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学案01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9655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学案0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学案0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学案0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学案0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学案0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学案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学案0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1 新闻两则编写:江海霞 审核: 校稿:魏珊珊班级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单的新闻。2培养阅读能力,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重点难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2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第一课时资料链接1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

2、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 、 卜算子咏梅 、 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

3、级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2写作背景: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 21 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毛泽东同志满怀豪情写下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课时要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结合新闻知识学习第一则新闻。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溃退( 要塞( 阻遏( ) 锐不可当( 歼灭( 2解释词义。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 3学习有关新闻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 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 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 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5)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A 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单行标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

5、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 ,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 ,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B 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 1 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C 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D 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F 电头,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

6、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合作探究一、初步感知课文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读、讨论、交流。重点指导: 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控制” “封锁” “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二、整体把握课文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至 22 日 22 时地点:西起九

7、江(不含) ,东至江阴 1000 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 30 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 35 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35 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

8、22 日 22 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主体:从“20 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3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第一层(从“20 日夜起”到“已渡过 30 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21 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巩固提升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2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

9、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课后反思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第二课时课时要点1继续学习第一则新闻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3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 2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 3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的是 ,写得最略的是 合作探究1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2主体部

10、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 “20 日夜起”和“21 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

11、相承、紧密衔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 21 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3导语部分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请稍作分析。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 “百万” 、 “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 电头时间精确到“时” ,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 ,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 , “横渡长江” ,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

12、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九江(不含) ”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巩固提升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 都很泄气) ,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

13、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课后反思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