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第二轮复习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9158607 上传时间:2018-01-2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史第二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第二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第二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第二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第二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第二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史第二轮复习(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现代史第二轮复习(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 “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1)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

2、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一、 过渡时期(19491956)阶段特征:处于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一)经济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4952)背景:新中国建国初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 原因:A 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B 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C 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表现: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土地改革; 合理调整工商业;稳定物价结果和意

3、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到 1952 年仅用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年) ( “一化三改造” 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 (19531957 年)背景:A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B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政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20 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

4、经济2弱,门类残缺不全。目的: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基本任务:A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就:到 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意义:“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为受苏联影响;欲尽快改变工业落后局面;巩固国防的需要东北地区发展较快:原因是靠近苏联,易接受苏联帮助;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解放前工业基础相对较好4、社

5、会主义三大改造过程: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的赎买政策意义:三大改造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过渡时期结束时我国经济特点: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形成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6、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经济建设与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经济建设的主要相似之处和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相似之处:

6、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时进行;制订了五年计划;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共同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或片面强调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以忽视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二)政治1、新中国成立的的成立:1)条件、政治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理论路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1949 年 3 月;地点:河北西柏坡; 内容: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组织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 、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3)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32、法制建

7、设1949 年1954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还规定了国家的政治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教政策、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具有临时宪法性质,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民主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A、背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

8、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B、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 年 9 月,北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意义: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共同纲

9、领代行临时宪法的职能结束。影响: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区别。(1)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2)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和一原则组织和活动;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和活

10、动。(3)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E、中共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A、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B、从国家性质上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从代表的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基础相适应的4(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A 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共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

11、新中国的工作B、形成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C、初步建立: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D、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形式,在建国初期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而以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在国家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E、新发展:1956 年,中共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民主监督”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F、新时期的“十

12、六字”方针1982 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激发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原因: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B、建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D、实践:内蒙古自治区 1947 年建立,之后,又建

13、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1965 年) 。共 5 个省级自治区。E、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地方性事务,行使自治权利F、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0 世纪 5060 年代)1新中国外交根本方针独立自主(1)表现为(基本方针):“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一边倒” 。(2)背景:二战结束后,世界逐渐形成

14、两极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拉民解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殖民枷锁,赢得独立。新中国成立,国家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大国遏制新中国,新中国政权巩固和国家建设需要社会5主义国家支持2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建国一周年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最突出的成是中苏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 年1953 年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1954 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并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1955 年,参加了在万隆召

15、开的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标志中国外交走向成熟(1)提出: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 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同两国确认并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

16、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结论: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本质上看都是国内政策的延伸,它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环境。4、启示:外交政策和活动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弱国无外交;尊严来自实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时间 成就 意义1949.101950.10 与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1953 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4 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1955 年 参加万隆会议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四)社会生活1、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1)物质生活: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中国人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社会习俗:A、从 20 世纪 5070 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