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9646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故都的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2【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

2、出的悲凉、伤感之音。4、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内容】课前预习1 容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字。见阳光课堂语积累:混混沌沌不远千里一叶知秋不能自已(和情不自禁、不由自主、身不由己区分)3 了解作者情况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 、 。诗人。 “ ”社主要成员之一,主编创造月刊 。1921 年完成了其处女作短篇小说 ,1923 年写了小说 和 。4 回顾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a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b 杜甫 无边路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

3、落清秋节 。d 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6 初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给生字和难读字注音,并标注在课本相应的位置上。 解释不明意思的词语,并做旁批。 7 用圈点、勾画、做旁批的方式再读课文,注意以下几点:在作者的笔下, “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在文章中勾划出来。 勾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 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 勾画出自己觉得精彩的句子,并想想精彩在什么地方? 8 理清思路 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第 1 课时课堂合作探究、2 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

4、的秋的特点。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2 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考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第 2 课时【咬文嚼字】(一)仔细阅读故都的秋 ,回答下列问题。第 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 _ _ _他这样做的原因是:_ _。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_ _。第 2 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 秋天,作者意在:_。第

5、 2 自然段中一个短语“半开半醉” ,是指_ 的最佳状态。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_的程度。第 3 自然段中的文句:“在南方每年过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些句子表达了_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_。“蓝朵”一词是_的意思。作者用这个词而不用别个词是因为_。“落蕊”的“蕊”字读音是( )第 4 自然段最后一句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是指_。文中“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的意思是_。第 4 自然段中有一段文字:“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这一段文字是写_。第 5 自然段中有“

6、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本文开头和它相照应的句子是_。在 11 自然段中“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枣子的样子”是_的颜色。这段文字:“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 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其意思是说_。“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段文字所用的比喻分别喻_。用一个成语概括 15 题句子中所比喻的意思:_ _我愿意把寿命和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句抒发了 【课堂小结与反思】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课后作业与练习】 1、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想念时,突出写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时的所见所闻

7、,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 )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地方的秋景。D写租住破屋时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2、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B 级)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

8、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 “物” “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3、 故都的秋一文描绘了北国

9、秋景。北国秋景,各处均有其特色,选出与下列五个景点 配伍最恰当的一项 a 夜月 b 钟声 d 柳影 e 芦花甲 陶然亭 乙 钓鱼台 丙 西山 丁 玉泉 戊 潭柘寺 Ad b a e c Be d c a b Ca c b d 在下面的两段文字里,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细细品味,做一些圈点勾画、评议赏析。a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 )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b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