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9211730 上传时间:2018-01-22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2.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8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时空坐标】【线索引领】线索 1: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具体历程是: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线索 2:古代中国科技: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线索 3:古代中国文学: 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 、楚

2、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线索 4:古代中国书画戏曲艺术: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中国的国粹。第 25 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1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上: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意义:是中国历

3、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早期儒学的形成时期 代表 主张 地位和影响春秋 孔子(1)政治:思想核心是“仁” ;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2)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孟子(1)政治:发展了孔子的“仁”思想为“仁政” ;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2)伦理:主张“性本善”战国荀子(1)政治:施政主张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儒家学派两位重要代表,对儒学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时期成为诸子百家中蔚然大宗

4、3.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春秋时期老子: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间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韩非子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3(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 、 “非攻” 。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尚贤”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误区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 “民本”思想并不

5、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误区提醒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 ,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谱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农工肆之人的利益。轻巧识记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族、小生产者。四大派别:儒、墨、道、法。答题术语必备1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2百家争鸣

6、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考向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特点史料研读史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4史料二“时移世易,变法宜矣” ;“废先王之教” ,而实行变革, “以法为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史料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史料

7、四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孟子尽心下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从分号看分为四层,紧扣“无为” “静” “无事” “无欲”等关键词,表明了道家强调清静无为,不扰民,核心是“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紧扣“时移世易,变法宜矣” , “以法为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信息,突出反映了韩非子主张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的主张,表明了韩非子主张“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张。3史料三、四为儒家的经典史料,史料三反映的是孔子的治国理念,据“为政以德” 可知体现了儒家代表孔子“为政以德”的“仁政”治国理念;史料四反映的是孟子的治国理念,据“民

8、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体现了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古代民本思想。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试答:春秋战国,社会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而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却适应了时代要求。史论归纳儒、法、道、墨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学派代表 主张 特点道家(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 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5儒家(孔子)“仁” 、克己复礼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儒家(孟子、荀子)“仁政” “仁义” 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愿望墨家(墨

9、子) “兼爱” 、 “非攻” “尚贤” 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法家(韩非) 主张改革、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法治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对点训练1(2017湖南岳阳质检)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解析:选 B。材料关键信息“君子者,天地之

10、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强调君子的地位,意思是君子是天地的参赞、万物的总管、人民的父母,体现尊君思想,故 A项错误;而“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强调百姓与君子各安其职,各司其位,也就是说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反映君民关系本质相通,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专制一面,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故 D 项错误。2(2017江苏南京模拟)战国时期的庄子, “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做法与下列思想相关的是()A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1、C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D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解析:选 C。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是儒家思想,不符合材料题意,故 A 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不符合材料题意,故 B 项错误;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契合材料“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的庄子道家哲学思想主张,故 C 项正确;“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是墨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3(2017湖北荆门调研)战国策中记述,赵武灵王就能否攻打中山国咨询谋臣,得到肯定的回答。理由是,中山国

12、君主重用读书人,并善待贤者。重用读书人导致百姓求虚名而不务本,善待贤者则会使农民懒惰而士兵怯懦,其国必亡。这种认识()A具有法家思想的特征B反映出儒家思想被各阶层所排斥C本质上属于小农意识D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解析:选 A。材料认识善待贤者会导致亡国,体现出反对尚贤的主张,具有法家思想的特征,故 A 项正确;“儒家思想被各阶层所排斥”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的反对尚贤的主张,与小农意识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的反对尚贤的主张,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无关,故 D 项错误。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经济: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

13、基础。政治:诸侯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3)内容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等处事的道德标准。72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的措施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教育:将儒家经典规定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

14、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图解历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轻巧识记 汉代思想大一统可归纳为三个“一”(1)一个目的:巩固政治上的统一。(2)一种方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一个统一:文化上的统一。误区警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答题术语必备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 “罢黜百家,独尊儒

15、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8考向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二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史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1史料

16、一主要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的主张。2史料二主要体现董仲舒“三纲” 、 “五常”的处世标准;神化君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三纲五常”封建伦理思想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3史料三主要表明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新儒学具有哪些重要的特点。试答:先秦儒学宣扬的“礼” “仁” “仁政” “民本”思想被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份,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