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赵世家【1】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9756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赵世家【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赵世家【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赵世家【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赵世家【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赵世家【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赵世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赵世家【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大师 :1理解赵世家生动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2积累学习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掌握一些重要文言句式。学习重点:1、如何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知识梳理:1、通假字: 1、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距:通“拒” 。阻拦2、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要:同“腰” 。3、韩厥告赵朔趣亡。 趣:急速,赶快。通“促” 。4、居无何,而朔妇免身。 免:同“娩” 。5、夫人置儿绔中。 绔:同“裤” 。裤子。 ,6、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文葆:绣花的襁褓。文:同“纹” ;葆,通“褓

2、” 。7、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见:同“现” 。显现。8、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 骜:通“傲” 。9、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 怫():倍,通“悖” ,背离,违背。离:通“罹” ,遭受。10、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语文大师 :同“剪” 。 文身:在身上刺花纹。文,同“纹” 。秫:同“鈢” ,长针。2、词类活用:1、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活:使动用法,使之活。2、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哀:为动用法,为、 、 、 、 、 、而哀。3、武愿苦盘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

3、去我死乎!苦:使动用法,使、 、 、 、 、 、受苦。3、一词多义: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副词,就是。即女也,吾徐死耳。 如果,假如。即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连词与则相同。那就。来即我谋。 靠近,走近。即遣兵三万以助备。 副词,立刻,马上。立孤与死孰难? 与、 、 、 、 、 、相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孰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熟,仔细。非然,孰敢作难! 谁,哪个。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本来。固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坚固。赵武啼泣顿首固请。 坚持,坚决。语文大师 ,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如果不是,如果没有。微 尘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地位低下,卑贱。微言大义 深奥、微妙。国胡以

4、相恤。 什么。胡 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 为什么,怎么。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 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请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 诸将请所之 请教,请示。 乃置酒请之 宴请。4、文言句式:1、朔为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河上。战“于“河上,省略句。于河上战,介词结构后置。2、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 判断句句式。难句翻译:1、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盘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语文大师 ”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

5、。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明确: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程婴说:“不行。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 ”于是就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世代不绝。2、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务以论德而约功也。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明确:我听说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成名。您既然考虑决定承受背弃风

6、俗的责难,那么就无需顾虑天下的议论了。追求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的人不找凡夫俗子商议。从前舜用舞蹈感化三苗,禹到裸国脱去上衣,他们不是为了满足欲望和愉悦心志,而是必须用这种方法宣扬德政并取得成功。愚蠢的人事情成功了他还不明白,聪明人在事情尚无迹象的时候就能看清,那么您还犹疑什么呢!3、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君,兄弟之通义也。明确:家事要听从双亲,国事要听从国君,这是古今公认的行为准则。子女不能反对双亲,臣子不能违背君主,这是兄弟们通用的道理。4、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语文大师 :治国有常规,利民是根本;处理政

7、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宣传德政要先从平民谈起,而推行政令就要先让贵族信从。5、公子成再拜稽首曰:“固闻王之胡服也。臣不佞,寝疾,未能趋走以滋进也。王命之,臣敢对,因竭其愚忠。明确:公子成再拜叩头说:“我来已听说了大王穿胡服的事,我没有才能,卧病在床,不能奔走效力多多进言。大王命令我,我斗胆回答,是为了尽我的愚忠。6、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于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8、。明确:地方不同使用会有变化,事情不同礼制也会更改。因此圣人认为如果可以利国,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于行事,礼制不必相同。儒者同一师承而习俗有别,中原礼仪相同而教化互异,何况是为了荒远地区的方便呢?所以进退取舍的变化,聪明人也不能一致;远方和近处的服饰,圣贤也不能使它相同。穷乡僻壤风俗多异,学识浅陋却多诡辩。不了解的事不去怀疑,与自己的意见不同而不去非议的人,才会公正地博采众见以求尽善。如今叔父所说的是世俗之见,我所说的是为了制止世俗之见。7、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地。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

9、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简、襄语文大师 ,臣敢不听命乎!”再拜稽首。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明确:如今有了骑射的装备,近可以使上党的地势更为有利,远可以报中山国之仇。可是叔父却顺从中原的习俗,违背简主、襄主的遗志,厌恶变服的名声而忘掉了鄗城被困的耻辱,这不是我所希望的。 ”公子成再拜叩头说:“我很愚蠢,没能理解大王的深意,竟敢乱说世俗的见解,这是我的罪过。如今大王要继承简主、襄主的遗志,顺从先王的意愿,我怎敢不听从王命呢!”公子成再拜叩头。武灵王于是赐给他胡服。第二天,穿上胡服上朝。这时武灵王才开始发布改穿胡服的命令。难点探究:1 赵世家被清人李景星称誉

10、为“通篇为长江大河用笔节节变化,有移步换景之妙” 。试以文中“赵氏孤儿”及赵武灵王的有关记述为例,说说本篇体现的“文气疏荡” “极奇肆文字”的艺术特点。明确:在记述武灵王时,司马迁详尽的记述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及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辞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的过程,让人物在反复激烈的论辩中,凸现这位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及其勇气和魄力。而讲述赵氏孤儿的故事,则以故事情节曲折,惊心动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来体现。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屠岸贾的奸邪残暴,无不跃然纸上。2 “赵氏孤儿”的故事,情节惊心动魄,时间跨越数十年,本文是怎样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详略不同的记述,以刻

11、画人物形象的?语文大师 : 没有正面写宫闱中的激烈冲突,通过前后两次占卜来暗示凶吉,交待矛盾冲突的激烈。在记叙上,详写人物之间的对话,如韩厥与屠岸贾的交锋,公孙杵臼和程婴为救孤的商讨。而对人物的具体行动则略写。视野拓展:1、文本剖析:在史记三十世家中赵世家是颇具特色的一篇。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二是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根据赵国的国情,大胆提出了胡服骑射的主张。实行这一主张,就要改变传统习俗,因而遭

12、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但武灵王对旧的习惯势力毫不妥协,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及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辞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司马迁对武灵王力排众议的记述是颇为详尽的,因为在反复论辩中,这位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及其勇气和魄力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当然,作者也记述了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强大的功效。我们从历史上已经看到,胡服骑射之功绝不仅仅局限在赵国,这一移风易俗的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司马迁虽然还来不及完全看到这些影响,但他却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武灵王的革新措施及不寻常,因而给以充分的肯定。这也正是这位伟大史学家的卓越之处。赵氏孤儿的故事由于戏曲和小说的传播,早已为人熟知。但最早记述这一故事的正是这篇赵世家 。司马迁通过这个故事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语文大师 。故事情节曲折,惊心动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屠岸贾的奸邪残暴,无不跃然纸上。但这个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学者们纷纷指责它并非信史,有人还作了很细致的考证。如果仅从史学角度而论,这种批评不无道理。但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文学杰作。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可能是作者虚构,或者是出自民间的传闻。以虚构或传闻为史实固然不合史法,但从文学角度而言,恰是很好的创作。如从根本精神来说,这个故事也并不违背历史的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