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八上语文期末试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908244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八上语文期末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八上语文期末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八上语文期末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八上语文期末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八上语文期末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八上语文期末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八上语文期末试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八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卷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4 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是( )(2 分)A、蹒跚(pn) 愧怍(zu ) 吊唁(yn ) 锐不可当(dn)B、嶙峋( xn) 两栖(x) 老妪(y ) 风雪载途(zi)C、荒谬 (mi) 仄歪(z) 阻遏(y) 毛骨悚然( sn)D、尴尬(n) 潮汐(x) 伧俗(chn) 在劫难逃( ji)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 分)A、鞠躬 遗骸 重峦迭嶂 张皇失措 B、狼藉 烦躁 荡然无存 消声匿迹C、轩榭 藩篱 惟妙惟肖 因地制宜D、归咎 取缔 铸剑为犁 穿流不息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 错误的一项是( )(2 分)A、设

2、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B、信客教地理惟妙惟肖,效果奇佳。C、如果看一 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 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D、面多高达两千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人 们岂能无动于衷?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A、通过收看专题片,使我们认识 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B、2012 年 9 月 25 日 ,中 国 首 艘 航 空 母 舰 “辽 宁 ”号 正 式 交 接 入 列 。C、离家在外,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想念自己的父母。D、近段时期以来,小王电脑水平有了明 显的增强。5、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 项是( )(2 分)千

3、岛湖畔的油茶树,生就了一副怪脾气。冷寂的秋天在油茶花的映衬下,多了好些妩媚。这花,如秋叶般静美,不慌不忙,从从容容绽放。放眼望去,像一层薄薄的初雪覆压,又如一 场浓霜骤然降 临。她不羡慕春的热闹、夏的灿烂,却 选择在落木萧萧的秋,开出甜蜜淡雅的花。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你挨我,我挨你,层层缀满枝头。A. B. C. D.6、下列对作品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2 分)A杜甫的诗“三吏”“三别” ,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 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 石壕吏 便是其中一首。B在阿 长与山海经这篇小说的结尾,鲁迅表达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想念和感激。C爱莲说 与

4、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思想感情,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 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7、根据要求默写。 (6 分)(1)予独爱莲之 ,濯清 涟而不妖。(2)山随平野尽, 。(3)夜阑卧听风吹雨, 。(4) ,波撼岳阳城。2(5)王维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8、综合性学习。 (6 分)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东城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盛会。2012 年 11 月 8 日上午,第七届中国( 东阳) 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在东阳中国木雕城隆重开幕,来自全

5、国 27 个地区的上万件木雕竹编精品一展风姿, 这也是全国 47 位“ 国字号”大师的集体首秀。(1)【拟题】为上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 过 22 字。(2)【征联】为了迎接这次盛会, 语文老师拟写了一副对联中的上 联, 请你拟一个下联。上联:木雕精品放异彩 下联: (3)【介绍】东博会的举办,迎来了众多海内外的 宾朋。 请你向他 们介绍一下我们东阳木雕,说说东阳木雕的特点。二、现代文阅读(25 分)(一)(12 分)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 28 米,面积 2380 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

6、彩画。正面是 12 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 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 ,龙头、宝珠正 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 单龙翔舞,有行龙、升 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 门到地安门、鼓楼 ,全长约八公里 . 太和殿是举行重

7、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 铜龟、 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 ,烟雾缭绕。9、选文依次介绍了有关太和殿的哪些内容?( 2 分)10、第一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 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2 分)11、根据选文概括回答下面两个 问题。 (5 分)(1)第三段作者的立足点是哪里?是按什么说明顺序写的?(2 分)(2)第四段划线句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这些句子可以删去吗,为什么?(3 分)12、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 解说的重点?(3 分)

8、(二)最后的母爱(13 分)很长时间了,我一直无法忘记 她。她曾经是我的病人,一位年过 六旬的老人。她的一双儿女将她送来时,她虽然已经非常憔悴,但依然保持着一个女人并未随时光老去的优雅头发 没有白,梳理得非常整 齐;黑色开3衫毛衣套在一件墨绿色的衬衣上,黑色短裙,方口皮鞋;她人略瘦,习惯性地先微笑再开口,笑容苍白但很真诚。她的女儿说她刚退下来,之前是大学教授,曾经在国外待过几年。但检查结果很无情,脑瘤,已是晚期。职业本能告诉我,她的时间不多了,甚至已没有手术价值即使手术,也无法延长她的生命,只能让她白白承受手 术的痛苦。看得出来,她的儿女很孝 顺,目光里 满是焦灼和忧虑,但在她的面前,还是努力

9、保持着一份轻松。她的儿子偷偷告诉我,若 检查结果不好,不要告诉她实情;只要是一线希望,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母亲。在我想着如何婉 转地告诉她的儿女 这样的状况时,她却敲开了我的 门。她微笑着说:“我不是来询问检查结果的,我的身体状况我很清楚。 ”我愣了一下,决定不再隐瞒 ,便点点 头说:“是的,情况不太好。 ”她依然微笑着说:“我想请求你帮我安排手术。 ”我再次愣怔,这样的要求并不理智。停顿了一下,我说:“也许保守治疗会更好一些。 ”“不!”她果断地说, “我要手术。可以做手术的是吗?况且,保守治疗的费用并不比手术低。 ”她忽然握着我的手说:“能够手术我还可以给他们一份希望,让他们相信我还有康

