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_毕业论文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9215091 上传时间:2018-01-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_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_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_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_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_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_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_毕业论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 业 论 文题目: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10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发展需要更多地劳动力输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给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日来,农民工犯罪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生产、生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应给予全面的关心和帮助,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受教育问题,提高文化水平和素质;加强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立法和法律援助,切实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工犯罪问题。从而把我国农民工建设成为一支高素质社会需要型人才,使我国社会更加和谐有序的发展。关键词: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

2、,对策10目 录引言1-2正文2-13一、农民工犯罪特点1-5(一) 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低,犯罪低龄化2-3( 二)共同犯罪比例高3(三)暴力犯罪趋向明显,具有自救性、盲目性3-4(四) 犯罪地点偏向于城市边缘改造困难4-5二、农民工犯罪原因5-9 (一) 文化素质低,道德水平低下5(二)经济平困,金钱欲加强5-6(三)经济利益的高期望追求导致的落差感,竞争激烈导致好逸恶 劳6-7(四)居住地人员混杂,治安混乱,易受不良影响7(五)社会制度的歧视,城市管理体制对农民工的排斥导致归属感缺失,心理扭曲7-8(六)社会保障水平低,法律调控手段不足8-9三、农民工犯罪预防的对策9-12(一)加强对农民工

3、的引导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在城市额生存发展能力9-10(二)开展免费的法律和技能培训班,增强农民工对法律和政府的信任10(三)政府转变观念,实现由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变10-11(四)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和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重视人权保护11(五) 、完善法律制度,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11-12(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2参考文献131引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快速转型时期,社会的变革、经济的转轨和组织结构的变化使城市出现大量农民工。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们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伴随着大批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农

4、民工问题日益严重,他们工作环境差,收入低下,生活清贫,在就业竞争、法律维权、子女教育、安全维护等方面常常遇到困难和压力,产生强烈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农民工社会犯罪呈上升趋势,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农民工最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其生存现状及发展问题、及最终导致其犯罪产生等深层次的原因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国的农民工犯罪问题不是单纯的人口流动或移民带来的,而是与现代化、城市化、贫富分化等问题交结在一起,农民工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在城市中数量庞大,但却由于社会、历史等各方面原因而边缘化的群体,

5、理应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而我国现有法律制度在解决农民工生活、生产等问题方面有待完善。恶劣的工作环境,微薄的工资,周围新鲜环境的刺激和脆弱的自控能力都是导致其犯罪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而社会的不公正待2遇正是导致农民工处于劣势的最根本原因,法律则是扭转社会不公的最有利武器。唯有从法律的角度尽力填补法律中的空白及完善已有法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规范农民工群体行为并从根本上引起社会各界及政府对农民工的关注,对农民工给予特殊照顾,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农民工犯罪。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一只高素质的农民工队伍,为人民的安居乐业创造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1、农民工犯罪的特点1.受教育程度低,犯罪

6、低龄化近年来,农民工犯罪的年龄呈低龄化发展趋向,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加入打工者队伍。文化程度是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尽管文化程度对社会个体是否犯罪的意义不具有绝对性,但是,文化程度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个体对社会事物的接受和判别能力,进而制约对正常社会心理的适应和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深度。根据对广州市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的情况调查,农民工犯罪人的文化程度大部分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比例占到农民工犯罪者的 75.6%;其次是在高中阶段,占12%,文盲半文盲或技校、中专以上学历的农民工犯罪者所占比例较少。以初中和小学程度为主的文化构成,使整个外来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思403想道3德等自身综合素质都比

7、较低,大部分没有受过法制教育,没有法制观念,在与人发生矛盾时,不知道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而往往采取一些过激手段,甚至犯罪手段。2.共同犯罪比例高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民工往往选择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出租房或者建筑工地的工棚作为自己的栖息地,有的甚至寄宿于老乡处,哪儿有活到哪儿去。由于居无定所,再加上实施犯罪行为的民工不像那些从事专门犯罪活动的流窜作案分子,他们的作案目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多以老乡或同村、亲属结伙为纽带,形成帮派,结伙交叉作案。这些犯罪团伙成员因为相互熟悉了解,往往寥寥数语,就一拍即合,迅速达成犯罪共意,倚仗人多势大,胆大妄为,作案率较高。特别是在盗窃、抢劫、破坏油田设施等刑事犯罪中,多为

8、 2 人或 3 人以上的农民团伙作案。在 2001年上述三类犯罪中,两个农民共同犯罪占农民犯罪案件数的 56%,3 人以上农民的团伙犯罪占 26%.2002 年,2 人以上农民共同犯罪占农民犯罪案件数的 50%,其中有一 6 人犯罪团伙,交叉结伙抢劫、抢夺,作案几十起。2003 年,上述三类案件两个农民共同犯罪占农民犯罪案件数的61%,3 人以上农民共同犯罪占农民犯罪案件数的 21%.3,暴力犯罪趋向明显,具有自救性、盲目性据统计,“自救式犯罪”是农民工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自救式犯40罪”4的内容没有完全排它性的界定,主要是财产犯罪,杀伤犯罪、经济犯罪等。农民工的“自我救济”式犯罪大多发生在

