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指导《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教案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9540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写作指导《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作文写作指导《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作文写作指导《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作文写作指导《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作文写作指导《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文写作指导《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写作指导《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写作指导习写得充实【作文写作指导】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训练目标】1、运用动人的语言描写亲情,捕捉丰富的细节表现亲情。2、让学生理解何谓文章的充实,并掌握怎样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起来的方法。课前热身【知识链接】亲情,有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则永不褪色的话题。有人这样形容亲情: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我说,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她的本质是关爱,是母爱、父爱、手足之情、血脉之亲、长者对幼者的疼爱我们不必用任何事物去比拟,也不必用任何词句去修饰,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亲情是世界上最真诚、最温暖、最珍贵的

2、情感,它伴随着我们的生命历程,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像阳光一样照耀在我们心灵的深处。没有亲人的关爱,没有亲情的温暖,生命将是多么荒凉!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亲情的感受会逐渐细腻、深刻。自觉地去体察生活,丰富人生,培育情感,为写作文打下感情的基础。“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属于如何安排作文的内容问题。内容充实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高考作文的灵魂。孟子说:“充实谓之美。”古人写文章,讲求“凤头、猪肚、豹尾”。其中的“猪肚”就是强调文章内容要充实。何谓文章内容的充实?内容充实,是指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材料丰富,指文章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富,血肉丰满。写记叙文,要求情节生动,人

3、物性格鲜明,场景描写突出;写议论文,要求论据丰富而典型;写说明文,要求资料丰富。总之,要力避作文内容陈旧单一、论据苍白无力、资料匮乏的弊病。形象丰满,指叙事类作文中能够塑造出具体可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做到既能绘声绘形,又能传神,使人物形象有独特的性格、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能真实自然地站立起来。【读写体验】1、阅读下面的片段,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父爱”并做到内容充实的?父爱(片段)小时候,父亲对我很严厉,放学回家,我刚跨进大门,父亲就喊道:“作业!拿来!”,等我战战兢兢地候他看完作业,他又赶快把我赶进房间,摆好桌子、凳子,让我继续坐下写他要求的作业,他自己则也搬张凳子拿张报纸,远远地坐在房间门口

4、,心不在焉地看,眼睛一会儿转我作业本上,一会儿转到报纸上。窗外,小朋友们欢笑着走过,我心乱如麻,回头看看父亲,他正严厉地看着我,什么也不说,我只好低下头,专心写起作业来。答案:父爱是威严的,父爱是伟大的。作者通过语言(作业!拿来!)、动作(“赶”“摆好”“搬”“坐”)、神情(“心不在焉”“严厉”)等细节描写,写出父亲对自己的关爱。感情真挚。2、请以对“亲人的思念”为中心,写一个内容充实的小片段。感情要真诚,描写要细腻。例文:高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叮叮”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

5、根本听不到!“喂?秀,是你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课堂导写【技法指导】1、文本借鉴有谁不想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光宗耀祖?但是中华民族向来奉行“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在“高官厚禄”与“孝”不能兼有时,李密毫不犹豫地舍弃高官厚禄,选择孝敬自己的亲人。由此可见,亲情是第一位的。陈情表一文是一篇讴歌亲情,写得非常充实的文章,那么本文是如何做到写得充实的?陈情表一文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古文观止对陈情表这篇文章的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

6、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多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可见刘氏的辛苦。这是作者直接抒发对祖母的感恩之情。(选取典型的材料,直接抒情)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的时候只有李密来服侍照应。刘氏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这里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环境里,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境况。这是写自己在特殊的情况下对祖母的感情。(描述具体

7、形象,表达情感)同时第二段作者表明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运用反衬手法,深化情感)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最后,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提出这次上奏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而后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的,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这样,全文满溢着充沛的感情,显得情真意切,李密对祖母的孝情也就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而晋武帝自然也就无话可说。文章内容自然也就充实了。2、写法总结对亲情的表述,

8、容易泛泛而谈,没有细节、没有事例,只表述自己对亲情的认识或对亲人的感谢之情。所以在讴歌亲情时,要注重事例的表述、注意细节的把握。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内容充实呢? (1)注重联想,把握情感要把真情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注重联想,通过联想回忆过去发生的故事,体验当时的情感和现在的思想等。联想是指由某人、某事物引发想起相关的人或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写作时,展开联想,就会有许多材料集中在大脑里。联想注意与眼前的人、事、物相关联,然后由实而虚,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2)注重细节,描摹真情细节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例或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细节要经过精心的选择,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表现人物的

9、性格,显示人物的思想,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3)抒发真情实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庄子的这句话放到写文章上就是说,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是发自肺腑之言,不虚假,不“伪情”,不表言不由衷的情,不说虚情假意的话。其实,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充满人文关怀,有活泼的个性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表现:选取典型的材料,抒发真情实感。作文如做人,要朴实,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典型的事例,挖掘出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意义学会关注生活,用生活的实际表现人物,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描述具体形象,表达情感态度。文章应该是通过具体可感的描写、议论、叙述等手法,

10、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把自己的情感准确表现出来。写人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助人、事、物、景、理表现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写熟悉的生活,抒发真实的情感。生活的真实才是感人的,虽然文章不排除虚构,但虚构和虚假有着本质的区别,虚构事对真实生活的再创造,而不是胡编乱造。(4)注重场景描写 场景指场面和景物。场面主要指叙事性文章中在一定时间、地点、场合下发生的与人物、情节有关的画面。场面描写是对一定场合出现的众多人物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包括自然景物、人物活动等静景和动景。景物描写是指对与人物发生直接关系的外界环境的描写,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创设环境气氛,渲染人物情感,推动故事情