10、复的可能;若连手术都无法做了,他们一定会很 绝望,我不想他 们现在就 绝望。 ”这是我做医生的第 13 个年头,在此之前,我不记得自己遇见过多少病人,给多少病人做过手术,又给过多少病人无药 可救的绝望答案,也不 记得邂逅 过多少相互疼爱和不舍的亲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因为经历太多,我已 经不再随同他 们悲伤或感动,可眼前这个平静而憔悴的老人,还是让我难 以抑制地有流泪的冲动 一切都在走向结束,那是她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她心知肚明,但她还是用自己正在凋零的生命给孩子们最后一线希望。儿女们一直在努力地计划怎么瞒她,却不知道,母亲为了给他们短暂的希望,不惜额外承受一份身体的苦痛和折磨。十天后,她在儿女

11、的注视 下被推上了手术台。手术很顺利,但已毫无意 义。 转回病房的一个月里,每次去查房,我都会看到她的儿女在那里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这个在女儿口中一 辈子都不愿麻 烦人的女人,在最后的 时间里,尽情地麻烦着她的孩子们,耍小脾气,要求他们帮她翻身,给她唱歌、读报纸、做各种 饭菜背着孩子,她偷偷对我说:“ 让他们尽心尽力吧, 这样,以后我不在了,他们会因为这些付出而得到安慰,就不会太痛苦了。 ”半年后,她去世了。她的儿女没有太过悲伤,如她所说,他们付出了能够付出的一切,在母亲最后的时间里,用尽力气去 爱了一场, 虽然母亲的离开依然 让他们难过,但他们已经没有遗憾-因为尽力了。在对母爱的诸多诠释中,她

12、的表达方式 让我震撼。那是她生命凋零之前的最后一次盛开,以母亲的名义,开得那样饱满 、绚烂。13、在生命的最后,文中的母亲做了哪两件事情?她这样做的目的各是什么?(3 分)14、划线句 中的“偷偷”各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4 分)15、作为医生, “我” 已经历太多,可为什么“眼前这个平静而憔悴的老人,还是让我难以抑制地有流泪的冲动”?(3 分)16、文章发表后,网上多有转载。不少网友纷纷发帖留言。请你也跟帖发表自己的感想。 (3 分)网名“化蝶”:善待父母,免得为“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悔我的网名: 我的感想: 三、古诗文阅读(22 分)(一)(10 分)4【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13、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 祯 五 年 十 二 月 ,余 住 西 湖 。大 雪 三 日 ,湖 中 人 鸟 声 俱 绝 。是 日 更 定 矣 ,余 挐 一 小 舟 ,拥 毳 衣 炉 火 ,独 往 湖 心 亭 看 雪 。雾 凇 沆 砀 ,天 与 云 与 山 与 水 ,上 下 一 白 。湖 上 影 子 ,惟 长堤 一 痕 、湖 心 亭 一 点 、与 余 舟 一 芥 ,舟 中 人 两 三 粒 而 已 。 到 亭 上 ,有 两 人

14、铺 毡 对 坐 ,一 童 子 烧 酒 炉 正 沸 。见 余 ,大 喜 曰 :“湖 中 焉 得 更 有 此 人 !”拉 余 同 饮 。余 强 饮 三 大 白 而 别 。问 其 姓 氏 ,是 金 陵 人 ,客 此 。及 下 船 ,舟 子 喃 喃 曰 :“莫说 相 公 痴 ,更 有 痴 似 相 公 者 ! ”(张 岱 湖 心 亭 看 雪 )17、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 的一项是( )(2 分)A、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B 人 鸟 声 俱 绝 (消 失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但是) D 及 下 船 (等 到 )18、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4 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5、(2)莫 说 相 公 痴 ,更 有 痴 似 相 公 者 !19、甲乙两文划线的句子各写出了景物怎 样的特点?(2 分)20、细品甲文的“ 闲”和乙文的“痴”, 说说苏轼和张岱都是怎样的人?(2 分)(二)郑板桥开仓济民(8 分)郑 燮 ,号 板 桥 ,清 乾 隆 元 年 进 士 ,以 画 竹 、兰 为 长 。曾 任 范 县 令 ,爱 民 如 子 。室 无 贿赂 ,案 无 留 牍 。公 之 余 辄 与 文 士 畅 饮 咏 诗 ,至 有 忘 其 为 长 吏 者 。迁 潍 县 ,值 岁 荒 ,人 相 食 。燮 开 仓 赈 济 ,或 阻 之 ,燮 曰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上 有 谴 ,我 任 之 。”即 发谷 与 民 ,活 万 余 人 。去 任 之 日 ,父 老 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