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8.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湘教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951475 上传时间:2018-01-21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8.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8.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8.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8.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8.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8.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8.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湘教版)(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考纲解读】1.了解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3.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1)背景,_、资源危机和_等问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球提供_的能力和环境的_都是有限的。若沿用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人类最终将因资源枯竭、生态失调、_而陷入绝境。(2)行动纲领:_。,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自净能力,环境恶化,21世纪议程,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概念:既满足_,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_构成危害的发展。 (2)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

2、持续能力、_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当代人的需要,自身需求的能力,社会公正,(3)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_和_,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资源,生态环境,(4)基本观念,思维升华为什么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答案: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人口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给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资源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许多重要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的1/3,且我国资源利用率低,因经济发展迅速,对资源的需求量大,使得我国长期存在着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环境问题。一些不合理的生

3、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使得我国的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发展中大国.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综合国力有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1)积极影响:协调人地关系的_措施。(2)紧迫任务: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把各个地区的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根本,之内,减轻人口对_的压力,协调_、_与发展的关系.2转变发展模式,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环境,生产规模,消费水平,高消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清洁生产,环境压力,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产资源,治理水土流失,土壤污染,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合理利用,60%,40,水资源污染,水污染,过度捕捞,伏季休渔,4协调

4、人地关系,从我做起,社会经济发展,长远,发达国家,后代人,公众参与,环境教育,环境意识,点拨: 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原则和途径可以有效解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但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注意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考点1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知识精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在反思所面临的严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后提出的,其内涵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对内涵即四个观念可从下面的角度理解。,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仍是“发展第一位”,即发展的观念,2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即环境的观念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因此,环境保护是基本目标。,3

5、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依赖世界各国共同的努力,即公平的观念不仅是代内区际间要公平,不能互有损害,而且代际之间也要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生存和发展为代价。,4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也需依靠相互尊重,即权利的观念人类与环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富有人群与贫穷人群,不论哪一部分,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学以致用1从“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到“哥本哈根会议”,再到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坎昆会议,某一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人类的关注。据此回答(1)(2)题。,(1)下列漫画蕴含着不同的环境问题,其中与材料描述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是(),(2)哥本哈根会议讨论的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人类的关注,这体现

6、了可持续发展的()A发展的观念B环境的观念C权利的观念 D公平的观念,解析:第(1)题,材料中描述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选项中的漫画A与水资源短缺有关,B与水污染有关,C与全球变暖有关,D与植被破坏有关.第(2)题,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人类对这一问题的普遍关注体现了环境的观念。答案:(1)C(2)B,考点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知识精析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2.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3.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学以致用2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

7、,完成(1)(3)题。,(1)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D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该产业设想对农业的影响是()A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B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D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3)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A北方的退耕还草B湖区的混合放养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8、,解析:第(1)题,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及深刻的环境危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庞大的人口压力。第(2)题,该构想图能够促进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减轻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改进农业生产结构,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第(3)题,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完全符合循环经济模式,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而A、B、C三项尽管也符合保护生态、充分利用资源的生产原则,但不能做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答案:(1)C(2)B(3)D,考向可持续发展,(2011高考安徽文综卷)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

9、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 完成(1)(2)题。,1耕地2居民地3湖泊,(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思路点拨】从“辽宁西北部某地”这一条件可以看出,该地靠近内蒙古高原,处在农牧过渡带,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从19792005年耕地挤占了大量湖泊,湖泊面积减小。湖泊面积减小,空气湿度会明显减小,水生生物物种会减少,干旱、洪涝的频

10、率,会增加,故B、C、D项错误;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次生盐渍化会加剧。该地处在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带,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不适合发展基塘生产,也不适合发展水稻种植和大牧场放牧业,而应该退耕还湖,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标准答案】(1)A(2)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用变化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辽宁西北部”以及数字变化是解题的关键,从全新角度考查考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题目新颖,难度较大。,(2010高考浙江文综卷)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

11、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收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注:1995年全国为100.0(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思路点拨】第(1)题,由图可知,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的总趋势是明显的上升,图中上升速度较快的支持系统是智力

12、、发展和社会三大支持系统,它们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升的主要驱动力。本题考查的是读图能力。第(2)题,可根据图中各支持系,统变化曲线的特点分阶段总结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特点。就农业角度分析,要依据试题提供的资料,从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和农业政策调控等方面说明。第(3)题,由图中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曲线不难看出,相对于其他曲线,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缓慢,且先降低再在低水平上保持稳定。分析原因时要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着手。,【标准答案】(1)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2)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较快上升,2004年后平稳发展。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

13、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3)变化缓慢,近几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原因: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命题立意】本题取材新颖,通过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考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令人耳目一新。考查读图分析、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描述、阐释地理问题的能力。,分析近三年课改地区的高考题可知,高考中针对本讲的命题有以下特点:1结合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观念是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式。,2从命题角度来看:以示意图、关联图、坐标图和统计图等为载体,对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进行考查是近几年最常

14、见的命题方式。,3从考查能力来看:通过提供新概念和各种图表资料,注重对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迁移能力和教材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下图为生活质量与GDP和电力消耗指数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均GDP越高,生活质量越高人均电力消耗指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人均GDP在30006000美元时,生活质量有所下降人均GDP在30006000美元时,人均用电指数呈下降趋势,ABC D解析:选B。图中人均GDP在30006000美元时,生活质量有所下降;人均电力消耗指数越

15、高,生活质量越高.,2此图给我们的启示有()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它在发展中产生,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环境问题,因此我们要边污染边治理人均电力消耗多,生活质量就高,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A BC D解析:选D。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2010高考广东文综卷)大气污染与使用能源的种类密切相关。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34题。(双选),3关于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正确的叙述是()A广东省以煤炭最小B福建省以薪柴最大C江苏省以薪柴最大D北京市以秸秆最小,4减少我国农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有()A发展沼气 B开采小煤窑C利用太阳能 D种植薪柴林,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二氧化硫污染的贡献率,广东以煤炭最小,福建以薪柴最大,江苏以秸秆最大,北京以薪柴最小。第4题,发展清洁能源是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答案:3.AB4.A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