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学参考资料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9651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学参考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学参考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学参考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学参考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学参考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学参考资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结】人教必修 3 第 9 课劝学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 ,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 比喻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则直” 、 “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

2、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 , “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 , “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 、 “顺风而呼” 、 “假舆马” 、“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

3、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 、 “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 ,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 、 “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 、 “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 , “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

4、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 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2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

5、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 近, 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 、 “冰寒于水” 、 “*木为轮” 、 “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 ,如“蚓”和“蟹” 、 “骐骥”和“驽马” 、 “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 ,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 、 “顺风而呼” 、 “假舆马” 、 “假舟楫” ,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 、 “冰寒于水” ;“锲而舍之” 、 “锲而不舍” 。

6、有的先设喻,后引 出道理,如第 2 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 3 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 、 “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 、“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二、素材挖掘1孟子是博爱的。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仁心。他四方游说诸侯施行仁政。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家学派的“亚圣”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何其不易。但是他为天下万民,仍不屑努力与八方诸侯,无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终放弃了。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

7、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游说不遂他便退以著书,终成孟子 。2孟子十分讲原则。孟子为人很讲原则。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队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

8、“本心” ,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3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孟子的宽广胸襟注定了他要心忧天下,情系百姓。孟子其实不是圣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学者,普通的孟子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他哀民生疾苦,他乐国泰民安。孟子是寂寞的。曲高和寡,孟子的寂寞在与他站得比别 人高,看得比别人远,忧得比别人多。于是孟子便站在高岗上独自品味着孤独的寂寞。寂寞的孟子不甘于寂寞,他不断的在各国游说,他只是为了实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无饥色”的理想,然而在那个战乱纷纷的时代,孟子的理想是那样遥不可及。他不断地寄希望于各国君主,而那些醉心于战争的君主们却一次次将他的希望摔得粉碎。也许孟子在想:总有一天我会成功。那一刻,我突然

9、佩服起他那坚定的信仰来了。人,是不可以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便失去了生活的价值,孟子的信仰源于那颗博大的仁爱之心。孟子终究没有成功,他还是孤独的站在高岗上,品味着的孤独,坚持他的坚持,努力着他的努力。4我心目中的孟子是善良的。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这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有许多的进步意义。我心目中的孟子也是天真的。孟子游说于各国之间,游说于各个野心家之间,面对他们称霸的野心,统治的向往,征服的欲望

10、,孟子尽最大可能的以“仁”去感化他们,但是,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所以,毫无疑问,孟子也是很天真的。我心目中的孟子更是伟大的。虽然孟子的政治主张没有得到实践,但是他提出了较系统的修养思想体 系,这样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修养,今天的我们,还有多少人具有呢?他千年前所传授的教义,今天依然适用。三、素材储备1荀子名言集萃(1)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乐论(2)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 正论(3)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

11、明君所尊后也。 臣道(4)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君道(5)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 王霸(6)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7)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 王制(8)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无适也。身不肖而诬贤,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儒效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9)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 儒效(10)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 仲尼(11)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非十二子(12)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抴 ( 非相(13)短绠不可以汲深井

12、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以与及圣人之言。 不苟(14)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不苟(15)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 不苟(16)诚者,君子之所守业,而政事之本也。 不苟(17)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荣辱(18)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荣辱(1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劝学(2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2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2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23)君子博

13、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24)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2古代勤学名人故事(1)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 “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 ,发奋读书。 (2)苏廷吹火读书。 “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 (3)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 “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 (4)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 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

14、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5)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6)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7)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

15、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8)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9)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 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 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3古代劝学名言(1)世上岂无千里马,2)试玉要烧三日满,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4)青春须早为,5)盛年不重来,月不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