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8933769 上传时间:2018-01-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 -2011 届 高 三 年 级 第 一 次 四 校 联 考 语 文 试 题命题:康杰中学 临汾一中 忻州一中 长治二中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卷(阅读题,共 70 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势利的“趋”文士其对“趋”字作字形分析,不难发现“走”为其表义符号。与字形构成相符, “趋”字本义则为“走”(说文)。古人所谓“ 走”,也就是我 们现在所说的“ 跑”。然而, “趋”在汉语中,特别是在古代汉语中,又有“攀附

2、 权贵”之类的意义。比如 “趋势”,即表示 “趋奉权势”, 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 游利为先。 ”“趋附”,也就是今日所谓“趋炎附势”,干宝搜神记卷一:“(孙策)因此激怒,言: 我 为不如吉耶?而先趋附之。 ”其他如“趋拜”“ 趋陪”“趋媚”“ 趋迎”“趋奉”等古代熟语 中的“ 趋” ,也都蕴含着此种意义。对“趋”字意义的这种变异,似乎可以作一种相当简单的理解,即其“攀附”意义就是由其本义“走”直接引发出来的,也就是说“攀附”被视为一种特定的“走”。然而, 这种不求甚解之解无疑是很危险的。要作出科学的解 释, 应该对于“趋”这种行走方式在古代社会的文化意义进行一番深

3、入的探究。在古代社会, “趋 ”并不是一种普通的行走方式,而是卑贱者见尊贵者、 权势者的一种特定的行走礼节。 战国策赵策中记载触龙进谏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从中不难发现,官至左师的触龙见到太后也是要“趋”的,虽然脚不方便(病足)也不可免去这一礼节, “趋”得慢了(徐趋), 还要道歉(自谢),足 见“ 趋”这种礼节的重要性。 左传 成公十六年中记载:“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 ”所谓“ 趋风”,即快趋如风。以快趋如风表敬,正与触龙“徐趋”而“ 自谢”形成对比。萧何被刘邦赐准“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则 是因为他对汉室具有特殊

4、的功勋而获得了特权。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趋”这种行走礼节在古代社会中非同寻常的意义。由此,我们不难领悟,正是因为“趋”曾经具有敬奉权贵的特殊功用,并在先民心理上造成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 -了深刻的影响,进而致使他们 将“ 趋”与攀附权贵联系了起来。这种心理意识表现在语言文字上,便使“趋”字具有了“ 攀附权贵 ”之类的意义。(字脉撩起汉字的面纱第 131 页)1对文中第二段画线的“不求甚解之解”所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对“趋”字意义的变异作一种相当简单的理解。B “趋”字的“攀附”意义就是由它的本义“走”直接引发出来的。C “趋”这种

5、行走方式是一种普通的行走方式。D “趋”是卑贱者见尊贵者、权势者的一种特定的行走礼节。2引文是为了证明观点的。下列本文中引文和被证明的观点,不匹配的一项是( ) (3分)选项 引 文 被证明的观点A 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趋势”即“趋奉权势”B(孙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吉耶?而先趋附之。 ”“趋附”即“趋炎附势”C(触龙)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趋”礼重要D 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 快趋如风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3 分)A含“趋”的古代熟语,如“趋拜” “趋陪” “趋媚” “

6、趋迎” “趋奉”等,都蕴含着“攀附权贵”的意义。B本文从两个角度阐明了“趋”这种行走礼节在古代社会中非同寻常的意义。C “不求甚解之解无疑是很危险的”一句中“危险”指的是误解“趋”在古汉语中“攀附权贵”的意义。D因为“趋”一直具有敬奉权贵的特殊功用,并且在先民心理上造成了深刻影响,进而致使他们将“趋”与攀附权贵联系了起来。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 尝与布游。 穷困, 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3 -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 卖,

7、 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 虏布。梁王彭越 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已而 枭彭越头于雒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 ”布从齐还 ,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上召布,骂曰:“若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趣亨之。 ”方提趣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 ”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 间, 项王所以不能遂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 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 则汉破,与汉而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

8、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亨。 ”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布乃称曰: “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 贤也。 ”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 灭之。吴、楚反时,以军功封俞侯,复 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栾布立社,号曰栾公社。景帝中五年薨。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太史公曰:“栾布哭彭越,趣 汤如归者,彼 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尝与布游 游:

9、交往 B. 吏捕布以闻 闻:听说C. 而布为人所略卖 略:劫持 D. 牺牲不如令,国除 国:封地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A粱王彭越闻之,乃言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方上之困于彭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有敢收视者,辄捕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D为其家主报仇身死国灭,为天下笑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梁王是平民时,栾布就和他交好,因为贫困,栾布就给人作雇工,几年后又被人卖作奴仆。孝文帝时作了燕国丞相、将军。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4 -B汉高祖诛杀了彭越,灭了三族,将彭越的首级悬于城头,不许任

10、何人收殓。栾布却不顾这些,取下彭越的首级, “祠而哭之” ,足见其重义轻生。C由于栾布违反皇帝旨意祭祀彭越而被逮捕,将要烹杀的时候,栾布沉着面对,据理直谏,最终皇上赦免了他,还任命他为都尉。D栾布去世后,他的儿子栾贲继承爵位,担任太常,因祭祀所用的牲畜不合法令的规定,封国被废除。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项王所以不能遂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 (4 分)( 2) 栾 布 哭 彭 越 , 趣 汤 如 归 者 , 彼 诚 知 所 处 , 不 自 重 其 死 , 虽 往 古 烈 士 , 何 以 加 哉 ?(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

11、,完成 89 题。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 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 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弋阳(领悟属江西人) ,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8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9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 ,问苍茫大地,

12、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3)山重水复疑无路, 。 (陆游游山西村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5)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 (苏轼赤壁赋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5 -(6)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13、)走出沙漠沈 宏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 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 壶。而我的手始 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 们夺去。在 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 产生这一种绝 望,真想把水 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 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 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 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壶水;迷路后,为 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 别动它, 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 这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