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ppt课件01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90077 上传时间:2017-01-16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窦娥冤》ppt课件01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窦娥冤》ppt课件01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窦娥冤》ppt课件01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窦娥冤》ppt课件01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窦娥冤》ppt课件01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窦娥冤》ppt课件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窦娥冤》ppt课件01(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 汉 卿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 关汉卿赵氏孤儿 纪君祥 精忠旗 冯梦龙 清忠谱 李 玉 桃花扇 孔尚任 汉宫秋 马致远 琵琶记 高则诚 娇红记明 孟称舜 长生殿清 洪 昇 雷峰塔清 方成培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 救风尘 关汉卿 西厢记 王实甫 看钱奴 郑延玉 中山狼 康 海 墙头马上 白 朴 李逵负荆 康进之 幽闺记 施君美 绿牡丹 吴 濂 玉簪记 高 濂 风筝误 李 渔 一 元杂剧是用北曲 ( 北方的曲调 ) 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 , 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 , 形成了

2、歌唱 、 说白 、 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 , 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 、 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 四折 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 ,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 楔子 。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 ,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 序幕 ;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 “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

3、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 , 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 。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 , 不能用套曲 。 宫调 , 即调式 , 相当于现代音乐的 调等 。 曲牌 , 是曲调的名称 , 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 如 窦娥冤 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 【 正宫 】 【 端正好 】 , 表示这一折自 【 端正好 】 以下各曲均属 【 正宫 】 。 杂剧角色分为末 、 旦 、 净三大类 。 每类又可分为外末 、 副末 、 冲末 、 大末 、 小末;正旦 、 外旦 、 贴旦 、 老旦 、 花旦;副净 、 二净等 。 其中正末为男主角 , 正旦为女主角

4、 。 此外 , 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 , 如驾 ( 皇帝 ) 、 孤( 官员 ) 、 卜儿 ( 老年妇女 ) 、 孛老( 老年男子 ) 、 洁郎 ( 和尚 ) 等 。 一般规定,一个剧本一个主角。以男主角为主的叫“末本戏”;以女主角为主的叫“旦本戏”。在剧本中不是主角不能唱,只有说白和动作。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

5、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戏曲种类: 40余种 京剧、晋剧、蒲剧、雁剧、秦剧、吉剧、豫剧 吕剧、淮剧、沪剧、越剧、婺剧、绍剧、徽剧 闽剧、赣剧、汉剧、湘剧、祁剧、潮剧、桂剧 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粤剧 昆曲、高腔、评剧、越调、彩调、梆子腔 二人台、龙江剧、黄梅戏、莆仙戏、梨园戏 高甲戏、采荼戏、皮影戏、滑稽戏

6、河北梆子、上党梆子、山东梆子、 河南曲剧、湖南花鼓 作者作品: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 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在南吕 一枝花 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 , 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 , 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 , 人物性格鲜明 ,结构完整 , 情节生动

7、, 语言本色而精练 , 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 窦娥冤 救风尘 望江亭 单刀会 等 。 其中 窦娥冤 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 , 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 , 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 “ 戏剧之父 ” 莎士比亚 , 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 1838年 窦娥冤 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 , 1958年 , 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 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 , 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 悲剧原型 山东省郯城县城东不远处,有一座高 20米、周长 150余米的孝妇冢,冢上芳草萋萋,四周松柏葱郁、冢前的石碑上刻记着一位

8、东海孝妇的事迹,冢中所埋的孝妇,就是我国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代表作窦娥冤中所塑造的窦娥艺术形象的生活原型。 据郯城县志记载:汉代东海郡郯城有一位年轻女子,结婚后不久丈夫就病死了,她不愿改嫁,坚持靠自己的劳动奉养婆婆,人们都称她为 “ 孝妇 ” 。后来婆婆也多次劝她改嫁,她都婉言谢绝,因为她知道若自己改嫁,年老的婆婆生活就要失去了依靠,这样过了十几年,孝妇就已经三十多岁了。有一天,她的婆婆对邻居们说:媳妇伺候我这样苦,又守着寡,等我老了以后,她无依无靠怎么办,我不能再这样连累她了。这不久,婆婆为成全孝妇上吊自杀了。听说老母上吊死了,她那已出嫁的女儿便到官府告状,说孝妇逼死了母亲,县吏便将孝妇捕

9、去,施以酷刑逼供,孝妇最后被屈打成招,当时有个当郡决曹的于公受理了这一案件,他得知孝妇敬养婆婆十几年,又经过调查断定孝妇的婆婆是自杀,于是如实禀报了。 但太守却不听于公的正确意见,坚持判孝妇死刑。于公十分痛心,他抱着卷宗在公堂上大哭,然后辞职回家,最后太守竟然杀了孝妇。恰好东海郡在此后连续大旱了三年,新的太守上任后,于公主动向他陈述了孝妇冤案,并说大旱的原因是因为屈杀了孝妇。新太守便杀牛率众到孝妇冢前祭典,并为孝妇昭雪,此时天空忽然下起大雪,此后三年这里风调雨顺。 斗转星移,东海孝妇的故事在民间越传越广,最后经历代劳动人民的口头加工,变成的最流行的说法是:孝妇在临死的时候当众说: “ 我如果有

10、罪,死而无冤,血当下流;如果有冤血当逆流,大旱三年。 ” 当孝妇被行刑时,一腔白血直冲云天,流淌成河,最后在郯城西南一地方汇成一大片水洼,被称为白血汪。白血汪面积至今达十亩,紧靠汪边的村庄因此而叫白血汪,直到五十年代那里才更名为白溪汪。至元代,戏剧家关汉卿便据此故事写成了其流传千古的悲剧窦娥冤。 四、赏读课文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1、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即: 押赴刑场 婆媳诀别 三桩誓愿 2、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

11、处,又是如何造成的? 冤, 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造成窦娥冤案的是 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3、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娥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 曲词中除了“冤”贯穿全篇外,还有 “怨”、“悲”、“恨” 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中,尤其是 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 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 的揭露 。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

12、怨 ”来体现的。 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 快活三 鲍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 悲 不自胜。 第三部分中,窦娥把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 “恨” 到了极点,又如何能发出如此誓言? 即如下表: 场面 情感 性格 点睛句 押赴刑场 鸣冤( 怨 )(高亢激越,怨气冲天) 刚烈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婆媳诀别 诉冤( 悲 )(如泣如诉,哀婉凄惨) 善良

13、三桩誓愿 发誓( 恨 )(感情如火,激荡如潮) 反抗 4、读剧本,看戏曲,一定要注意其矛盾冲突。问: 本折戏中,冲突双方是谁?能由此概括出本剧的主题吗? 从表面上看 ,冲突的双方是窦娥和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 其实, 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 ;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等人,而是整个社会的腐败吏治。 由此,本剧的 主题 可这样概括: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 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五、赏析“三桩誓愿” 1、窦娥临刑前发出了( )、(

14、)、( )等三桩誓愿。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2、运用了哪些典故?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 3、每桩誓愿窦娥的希望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第一桩: 希望: 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性格: 不屈服的性格 第二桩: 希望: 自己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应 性格: 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 第三桩: 希望: 上天能惩治邪恶 性格: 勇于反抗的坚强性格 4、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都能应验,问: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都 不可能实现。 作者所引典故,只是传说而已,而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笔下一一应验,难道真是天从人愿,用来证明窦娥的冤情的? 其实,这正是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这也正是本折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本折剧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六、人物形象分析 1、窦娥 坚强刚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