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9212227 上传时间:2018-01-22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64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创新团队)编 号 年 度 2016 年团 队 名 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光线性皮肤病防治创新团队团队所在单位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 荐 单 位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填 表 日 期 2016 年 5 月 6 日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制一、基本情况团队名称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光线性皮肤病防治创新团队研究方向 高原光皮肤病发病机制及综合防治团队带头人 何黎主要支持单位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成立时间 2000 年推荐材料密级 无可否公示 可推荐单位(盖章)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可否公开宣传 可1 皮肤病学 代码 320472 药物化学 代码 35010学科分

2、类名称3 药学其他学科 代码 35099所属国民经济行业 卫生和社会科学所属国家重点发展领域 医疗卫生二、人员构成(一)成员结构65 周岁以上 0 0 %男 1450-65 周岁 4 15 %35-50 周岁 15 58 %总人数 26女 12年龄结构35 周岁以下 7 30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5 19% 10 38% 10 38% 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本科学历17 65% 7 27% 2 8%(二)主要成员序号 姓名性别年龄专业技术职务 所在单位 研究领域团队工作时间(年)1 何 黎 女 54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光皮肤病致病机制及防治研究162

3、刘海洋 男 45研究员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活性成分分离、提取研究9带头人3 郭振宇 男 53教授 昆明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防治新产品研发及企业管理144 刘流 男 59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光皮肤病致病机制及防治研究165 吴文娟 女 34副教授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光皮肤病致病机制 76 涂颖 女 43主治医师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光皮肤病致病机制及防治研究117 徐丹 女 36讲师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光皮肤病致病机制及防治研究88 郭美华 女 54副研究员 昆明医科大学 科研管理69 高绍阳 男 40工程师 昆明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防治新产品

4、研发及企业管理11其他主要成员10 顾华 女 38副教授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光皮肤病致病机制及防治研究1211 孙东杰 男 43副教授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光皮肤病致病机制及防治研究712 庞勤 女 32主治医师 昆明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光皮肤病致病机制及防治研究613 杨小燕 女 29主治医师 昆明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光皮肤病致病机制及防治研究614 马骁 男 34工程师 昆明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防治新产品研发 815 杨智 男 42副教授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光皮肤病致病机制及防治研究12三、团队简介(限 3000 字限以内)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光线性皮肤病防治创新

5、团队长期致力于光皮肤病发病机制及综合防治研究与人才培养。团队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在基础理论、防治体系、产业化推广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成绩显著。1999 年何黎教授担任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带领团队,针对光皮肤病发病机制不清、诊断不明、治疗主要依赖激素和抗生素、缺乏对患者跟踪随访和规范化防治,造成临床有效率低、复发率高的难点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利用云南光皮肤病病源及植物资源优势,形成了产、学、研、用的创新团队: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牵头,进行光皮肤病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根据临床需求及发病机制研究成果,负责云南天然植物活性成分筛选及提取,并由昆明贝泰妮

6、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共同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效性护肤品用于光皮肤病临床治疗。2007 年被云南省卫生厅认定为云南省皮肤病研究所,2008 年被遴选为云南省创新团队 ,2011 年通过验收,2015 年考核为优秀,获滚动支持,2012 年成为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全国痤疮研究中心、 全国光医学及皮肤屏障研究中心 ,2013 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被云南省科技厅认定为 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陈洪铎院士工作站 。 团队带头人何黎教授成为亚太皮肤屏障研究会副主席、全国光医学及皮肤屏障学组组长,所带领的团队已成为我国该领域的优势团队。团队固定成员共 26 人,拥有高级职

7、称 15 人,其中正高 5 人,博士 17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 人,西部之光人才 1 人,云南省云岭学者一名,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2 人,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2 人,世界自我药疗产业协会主席及云南省政府首届兴滇人才奖 1 人。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成立至今,团队共为国家及社会培养了 8 名学科带头人,3 名大型企业高管,1 名博士后及 12 名博士、142 名硕士研究生,培养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研究生 10 余名,与法国贝桑松大学共同培养博士 1 名,获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3 篇, 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 2 篇。同时,通过组织国际皮肤屏障

8、学术会议、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及云南省基层大讲坛,为国内外及云南基层培养专业人才 4000 多人次。近 15 年来,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地区基金及省部级重点项目等 48 项基金支持下,在何黎教授的带领下,针对云南高发的光皮肤病,以临床为导向、科研为契机、人才培养为动力、产业化服务于患者为宗旨,深入开展了光皮肤病发病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的系统研究。创建了国际最大的光皮肤病病例样本库,为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开放性平台;率先发现了中国人光加剧性皮肤病的关键致病基因,突破了光加剧性皮肤病遗传学在国际领域研究的瓶颈;成功实现了产、学、研、用,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效

9、性医用护肤品,解决了光皮肤病临床治疗的核心问题;创建的光皮肤病防治新模式明显提高了疾病有效率,从 21.25%提高到 88.75%,显著降低了复发率,从 56.25%降至 10%,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先后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中国侨界突出贡献奖 1 项和云南省十大科技进展,主编及参编出版学术专著 15 部,发表 SCI 收录论文 65 篇(最高影响因子 11.47) ,获授权发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专利 2 项。成果在全国 2000 多家医院并通过电商等方式服务于全国 200多万患者,自主研发的功效性医用护肤品近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4.22 亿

