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泉州市中考考试说明(语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896105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泉州市中考考试说明(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6年泉州市中考考试说明(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6年泉州市中考考试说明(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6年泉州市中考考试说明(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6年泉州市中考考试说明(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泉州市中考考试说明(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泉州市中考考试说明(语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 年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语 文一、命题依据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及福建省教育厅制订的2016 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语文) 为依据,结合我市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二、命题原则1在坚持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服务。2命题要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还要关注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3要重视考查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关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学

2、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体现语文学科特有的灵性和生气。4试题中要选用相当比例的课外语言材料,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状况。选文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5试题应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注意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潜能。三、适用范围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语文学业考试。四、考试范围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 年级)的课程目标。五、能力目标(一)积累与运用能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掌握常用字的音、形、义,具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正确运用常用词语(含成语) ;能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体味把握常见语法、修辞的表达效果(含标点符号) 。了解课文涉及

3、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默写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诗文 61 篇(7-9 年级)等。侧重考察语言知识在具体语境或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二)阅读1文言文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准确判断文言句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之、其、以、而、为、于等)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能根据语境翻译文言句子。2现代文现代文精读,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查;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理清思路、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阅读的水平,要从“形象、情感、语言”等方面考察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现代文略读,重在考查能否把握

4、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浏览能力的要求,重在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如西游记 、 水浒 、 骆驼祥子 、 鲁滨逊漂流记 、 简爱 、 伊索寓言等。阅读考查要注重语言材料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要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文要有难有易,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在阅读考查中,不能搞支离破碎的词句分析,不要以技术操作的测试来代替学生自主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宜把不属于阅读目标范围的题目编在阅读试题中。(三)写作写作的考查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规范、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文命题应力求富有新意,努力设计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试题,有利于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有利于学生展开

5、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作文命题还应注意减少学生套题的可能性。(四)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考查要求,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考查学生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辨析、筛选等能力。(五)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考查要求,重在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着重考查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六、考试形式、时间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由各设区市统一命题。试卷满分为 150 分,笔试时间为 120 分钟。有条件的设区市可进行听力测试、口语交际测试。七、试卷难度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试题易、中、难的比例约为 8:1:1,其中容易题难度值范围为 0.7 以上

6、、中等题难度值范围为 0.5-0.7、稍难题难度值范围为0.3-0.5。考试合格率达 80%。八、试卷结构1题型占分比例 选择题、填空、简答:5055%作文:4550%2内容占分比例 (1)积累与运用:约 10%(2)阅读:约 40%文学作品:约 15%议论文、说明性文章、新闻、非连续性文本:约 10%文言文:约 10%课外名著阅读:约 5%(3)写作:约 45%(4)口语交际:酌情考查(5)综合性学习:约 5%九、试题示例(一)积累与运用【例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30 年前, 700 余年的宋代古船抛却历史的尘沙与世人见面。见证了“泉州港”兴盛的古船,从此掀起史学届海外交通研究的

7、高潮。如今,这艘古船的陈列处泉州开元寺古船陈列馆大门紧闭。由于时间久远,专家正对古船老朽的部位进行检查,并进行杀菌和防腐处理。再过几个月,古船便会再次与公众见面, 地向世人讲述泉州古港的辉煌。(1)下列“陈列处” 、 “处理”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ch ch B. ch ch C.ch ch(2)找出并改正画线句中的错别字。 改为 (3)文段中两横线处应填写的词语是( ) 。A.沉静 一脉相承 B.沉陷 继往开来 C. 沉寂 一如既往(4)文段结尾处的句号可以改为 (标点符号) ,原因是 【答案】 (1)B (2)届 界 (3)C (4) 表示语意未尽,引人遐想古港的辉煌。 (

8、或:! 可以突出古船的骄傲与辉煌(对“古港辉煌”的热爱与赞美) 。【例 2】填空(每条横线上填写一句)愿驰千里足, (木兰诗 ) ,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夕阳西下, (天净沙秋思 )越明年, , (岳阳楼记 )半卷红旗临易水, (雁门太守行 )锦帽貂裘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心远地自偏(饮酒 )醉翁之意不在酒, 。 , (醉翁亭记 )【答案】送儿还故乡 君问归期未有期 见贤思齐焉 断肠人在天涯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霜重鼓寒声不起 千骑卷平冈 问君何能尔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二)阅读【例 1】(三)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县城小书

