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12高考备考会之第41题备考策略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1.50KB
约7页
文档ID:28935891
012高考备考会之第41题备考策略_第1页
1/7

012 高考备考会之:第 41 题备考策略华师一附中 陶 涛一、所谓 SOLO 分类理论1.SOLO 分类理论是在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有阶段性,从低到高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思运阶段、具体思运阶段和形式思运阶段,不同的阶段间有质的飞跃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澳大利亚约翰·彼格斯教授形成了他的理论: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与这个人总体的认知结构是没有直接关联的一个人的总体认知结构是一个纯理性的概念,是不可检测的,称之为“假设的认知结构” (HCS) ,而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却是可以检测的,称之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英文缩写为 SOLO) 2.认知发展的基本阶段和回答层次描述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最小年龄SOLO层次 1 能力 2 思维操作 3 一致性与收敛形式思运(16 岁以上)抽象扩展结构最高:问题线索+相关素材+相互关系+假设演绎与归纳;能对未经历的情景进行概括结论开放,可以容许逻辑上兼容的几个不同解答概括型具体思运(13-15岁)关联结构高:问题线索+相关素材+相互关系归纳;能在设定的情景或已经经历的经验范围内利用相关知识进行概括在设定的系统中没有不一致的问题,但在系统外可能出现不一致中级具体思运(10-12 岁) 多点结构中:问题线索+多个孤立的相关素材只根据几个有限的、孤立的事件进行“概括”由于基本只注意孤立的素材而使回答收敛太快,从而导致用同样的素材得出不同结论初级具体思运(7-9 岁)单点结构低:问题线索+单个相关素材只能联系单一事件进行“概括”没有一致的感觉,迅速收敛,只接触到某一点就立刻跳到结论上去,因此结论非常不一致前思运(4-6岁)前结构最低:问题线索和解答混淆拒绝,同义反复,转换,跳跃到个别细节上没有一致的感觉,甚至连问题是什么都没弄清楚就收敛了二、可设置题目情境及应对策略1.根据提供的信息(原始材料)得出结论2007 年上海 36 题阅读下列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第三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问题:你认为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 (9 分)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第二层次:仅给出结论,未利用任何材料进行论证第三层次:给出结论,并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第四层次:利用材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证第五层次: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论证感悟:这类题往往是问某历史现象是怎么样解答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完整解读,剔除干扰或不必要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检、归类,结合课本知识,尤其是阶段特征,拿出比较理性的结论不建议高中生用简单的好或坏、对和错等结论,因为这种类型的题,材料一般不会是单向的要达到第四、第五层次要求,辩证地看问题是必要的比如,本题转换成常规问法“通过 19 世纪中期工人阶级的生活状态说明工业革命在社会生活方面影响。

”类似问题举例: 1938 年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 20 世纪初中国报业的发展情况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 唐后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战国时期的商人(或者文士)地位 20 世纪 70 年代西欧民众的社会关注热点2.对历史事件进行价值判断2009 上海 37 题:1906 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

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 年的上海:会审公廨—— 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15 分)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从中西双方的司法体系的差异与冲突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从西方国家对自己和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来进行分析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题·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2010 上海 37 题 一份对外“和约”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 “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

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问题: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 分)答案 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 (13--15 分)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答案 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8--12 分)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

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答案 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 (3--7 分)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 ;“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答案 4:找出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1--2 分)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和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0 分)感悟:是与非、黑与白,这种类型的题,到二、三层次不难,很难达到第五层次要达到第四、五层次,还是需要辩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史观的更新,因此建议用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观念做训练此外,对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可以专门就抽象扩展结构的层次要求作指导,首先就题目中的所涉话题的“标准”作辨析,再就话题结合史实展开 南北朝时期的正统地位之争  明末清楚对传教士的排斥  国民政府十年建设成就评价  李鸿章外交主张的认识  战后日本保留天皇制  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现代化历程中的问题认识3.协调不同来源素材之间的矛盾冲突2008 年上海 37 题1789 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

对针对这份宣言,1791 年女作家奥普兰·德· 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9 分)材料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材料二:第一条:女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只能根据对公益所做的贡献来评定 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女人和男人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尤其是反抗压迫权第三条:国家的主权的本原,实质上存在于由女人和男人联合而成的国民任何团体和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根据以上材料,评价 1789 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9 分)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第一层: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第二层: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进行论述。

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指出了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第三层:能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明确指出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列举了人的不受侵犯的权利内容,如自由、财产、安全,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和主权在民的原则等第四层: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论证了自由、财产等人的权利的几项内容,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国家主权与人的权利的关系等,但为什么在人权宣言之后还要发表一个“妇女人权宣言”呢?这表明人权宣言本身还是有缺陷的,它没有在内容中提及妇女的权利,因此妇女人权宣言针对人权宣言的条文特意用了“女人和男人”来加以补充第五层:利用材料综合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充分论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