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归纳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3.50KB
约14页
文档ID:2897938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归纳_第1页
1/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归纳专题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1、改革的分类◎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的原因(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⑥用人是否得当5、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6、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7、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专题二 梭伦改革【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一.历史背景(或原因):1.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缓和2.雅典的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梭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3.工商业奴隶主崛起,贵族政治腐败使得工商业奴隶主联合平民共同反抗贵族统治,梭伦改革成为必然 4、梭伦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雅典树立了较高的威望,成为首席执政官二.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三.时间:公元前 594 年开始四.措施:(一)经济领域:1.颁布“解负令” (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二)政治领域: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打击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特别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4.改革国家权力机构:①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②新设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③新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四.性质: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五.评价:1.积极性:①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雅典城邦的发展②扩大了民主的范围,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2.局限性:①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续存②财产对公民参政议政的限制③享有公民权的人数少六.指导思想:中庸之道——坚持对贵族和平民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七.特点:1.革命性——梭伦改革触及了土地占有关系,打破了贵族的专权,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 (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折中性——梭伦的“中庸”原则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八.补充:1.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真正确立公元前五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专题三 商鞅变法【课程标准】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时间:公元前四世纪中期 (前 356 年——前 338 年) 或秦孝公在位期间二.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封建制度逐渐代替奴隶制度① 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② 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③军事:战争频繁 ④文化:百家争鸣 2.商鞅变法的原因 ①诸侯争霸,为了富国强兵的需要;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三.商鞅变法的内容【指导思想:法家思想 宗旨(目的):富国强兵 】1.经济上: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③统一度量衡2.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3.政治上: ①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③制定秦律、轻罪重罚——有利于加强统治4.文化上: ①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②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四.商鞅变法性质:是一场最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五.特点:不畏权贵,严刑峻法六.总的评价:1.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变法中所确立的许多制度为后代所沿用;3.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七.商鞅变法评价 1.积极影响: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⑤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八.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2.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大无畏的精神3. 秦孝公的大力支持4.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障碍5.制定了顺应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6.改革者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7.用人得当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一.背景:1.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①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②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财政危机严重;军队战斗力低下2.庆历新政失败,原有问题得不到解决3.宋神宗即位后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二.时间:1069 年,宋神宗即位后,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约 1069——1075年)三.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四.措施:1.理财(富国):①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 ——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②募役法(百姓可以出钱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③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④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⑤市易法(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2.军事(强兵):①保甲法——维持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②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③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3.教育:①改革科举制度; ②整顿太学; ③惟才用人(选官制度)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五.结果: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本身也摇摆不定等等3.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