10、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近十五年来,团队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有:一、创建了国际样本量最大、覆盖病种最全的光皮肤病样本资源库,成为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开放性公共平台 。团队以云南病源为基础,组织全国 54 家医院,收集了全国光皮肤病,如:皮肤癌、多形性日光疹、光加剧性皮肤病痤疮等国际上较为完整的 12 种病种,并采用 RURO FreezerPro 管理软件建立了 1.5 万例含有皮损及血清病人的样本库,已发展为国内外该领域公共研究平台,如美国 Henry Ford Health System、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利用此资源库样本和本团队合作,开展光皮肤病流行病学及基

11、础研究。成果发表于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IF=6.314)等杂志。团队发展成为全国痤疮研究中心 、全国光医学及皮肤屏障研究中心。二、光皮肤病致病机制研究在国际上有重大突破,为光皮肤病防治及新产品研发提供了新的靶点。1丰富和发展了皮肤屏障学说:揭示了皮肤屏障受损是光皮肤病发生的共性机制,创新地提出了修复皮肤屏障是光皮肤病防治基础的新观点。该观点被写入中国痤疮诊治、中国黄褐斑诊治等诊疗指南,已在皮肤领域广泛推广,并为采用云南植物研发恢复皮肤屏障治疗光皮肤病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2在早期利用候选基因策略对云南汉族痤疮病例开展了易感基因研究基础上,在

12、国际上率先发现光加剧性皮肤病-中国人重型痤疮 2 个新的易感基因:11p11.2 和1q24.2 上 DDB2 及 SELL 基因导致重型痤疮患者出现皮脂溢出、炎症及疤痕的临床特征,为采用云南植物防治痤疮提供了新靶点。成果发表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0.742) 。3揭示了皮肤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从分子水平阐明紫外线诱发皮肤癌的机制与其通过 DNA-PKcs/mTORC2 复合物激活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有关;利用首创的日光性角化病组织模型,从组织水平阐明 TGF1/Smads 信号通路是皮肤原位癌向恶性鳞癌转化的重要信号通路,为皮肤癌防治提供

13、新靶点。成果分别发表于Molecule Cancer(IF=5.13)及 Arch Dermatology Research(IF=2.3 ).4首次建立光加剧性皮肤病-黄褐斑新的四种分型诊断新技术:发现黄褐斑的发生除了存在色素合成障碍外,还存在血管因素,并在传统的玻片压诊检测技术基础上联合皮肤 CT、皮肤镜等新型皮肤美容诊断技术,提出了黄褐斑在临床上存在四种不同的类型及分类型优化治疗的理念,解决了临床治疗有效率低的难点问题。团队首席专家何黎教授受邀在第三届东亚皮肤科大会做特邀发言。5首次证实颧部褐青色痣是一种独立色素痣,创建了颧部褐青色痣与黄褐斑的鉴别方法及治疗原则,同时证实了容易与黄褐斑诊

14、断混淆的颧部褐青色痣是一种独立色素痣,其痣细胞来源于神经嵴,建立了颧部褐青色痣与黄褐斑鉴别的临床及组织学标准,为临床颧部褐青色痣采用调 Q 激光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高了临床黄褐斑及颧部褐青色痣的临床诊断准确性。结果发表于 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earch(IF=4.344 ) 。三、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云南天然植物,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功效性医用护肤品,为光皮肤病防治提供了新产品,已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基于光皮肤病发病基础研究和光皮肤屏障学说,率先在国际上采用云南青刺果、马齿苋、滇重楼及滇山茶,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经功效实验及全国44 家医院临床验证,能

15、够修复皮肤屏障、抗炎、祛色素及防晒等作用的薇诺娜 功效性医用护肤品,通过全国皮肤科医师、电商、皮肤医疗美容中心向全国推广并广泛应用于多型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痤疮、黄褐斑等光皮肤病的临床防治。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垄断,获 7 个国家特殊类型化妆品批件,4 种植物活性成分被 CFDA 批准为化妆品原料,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4.22 亿,被评为云南省十大科技进展及云南省重点产品。四、创建光皮肤病防治新模式,提高了临床治疗有效率 ,降低了复发率。以治病与治未病为指导,以流行病学和基础研究为依据,将研发的医用护肤品与传统药物相结合,采用信息化技术,创建了光皮肤病个性化治疗、全程式管理的防治新

16、模式。制定 5 个疾病诊疗指南,推进光皮肤病规范化防治。有效率从 21.25%升至 88.75%,复发率从 56.25%降至 10%。团队针对光皮肤病防治难题,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为抓手,突破光皮肤病基础研究和防治关键技术,提升团队协同创新和服务广大患者的能力,成为我国面向东南亚,致力于光皮肤病研究的优势团队。未来团队将继续开展光皮肤病基础理论、防治新产品、诊断新技术及防治新模式创新研究,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四、主要科技成就及发展情况(限 8000 字以内)(一)团队建设情况1团队发展概况由美国Henry W 、奥地利Herbert HGnigsmann 及新西兰 John L.M.Hawk 三位教授提出的光皮肤病,是指一类因紫外线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皮肤病,主要包括:光致皮肤癌,如日光性角化病、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