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与古诗文教学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903453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人论世”与古诗文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知人论世”与古诗文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知人论世”与古诗文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知人论世”与古诗文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知人论世”与古诗文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人论世”与古诗文教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知人论世”与古诗文教学“知人论世”是说要读懂前人的 作品,就应该知晓作者 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应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被认为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的为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的论文研究方法。“知人论世” 的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知人论世”见于孟子。孟 子万章下说:“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天下之善士为不足,又尚论古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 上” ,“尚友古人”即倘若嫌与天下的善士交朋友还不满足,则可以进而上之与古人交朋友。但古人已死,所以要与古人

2、交朋友,就不但要读他们的诗书,还要了解他们在世时的行为事迹。只有既观其言,又观其事,才能比较准确地了解古人,从而决定是否值得与他们交朋友。这就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来使用,即“知人论世法” ,后人经常运用于文学欣赏、文学批评和文学作品教学。所谓“知其人” 是指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论其世” 是指应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这一注重客观事实,从多方面去把握作品的鉴赏和评论方法,对于中学古诗文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所云:“不知古 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知其世矣,不

3、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若不注意“知人论世”,妄论遽论古人之文,文学史上也闹出不少笑话。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咏史名作赤壁:“折戟沉沙 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 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诗由沉沙折戟想到赤壁之战,接着说明当时假如东风不给周瑜帮忙,必定魏胜吴败,大小二乔必被曹操所占。诗人通过二乔的命运喻示国家安危、社稷存亡,表现赤壁之战的意义,宋人许彦周却不问这些,在其所著诗话中讥讽杜牧:“社稷存亡,生灵涂炭却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注:对杜牧的贬称)不识好恶。” 许氏不了解诗人写作的意图及赤壁之战的背景与意义,以至对此诗产生了误解。鲁迅也非常肯定“ 知人论世 ”的

4、论文方法。鲁迅在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末定”草(七)中说:“ 世间有所谓 就事论事 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其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于说梦的。” 他在谈到陶渊明时曾说:陶氏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等寄兴田园的篇章,也写过“刑天舞千戚 ,猛志固常 在” 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如果 只看到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中的另一方面,则必然失之偏颇,所以他说:“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由此可知,没有对作者及其作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

5、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诗作的理解。中学课本只选了陶渊明诗文桃花源记、饮酒、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等归隐诗作,以致造成陶潜先生在学生的心目中,其形象永远是飘逸脱俗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产生这作品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阅读一篇作品,要是不知道它的时代背景,孤立地看,往往不易通过作品来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 是阅读分析文章时应掌握的一个重要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个方法,才能历史地、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家及作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诗歌文化,改朝换代频繁,兴衰成败荣辱恩怨催生了众多不朽的传世之作。这些作品离我们时代太远,如果不“知其人 ”“论其事”,就根本无法读懂作者的思

6、想。两派政治势力残酷斗争时,为避祸全身,有些作家的作品往往写得很含蓄。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情况,就很难把握作品的真意。如正始(魏齐王曹芳之年号)年间,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争夺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一些诗人畏祸避世,其诗歌也曲折隐晦,蕴藉含混,表现了正始之音所特有的风格特征。阮籍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 寐,起坐弹 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为何夜中不能寐?为何用“ 明月、清风、孤鸿、翔鸟” 来渲染凄清的气氛? 结尾何充满了忧思?不了解阮籍和曹魏集团的关系,不了解阮籍所处的背景,是很难弄明白这些问题的。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禹的儿子,

7、同曹魏集团关系密切,他不愿与司马氏集团合作,但又不敢公开反抗,于是在诗歌中表现为既忧伤怯懦,又隐晦含混。如果弄明白了这些问题,尽管阮籍的诗歌“言在耳 日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其诗歌的含义还是 能弄清楚的。杜甫有诗登楼“ 花近高 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盔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篆聊为梁甫吟。”对于这首诗的格调 ,历代诗评 家常以“ 气象雄浑”、“声宏势阔” 、“境界阔大雄浑”等字眼加以概括,笔 者以为这是 很不妥当的。其失误, 可能来自对历史背景的忽视,以致影响了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杜甫写作登楼之际,正逢唐王朝风雨飘摇、狼烟四起的多事之

