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东省初中语文毕业生学业考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898351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广东省初中语文毕业生学业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年广东省初中语文毕业生学业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年广东省初中语文毕业生学业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年广东省初中语文毕业生学业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年广东省初中语文毕业生学业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广东省初中语文毕业生学业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广东省初中语文毕业生学业考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9 页)机密启用前2014 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 文说明:1全卷共 6 页,满分为 120 分。考试用时为 120 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 2B 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 10 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人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 120 分。5考生务必保持

2、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24 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 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两章)(1 分)(2)客路青山外,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分)(3)口口口口口口口,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1 分)(4)归园田居(其三) 中,写陶渊明早出晚归,表现他闲适恬淡心境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 分)(5)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分)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

3、词语。(4 分)(1)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 yo ro。(2)我懂得了鸟儿如何筑巢,如何繁衍,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 qin x。(3)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xing xng jin ch。(4)她总是对人们微笑着,p b j di 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B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C. 垃圾广告、恶意插件、暴力游戏和八卦新闻等充斥着互联网,令网民不厌甚烦。D.“光盘行动” 、 “十面霾伏” 等词语

4、从众多网络新词中脱颖而出,获评 2013 年度十大新词语。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珠算“申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珠算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应该加以发扬和传承。 (将“发扬”与“传承”互换位置)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把“刻画”改为“描绘” )语文试题 第 2 页 (共 9 页)C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 (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

5、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材料。 (删去“为”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4 分)我喜欢旅行,喜欢在别人的思想里旅行。我想与陶渊明一起重访桃花源,想与范仲淹携手登临岳阳楼,(1) ;我想追随鲁迅先生去欣赏那蓬勃奋飞的北国的雪, (2) ,想跟随琦君女士去品尝那地道纯正的家乡的春酒二、(46 分)(一) (10 分)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6、:“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 分)(1)孰视之( )(2)臣之妻私臣( )(3)时时而间进(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人深,说服

8、力强。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二)(9 分)祁黄羊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孤可。 ”平公曰:“解孤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9 页)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9.下列各组句子中

9、,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解狐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C国无尉去国怀乡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 分)善 哉 祁 黄 羊 之 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11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 分)(三) (10 分)读书与境遇罗建军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境况和遭遇。人总是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科学地认

10、识读书的境遇,是人们不容回避的问题。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精神愉悦。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明媚,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的愉悦。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汲取新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 “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宽容的怀抱接纳你。 ”顺境中读书,关键是要确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同时还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平心静气,深思精进。顺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消除骄气,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地看待世界。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

11、抵砺磨炼,最终“鱼化为龙” 。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穿石”的韧性。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鹜。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

12、起变得躁动不安,很难静下心来读书。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态,书籍恰好具有这种功能。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丰富学识,增长智慧;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追求灵魂与人格的崇高。“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不断进步。(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12下列不能证明“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鹜

13、”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 分)A曹雪芹常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 ”的清苦生活,仍然自得其乐,坚持读书写作,终于完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语文试题 第 4 页 (共 9 页)B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常常手不释卷,有时在排队打饭或候车的喧嚣环境中还津津有味地阅读尚书 。C艾思奇在日本求学期间,课余时间别的同学常常唱歌跳舞,而他却一个人埋头读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D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长沙街头的菜市场读书,身边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他始终不为所动。1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作者善于引用名言,如“ 非宁静无以致远” 、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

14、这些名言既恰当地证明了观点,又增添了文采。B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围绕“读书与境遇”的关系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C读书的境遇因人而异,只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浮躁,坚持不懈,潜心读书,就能成就伟业。D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如果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就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自我。14如何理解第段“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4 分)(四) (17 分)怯儒安宁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霉宿的民

15、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何时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 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