9、店韩浩月又看到那家小书店了。牵着我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买书,门口收钱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而柔顺的头发,面容清秀,露出温婉的气质,和我二十年前看到的那个书报亭的姑娘差不多,现在这个姑娘不会是过去那个姑娘的女儿吧?想起我少年的时候,这个书店还只是电影院门前的一个书报亭,那是整个县城除了新华书店、图书馆之外最有文化的地方了。那会儿我刚刚迈入文学爱好者的门槛,正处在阅读的饥渴期,但到这个书报亭买杂志,还是犹豫很久之后的事了。在去书报亭买杂志之前,我一直都是在图书馆阅读免费的报纸和杂志的。图书馆很小,报纸和杂志就那么多,通常只用一天的时间,感兴趣的报刊就读完了。没东西可读的日子,总是有点儿难过。想

10、去买本杂志来读,可觉得它们的定价实在是贵呀。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帮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报月刊 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稍稍去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次早来几天吧。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开了。所以,我常一直远远地望着书报亭。在每个月当中的几

11、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我仔细回忆了一下,除了有人来买杂志,其余的时间她都是埋头在一本杂志或书里,仿佛阅读才是她的工作,看守书报亭是额外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她记不记得我。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离开家乡数年后,重新再看到她时,她的眼睛一亮,似乎想和我说句什么话,但最终什么都没说。作为我在家乡的牵绊之一,这个书报亭寄托着我的某些感情,这些感情和梦想有关,和未来有关。因此,在离开县城的前一天,我像往常那样去了

12、那个书报亭。这次我没有买书,只是静静地在那儿看了一会儿。她也一直静静地读着书。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记得当时是什么心境,也许什么情绪也没有,只是前来完成一个简单的告别。在离开家乡的最初五六年,我每次春节回家都会到书报亭那里去待一会儿后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书店,我在书店里翻几本书,消磨上一小段时光然后离开。在书店门口收钱的有时还是那个姑娘,有时则是一位老大爷。我是一个陌生的客人,没人知道我内心静静流淌的情感。2012 年秋天,我牵着小侄子的手离开那家书店,手里拎着厚厚的一摞新11书。 星星诗刊等已经买不到了,文学类书籍也被教辅类书籍挤到了一个角落里。离开书店的时候,心情仍然是平静的,曾

13、经的一点点惆怅也消失了。书店在我心里,已经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那个曾驻在我心里的书报亭,已经成为永远而恒定的过去式。(选自作文通讯锦瑟2013 年第 2 期,有删改)1. 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 2012 年秋天, “我”带小侄子去买书少年的时候, 离开县城的前一天, 离开家乡最初五六年, 2012 年秋天,带小侄子离开书店。2.按要求回答问题。 第段划线句子中,作者“犹豫”的原因是什么? 二十年的时光,人们对待文学阅读的态度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人们二十年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3. 请结合描写的相关知识,品析第段“我会用水和香

14、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把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 4. 二十年,书报亭变成了书店。 “我”对现在的书店和曾经的书报亭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分别简析。 5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我”的两个特点。【答案】1.“我”读书买书的经历 简单告别书报亭和姑娘 每次春节回家都到小书店消磨一小段时光(每空 2 分)2.觉得书报太贵。 觉得报亭的姑娘很有文化,而“我”是个杀猪的帮工,与她的世界相隔得太远(或“觉得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足以把我与报亭姑娘远远隔开” ) 。 如果稍稍去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 星星诗刊 等已经买不到了,文学类书籍也被教辅类书籍挤到了一个角落里。3.通过“洗” “换” “递” “接” “翻”等动作的细致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我”对阅读的虔诚和痴迷。 (答“热爱” “如饥如渴” “急切”也可)4.现在的书店,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 “我”的情感是平静的;而书报亭成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