9、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拿不到工资的农民工纠集一帮同乡兄弟去老板那里讨工钱,遭拒绝时可能发生砸东西和打架斗殴的行为,严重者将构成侵害公私财产罪、或聚众斗殴罪和故意伤害罪。二是拿不到工资的农民工将工作单位的产品、原料、部件或生产工具偷出变卖“自我兑现工资” ,构成盗窃罪。这就是一些农民工常常只偷单位的东西而不偷其他单位和他人的东西的原因。三是以暴力对拖欠工资的老板及其家属进行直接的报复,严重者常常酿成故意杀人、故意重伤以及抢劫、绑架等恶性案件。一般民工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不强,判断问题单一,因而盲目性犯罪也多有发生,并且很多是有轻微型转化为严重型犯罪。比如,起初可能只是想入室盗窃,因家中有人可能转化

10、为恶性的抢劫杀人;开始可能只是想抢夺,却因受害人的反抗而转化为抢劫。有时也可能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触犯刑法,直到案发才知道惹下大祸。4,犯罪地点偏向于城市的边缘地区,改造困难城市的繁华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自卑感,使得大部分农民工都选择生活在郊区,生活圈子变小。从法院办理的案件情况看大部分农民工犯罪分子都选择在比较偏辟的胡同、郊区的公路或是其他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进行犯罪。5涉案人员中有前科人员占一定比例。这些人流动性强,再次犯罪率高,受过法律处罚不久又到别地重新犯罪,屡罚屡犯,有的甚至刚被刑释就在服刑地重操旧业。2、农民工犯罪原因1,文化素质低,道德水平低下农民工中的违法犯罪人

11、员绝大部分来自于贫穷、落后、偏远的地区,本身所受的文化教育少,道德水平相应地也很低。因此,他们是非观念不强,对自己的行为难以做深入透彻的分析判断,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也弱,遇到问题往往头脑发热,简单处理。农民工这种低下的素质与其急功近利的心理结合在一起,使得其无法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染上不良习性,逐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农民工自己的亚文化也是导致其犯罪的因素之一。在犯罪团伙中常常存在这种思想拦路抢劫并可以逃脱罪责是本事,吃喝享乐是时髦,他们认为不做坏事才不正常。因此,文化因素是农民工犯罪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就个体而言,大多与行为人的人格扭

12、曲有关。长期的打工生涯,由于恶劣的工作环境、社会的歧视、用人单位的压迫,使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格产生扭曲。当他们的生存发展受到威胁或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在扭曲人格的作用下,他们走上自救犯罪的道路而不能自拔。2,经济平困,金钱欲望加强6在经济上贫富差距导致农民工心理的不平衡,部分进城的农民确实尝到了金钱的甜头,其生活水平比起在农村得到明显的改善,再也不愿过以前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他们并不满足,而是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去挣取钱财,滋长着一种“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人生观。为了满足这种无止境增长的金钱欲,只要稍微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便会不顾一切冒险去把金钱捞回来,一旦陷入对金钱无限的贪婪便酿成了犯

13、罪。这是导致犯罪的诱因。 3、经济利益的高期望追求导致的落差感,竞争激烈导致好逸恶劳对经济利益的高期望追求是农民工犯罪的重要原因,他们往往背井离乡,抱着发财梦想的高期望值来到城市寻找就业出路,然而当现实与梦想有很大出入时,他们有的就易走上歧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受到家乡亲人过高致富期望舆论的压力,都认为到城市能挣大钱,因此而形成了过高的经济目标,希望在城市发财致富而荣归故里。然而事实并非所愿,他们忽视其自身文化素质以及城市政策制度,一味地追求高收入,欠缺实现经济目标的合法手段,选择借助非法手段谋取个人经济利益,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在经济上贫富差距导致农民工心理

14、的不平衡,部分进城的农民确实尝到了金钱的甜头,其生活水平比起在农村得到明显的改善,再也不愿过以前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他们并不满足,而是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去挣取钱财,滋长着一种“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人生观。为了满足这种无7止境增长的金钱欲,只要稍微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便会不顾一切冒险去把金钱捞回来,一旦陷入对金钱无限的贪婪便酿成了犯罪。这是导致犯罪的诱因。 4, 居住地人员构成复杂,治安混乱,易受不良影响农民工大部分都是以同乡、同族的关系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私人出租屋群内,这些地方是录像放映厅、卡拉室、桌球室、咖啡厅、酒吧、茶座、发廊、桑拿浴室等公共娱乐场所最为集中的地带。不少经营者唯利是图,以色情为手段招揽顾客,卖淫嫖娼活动屡禁不止,聚众赌博活动时起时伏。居住在这些地方的农民工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同流合污。另外,在这些出租屋里,还混迹有不少具有反社会特点的犯罪团伙。这些黑势力最易在打工者中发展势力。一方面利用农民工中多是青少年、中壮年,可塑性大,易于诱惑和操纵,还可以为犯罪提供地形和社会防范漏洞的特点,是作案最好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农民工由于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受失业和经济困难的威胁,需要黑社会帮派集团作为靠山。因两者相互有需求关系和利用价值,一旦结合,打工者将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5,社会制度的歧视和城市管理体制对农民工的拒斥导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