8、秋,作为忧患意识一向深重的爱国诗人,面对“万方多难” 的危局,恐怕是很难“ 雄浑”得起来的。至于“描述山河壮观”,“ 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 远”之类的评赞,似乎更让人觉得有“ 言不及义”之嫌,“是则不 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 古人文辞也。”与杜甫同时代的李白其作品之思想内容、作品风格为何会与杜甫有如此大的差别呢?一个是浪漫主义的诗人,称“诗仙” ;一个是现实主义 诗人,其诗称“诗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家生存的社会现实存在种种复杂的因素,尽管社会背景差不多,但这些因素也会对不同的作家造成不同的影响。不同的家庭、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作家便会依据他们所接受的因

9、素,形成不同的思想结构,显示出不同的色彩形成大异其趣的风格。这也是古诗文欣赏与教学要注意的地方。另外,出于种种原因,作家有些话不便直说,往往在其作品中采取含蓄的手法。唐代诗人孟浩然虽布衣终身,但出仕的愿望十分强烈。733 年,张九龄任承相,孟浩然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写了临洞庭湖赠张承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独有羡鱼情。”作者想渡湖苦无舟揖 ,只好临渊 羡鱼。实际上作者的干诣之意是十分强烈的,用“欲济无舟揖 ”喻出仕无人引荐 ,用“独有羡鱼情”喻 出仕的愿望,但整首诗不露干乞之痕,写作技巧确是超人一等。如朱庆徐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

10、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不安心情,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王安石脍炙人口的诗句,大多数人都注意到了王安石锤字、炼字,“绿” 字如何用得巧妙,如果只看到这一点,是因为其并未真正悟得王安石当时之情感,当诗人第二次被起用为相,离开江宁时,感到十分喜悦,希望凭借皇帝的重用即所谓温暖的春风来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 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既写了 生机盎然的春景,又洋溢着奉召回京的喜悦之情。不知人论世,这一点从是很难体会到的。“知人”和“论

11、世”这两个方面互相独立而又紧密相联, “知人”必须从作家的家庭、身世、个性把握入手,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家不同时期不同思想风格的作品,才能更好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明白表现出来的思想以及隐含于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而作家的家庭以及个人生活的轨迹又不能脱离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为例,她生于名宦书香之家,自小便有诗名,十八岁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共同切磋诗文,研究金石,情趣相投,生活美满。四十四岁靖康难起,夫妇南渡避难,明诚途中暴病身亡,所带古玩珍藏亦丧失殆尽,她孑然一身,在辗转流离中度过了凄苦的晚年。这一切都可在她的词里得到印证。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写少女少妇生活,反

12、映了她对理想和情愫的追求。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事、景、情融为一体,全词活泼明快,风趣横生,洋溢着欢愉的情韵。后期的词反映了词人饱经风霜的凄苦和坚韧不屈的生活意志,或隐或显地寄寓着家国之痛,故土之思。最值得注意的是声声慢,但若你不了解李清照此时正值国破、家亡、夫死、物散等不幸的变故,你是不能准确理解开篇连下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如泣如诉,心神不宁,若有所失的妇人形态,接着通过把酒、望雁、看花、听雨等一系列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她的凄苦情怀,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 了得 ”词中抒写的愁,虽然是个人

13、 的愁,但如果联系词人所处的时代来看,其典型意义就在于个人遭遇与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息息相通。总之,“知人论世 ”对于古诗文教 学和文学作品欣赏,对 于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种一味抨击语文教学“五环节”的思想和作 法也是不可 取的,把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率迁怒于“ 时代背景介绍”、“作者生平介绍 ”等教学环节 ,亦是不妥当的。 周 振甫先生在50 年代初期便撰写了阅读作品要注意时代背景一文,深入浅出地阐解了“不认识作品的时代背景,就是缺乏历史的观点” 。参考文献: 孟轲.孟子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2003.206. 章学诚.文史通义 .

14、上海 :上海书店影印出版M,1988.81. 转引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 程修订二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44. 鲁迅.鲁迅 选集第六 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M ,2002.272. 鲁迅.鲁迅 选集第六 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M ,2002.266. 转引韩大伟 .知人论世披 文入情杜甫登楼诗新探J .杜甫研究学刊,2000,(2). 萧涤非,程千帆等 .唐诗鉴 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1. 参阅徐玉如 .论文学欣赏 中的知人论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1). 参阅熊立 . 语文教学与知 人论世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6). 周振甫.阅读作品要 注意时代背 景A.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1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