11、节发展,显示时代特征、季节特点等。【升格研讨】1、 病例诊断原文呈现问题诊断牵挂姨奶奶去世了。奶奶坐在门前,呆呆地望着窗外,表情非常凝重,她一次次失声痛哭,泪水也一次次地从脸颊上滑落。这一噩耗让奶奶的心情变得非常沉重。她总爱在阳台上独坐,一句话也不说,目不转睛地望着外面,不知在想些什么。以前,我一直和姨奶奶用电话保持联络。她也总是通过电话亲切地询问我的饮食起居,那微弱无力的声音似乎告诉我们,她的生命已快走到了尽头。姨奶奶的去世,对于自小就与她相依为命的奶奶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你姨奶奶又寄枣儿来了,上次的还没吃完呢!”奶奶边整理那袋红枣,边嘟哝着。那满满一袋红枣,是姨奶奶生前最后一次寄来

12、的东西。河北沧州的姨奶奶家,种了许多枣树,收了枣子,她总是先把最好的枣子挑出来,装成包裹寄到我家。每次收到包裹,奶奶总是非常高兴,抱着袋子说个不停:“怎么又寄来了?这次又是这么多,什么时候吃的完呀!”我们就围在她的身边,争着抢着要红枣子吃。奶奶打开袋子,哇,那一粒粒饱满圆润的枣子红彤彤的,真好看啊,映得奶奶的脸也红润起来,笑容满面。她兴奋地用手在红枣里搅过来搅过去。这枣儿里,大概载满了姨奶奶对奶奶的牵挂吧。“奶奶,你坐累了就去歇歇吧!”但她始终低垂着头,不答理我,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突然,奶奶斩钉截铁地说:“我得去一趟,我得去送送她。我要是作者先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如果换一种方式开篇是否更有吸引

13、力?这段文字中的“呆呆”“凝重”“沉重”“目不转睛” “失声痛哭”等词语,使用是否准确精当?这段文字部分语言表述不准确。此处对故事的叙述比较平淡,是否可以通过更细腻的描写展现牵挂和温馨?此处刻画的老人形象,是否有点夸张?能给人真实感吗?不去,就再也见不着她了。我想着她,她也在想着我呀!”话没说完,奶奶又已失声痛哭,泪水再次从脸颊滑落。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我想,奶奶和姨奶奶之间的牵挂就是这样的吧。是否可以由无形的牵挂想到有形可感的具体事物,使虚有的感情具体化?2、升格路径注意确定一个主题,设计情节,场面,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可把曾经有过的情景,有过的感情放到一个事情上来

14、写,一定有真情。注意详略安排,注意何处用叙述,何处用描写。学会细节描写,如环境的烘托、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文章开门见山,作者先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如果换成题记方式开篇会更有吸引力。可仿用苏轼的词改为“晓来雨过,往昔何在?一池萍碎,春意三分,二分牵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定下文章感情基调。创设环境,材料丰富。这段文字中的“呆呆”“凝重”“沉重”“目不转睛”等词语告诉读者,姨奶奶的去世让奶奶承受了巨大的打击和压力,这些词语也真实地反映了奶奶的状态,但总给人一种绘形、绘神不到位的感觉。可把“呆呆”改为“怔怔”, “沉重”改为“悲痛不已”;删去“凝重”一句。老年人的感

15、情往往是内敛的,“失声痛哭”很明显和整段文字的风格不一致,可改为“她眼里始终噙着的泪水”。用词要准确精当,感情要真实。这段文字饱含深情,但部分语言表述不准确,如第一句给人非常生硬的感觉。姨奶奶应该是亲切的、病态的,对人充满关爱的。语言表述要柔和,话语里要充满对姨奶奶的敬重、思念。此处开始明确提出“牵挂”的主题,作者让“红枣”成了牵挂的媒介,借红枣传达出了浓浓的牵挂之情。但对故事的叙述比较平淡,此处可以通过更细腻的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等)展现牵挂和温馨。此处作者仍在通过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个经过几番心理斗争最终决定去送送姐姐的肝肠寸断的老人的形象,但表述似乎有

16、点夸张。 “奶奶不搭理我”一句可删去,“斩钉截铁”可改为“执拗”。人物形象刻画要真实。篇末再次点题好。但结尾要余韵悠长,豹尾的力度要显示出来。由牵挂可以想到风筝的线绳,想到瓜豆的藤曼。牵挂是无形的,把无形的转化为有形的;姨奶奶的离去,就像枣儿不再红润,不再饱满一样。虚有的感情具体化。附:升格作文牵挂晓来雨过,往昔何在?一池萍碎,春意三分,二分牵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题记奶奶坐在那里,怔怔地望着窗外,那湛蓝的天空,被洗得一尘不染。前天的噩耗,让奶奶的心情仍悲痛不已。她总爱在阳台上独坐,望着外面,不知在想些什么。但我知道的,是她眼里始终噙着的泪水。以前,姨奶奶总是通过电话亲切地询问我的学习和生活,只是那声音有些微弱无力,现在想来,那声音就是一种预兆吧,昭示着她的生命已快走到了尽头。当死神的脚步最终无法遏止时,对于自小就与姨奶奶相依为命的奶奶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这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