视具体情况加入新的解释变量,因此,ECM 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研究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问题。此外, 随着协整理论的问世和发展, 对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估计及检验问题也已得到解决。因此, 从计量经济学方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